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袁绍与曹操各自谋士的比较
2018-01-3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分部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119)
《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给我们描述了那一幅幅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历史画面,除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更少不了那些谋士的运筹帷幄,智力角逐。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军事实力远不及袁绍,但是,他和麾下的智囊团却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记录下那出彩的一笔。曹操和袁绍身边都有四、五个核心谋士,曹操的主要谋士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袁绍的主要谋士为:逢纪、郭图、沮授、审配、田丰。许攸先属袁绍集团,后来投入曹营。大家各为其主,出谋划策,现将各自的团体作以比较。
一、谋士与“主公”的双向选择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予以展示自己,实现理想的途径。在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的东汉末年,汉献帝自身尚不能顾,因此,文才武将纷纷选择自己心中的“主公”,保全并展现自己。小说《三国演义》没有详细交代袁绍这些谋士之前的履历,出场时便是有着“袁家军”的编制。
曹操在兖州时招贤纳士,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来投,荀彧先依附袁绍 ,度量袁绍不能成大事,遂投向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和荀彧交谈后大喜过望,盛赞曰:“此吾之子房(张良)也。”荀彧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推荐了郭嘉,郭嘉推荐了刘晔。贾诩原为董卓部将,几经辗转归顺了曹操。值得一提的是,武艺高强的吕布,被冠以“三姓家奴”,受到别人的鄙视,而同样频繁“跳槽”的贾诩,并没有被曹操轻视,可见曹操在用人上的大度,不计前嫌,而且也说明了贾诩认为遇到了“明主”。
二、谋士的团队协作
相比较而言,曹操的谋士们在其遇到问题时往往意见相对一致,能给出曹操参考价值较高的建议。在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止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被荀彧、程昱设计死守得全”(第11回)。建安三年夏,曹操兴兵伐张绣,张绣撤退后,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回。袁绍见其回,便移兵北上进攻公孙瓒。郭嘉称操十胜而绍十败,荀彧曰:“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郭嘉又提醒曹操攻打袁绍前先扫除徐州吕布,荀彧再具体出谋划策(第18回)。曹操攻打吕布,于下邳攻坚不下的时候,荀彧与郭嘉献上大水淹城计,将吕布击破,于白门楼擒之(第19回)。煮酒论英雄后,刘备为逃出曹操控制,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时郭嘉、程昱考校钱粮方回”,二人皆言曹操放虎归山。曹操醒悟,为时已晚(第21回)。
而袁绍的谋士们共同商议问题时,往往各持己见。袁绍平定河北,正当徐州刘备求救,田丰建议先通王路,逐步取胜;审配恃其强盛,力主兴兵;沮授认为制胜不在强盛,不可弃良策而兴无名之兵;郭图力主早定大业,联刘备灭曹操。其争论使袁绍踌躇不决。适逢许攸自外而入,言袁绍兵众势强,讨汉贼扶王室,理应起兵(第22回)。结果,许攸不乐意审配领兵,沮授恨袁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遂使曹操抽身东击刘备。其内斗不仅削弱了袁绍的整个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更为严重的是袁绍的谋士互相诋毁,排除异己。当曹操击败刘备,回到官渡,袁绍反而要在此时攻曹,田丰坚决劝阻,竟被囚禁狱中。绍军大举南下,田丰又从狱中上书谏阻,逢纪趁机进谗言:“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详之语!”惹怒袁绍,使得田丰差点被斩首。
相比较而言,曹操的谋士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遇到向曹操“献计”时,不抢功,也不怕被人抢功。袁绍的谋士们,不能合力而行,甚至相互拆台。整个官渡之战,袁绍集团由于内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第一,曹操军粮告急,文书被袁绍的谋士许攸所获,许攸建议袁绍分兵攻许昌,而此刻审配向袁绍告发许攸及其子侄在冀州时的种种恶行。许攸受到袁绍的怒斥,思索其子侄已遭审配之害,遂在紧急时刻投向了曹操,带去了袁绍军队的所有机密。
第二,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的军粮辎重都在乌巢,曹操偷袭了乌巢,袁绍的大将张郃欲往救之,其谋士郭图固请先击曹营,以图围魏救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大将张郃的善后措施是正确的。但郭图为了一己之私,不但在袁绍跟前污蔑武将张郃与高览反叛,而且又使人告诉张郃与高览,说袁绍要杀他们,逼得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在三国历史上,张郃最终还成为了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第三,官渡之战,袁绍兵败而奔,沮授被曹操囚禁并杀害。袁绍因败绩羞见田丰,逢纪又进谗言,说田丰在狱中听到袁绍兵败,抚掌大笑。袁绍大怒,遣人赉宝剑先行杀之,田丰听闻败训,亦知必死,遂自刎于狱中。
在战争时期,每个集团更应该劲儿往一处使,可如此特殊时期,审配还不忘在给袁绍的信中告许攸的状。袁绍本身就是优柔寡断之人,在此用人之际不曾冷静,赶走了许攸。武将不可能每次都打胜仗,谋士也不可能次次都料事如神。可是郭图为了保住在袁绍跟前的地位,竟然不顾大局,损人利己。逢纪的谗言,置田丰于死地,其行为令人不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袁绍集团的这几个谋士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后人诗曰:“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诚哉是也!
