APP下载

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8-11-13周宁玲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帕瑞昔布预防性肝癌

周宁玲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肝癌为人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接受肝部分切除术后常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1]。因此,需给予患者有效镇痛治疗,改善患者预后。为探究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在本研究中对收治的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分别给予常规镇痛与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对比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为(55.67±6.89)岁。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为(54.86±6.65)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所有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均给予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及心电监护,术后进行疼痛评估,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通过自控式静脉镇痛泵给予患者舒芬太尼、地佐辛及盐酸托烷司琼,舒芬太尼的输注剂量为0.2μg/(kg·h),自控按压剂量2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术后48h用毕移除镇痛泵。观察组麻醉诱导前30min给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ml;关腹前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150mg配合地塞米松5mg进行局部浸润,通过腹腔反式入路法注入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神经筋膜层,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疼痛。

1.3 观察项目

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进行疼痛评估,使用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轻度影响睡眠;7-9分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痛醒;10分为极重度疼痛[2]。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症状发生率均采用n(%)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对比n(%)

2.2 两组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肝癌具有较高发病率,多发于中老年人,针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肝部分切除术,但患者术后普遍出现疼痛症状,疼痛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剧烈疼痛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反应增强,进而提升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水平,导致患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内脏血管收缩,引发应激性溃疡等相关并发症导致病情恢复缓慢或恶化[3]。因此,于术后给予镇痛治疗显得尤其重要,而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帕瑞昔布钠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的作用,静脉注射后起效快,2h内达到最理想镇痛效果,而COX-2是由前-炎症刺激诱导生成的环氧化酶异构体,与疼痛、炎症及发热等症状的出现息息相关;且罗哌卡因配合地塞米松进行局部浸润,可通过腹横肌平面阻滞疼痛,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常规治疗中,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常出现恶心呕吐、口干、尿潴留及耐药性等副作用,不利于康复,而帕瑞昔布钠可在不影响COX-1活性的情况下抑制COX-2的活性,改善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发生情况,有助于溃疡愈合,并且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从而降低不良症状发生率。

综上所述,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应用于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不良症状发生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帕瑞昔布预防性肝癌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帕瑞昔布钠用于妇科手术及术后镇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帕瑞昔布钠注射液用于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探析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