三、谋士面对“立嗣之争”
不管是已立或待立的接班人,王侯忌讳近臣和其私下过多接触。袁绍在官渡之战兵败后会冀州,其妻劝立后嗣,袁绍与审配、逢纪、辛评、郭图四人商议。“原来审、逢二人,向辅袁尚(袁绍第三子);辛、郭二人,向辅袁谭(袁绍长子):四人各为其主。”袁绍死后,袁尚继承父业,其兄袁谭不服,与袁尚兵戈相见,袁谭频频失利,投降曹操。曹操从程昱计助袁谭伐袁尚,袁尚兵败往中山而逃。袁尚兵退冀州,曹操采用许攸的计策,令士兵围着冀州城的城墙挖出一条两丈深的战壕,然后掘开漳河,引水淹冀州。城内弹尽粮绝,军士饿死殆尽。冀州城因此被曹军攻破,审配身死。曹操平定冀州后,立即起兵讨伐袁谭。袁谭被杀,曹操又从郭嘉遗计,灭了袁尚和袁熙(袁绍第二子),自此北方地区都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袁绍与其三子之死,是责怪袁绍废长立幼?还是责怪袁氏兄弟不能同心?亦或是谋士为己的政治投资?恐怕不能一言以蔽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魏王”后,也面临立嗣问题,犹豫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这时荀彧、荀攸、郭嘉已逝世,长子曹丕为争王位,问计于贾诩,贾诩赐教。而后曹丕的表现也增加了其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曹操心中天平趋于平衡,曹操问贾诩当立谁,贾诩不答,曹操追问,贾诩回答很巧妙:“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思什么?“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的回答,可谓不著一字,呼之欲出。因为袁绍与刘表的废长立幼,后祸无穷。贾诩回答如此敏感的问题结果为,“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四、 谋士的结局
公元200年,袁绍官渡之战兵败而奔,沮授被曹操囚禁,誓死不降,并于营中盗马,欲归袁绍,被曹操杀之,连曹操也感叹:“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并为其建“忠烈沮君之墓”。前文说到田丰在狱中自刎,“闻者皆为叹惜”。袁绍尽管在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可是回到冀州的时候,召集袁谭、袁熙、外甥高干,四路同破曹操,一时间又兵强马壮起来。公元202年,袁绍去世,废长立幼,逢纪因为陷入袁尚与袁谭相争,被袁谭杀死。公元204年,袁尚出兵攻打袁谭,留审配守城,曹操围邺城,并用许攸之计——决漳河之水淹之。审配据守数月,其侄开门迎敌,审配被擒,曹操劝降,誓死不从,临刑前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受刑。公元205年,曹操定冀州后攻打袁谭,袁谭在南皮城被曹操部将曹洪砍杀,郭图也被乐进射杀。
沮授、田丰、审配这三人之死,《三国演义》作者感其忠主,在小说中都对其赋诗表赞。
曹操平定完并州,商议西击乌桓,郭嘉向曹操献言,使得张辽一战斩蹋顿。而郭嘉因水土不服在远征中病倒,在易州养病,病危之际为曹操写下剿灭袁氏余党的遗计。其卒于公元207年,享年三十八岁。曹操的谋士中,除了郭嘉英年早逝,剩下程昱和贾诩寿终正寝。而荀彧和荀攸令人扼腕叹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长史董昭进言曹操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荀彧认为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认为荀彧不再帮自己了,在曹操的暗示下,荀彧服毒而亡。公元214年,又有人欲尊曹操为“魏王”,中书令荀攸表不赞同,“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以极矣。今又晋升王位,于理不可。”曹操发怒曰:“此人欲效荀彧耶!”荀攸知之忧愤而死。可以说,当初“二荀”辅佐曹操,是因为军阀割据,权不在帝,荀彧提出首倡义兵,奉迎天子,希冀结束乱世,不想曹操功成名就,却未曾功成身退。当曹操的所作所为超出“二荀”的心理底线,势必不能得到具有正统思想人士的支持。
纵观这些运筹帷幄的三国谋士,明白“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的道理,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谋士”在“谋事”时,也是明白“时也,命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