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伦理价值诉求*
2018-01-31徐玉梅
于 芳,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yufang840912@163.com)
建设健康中国,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是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重要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标准是多维度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缺一不可。当前,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新的内涵与要求,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1 健康伦理理论认知教育——伦理价值支撑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健康伦理理论认知教育是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伦理价值支撑。
1.1 树立健康优先理念
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中国战略秉承健康优先理念,将健康中国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中,明确健康的重要地位,将健康优先的理念贯穿到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健康伦理理论认知,为高尚医德的形成奠定理论支撑。
1.2 明确健康的终极道德价值地位
当前,人们对医疗、医药和医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往往赋予“医疗卫生”以崇高的道德价值,医疗卫生能够治疗疾病、维护生命健康;但将其与健康相比,健康具有更终极性的道德价值。“医疗卫生”只是保障和维护人们“健康”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具有工具性的道德价值。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从“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到“强调建设健康领域”,大大提升了“健康”的道德价值地位,健康中国战略对于“健康”道德价值的这种认识,超越了医疗卫生的“手段善”层次,进而提升到“内在善”“目的善”的高度[2]。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应该让医学生明确不能为了医疗卫生本身而学习医学知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而应回归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一医学根本,始终牢记医学根本使命,不忘初心。
2 健康伦理教育内容完善——伦理价值核心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好的内容本身就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健康伦理教育内容完善是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伦理价值核心。
2.1 突出医学生健康责任感教育
责任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医德责任感是医学道德的内核,医学生健康责任感的强化是当前健康伦理教育内容完善的重要方面。人人享有健康,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对于掌握医学知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的医学生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在当前的医德教育中要突出医学生健康责任感教育,明确自身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健康社会责任,牢记“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社会责任使命。
2.2 强化医学生服务基层教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3]。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些都对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医德教育中应切合新要求强化医学生服务基层的教育。教育医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投身于基层和农村医疗的工作中,发扬“不怕吃苦、下得去、干得好”的精神,提升自身道德境界和人生境界。
2.3 优化医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教育
当前,部分医学生在选择医学专业方向时,只关注热门医学专业方向,不能理性分析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兴趣。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落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全科医生、老年疾病专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康复和心理健康医生需求量较大。因此,在新时代医德教育中,要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注重医学生医学专业方向选择的价值理性引导,选择当前国家紧缺的、急需的医学专业方向,避免选择的盲目性,避免沦为“单向度的人”的异化状态。
3 健康伦理师资队伍建设——伦理价值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健康伦理师资队伍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伦理价值基础。
3.1 整合健康伦理教育师资力量
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高校师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形成健康伦理教育合力。为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应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医学人文教师、医学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医学生讲授健康中国战略的相关内容,让医学生全面了解认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良好医德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升自己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德教育的能力,将健康中国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医德教育中。
3.1.2 医学人文教师。
医学人文教师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力军。医学人文教师通过医学人文课程集中系统地向医学生传授医学伦理知识,医学人文课程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医学生医德素质的养成。在新时代,医学人文教师在讲授原有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上,应补充《健康人文》《健康伦理学》《公共健康伦理》等健康伦理相关人文课程的讲授。让医学生系统学习健康伦理相关知识,明确健康人文理念,培养高尚医德,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增强医德教育在新时代的实效性。
3.1.3 医学专业教师。
医学专业教师是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主力军,他们对医学生高尚医德的塑造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对医学专业技能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对医学专业教师所讲所说所做更加信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医学专业教师应不断挖掘医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推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见习实习阶段,医学专业教师,尤其是带教教师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带教教师能否将患者健康放在首位,能否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能否承担自身应有的健康责任,这些都将影响新时代医学生的医德素质。
3.1.4 辅导员。
辅导员是医学生高尚医德塑造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更为了解,在出现问题时也更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根本性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健康中国战略的学习,传递健康伦理知识,深化健康道德认知。
3.2 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学习和培训
3.2.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5]。在新时代,更应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这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而从理论层面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卫生与健康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使命。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让教育者从理论层面深刻全面认知健康中国战略,做到“知其所以然”,以更高的格局、更广的胸怀、更大的责任投身于医德教育中。
3.2.2 加强师德理论学习和培训。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师德何以能影响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这源于高尚师德带来的人格魅力和榜样教化力量,广大教师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医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榜样,以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激励鼓舞医学生提升职业认同和职业归属感,塑造以人民健康为重任的高尚医德。
4 健康伦理实践机制强化——伦理价值关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实践出真知,科学的健康伦理理论认知来源于健康伦理的实践。健康伦理实践机制强化是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伦理价值关键。
4.1 校内实践
4.1.1 实训课堂教学实践。
实训课堂教学是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重要的课堂教学实践方式,实训课堂是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阶段重要的临床教学模拟。我校构筑了融教、学、研、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基础医学、临床技能、公共卫生三大省级信息化医学实验实训中心,拥有贴近医院临床真实环境的实训平台,在虚拟训练→模拟训练→实验实训三段递进中,始终贯穿健康伦理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为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提供必要条件,引导医学生塑造高尚医德。
4.1.2 临床见习实习实践活动。
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接触社会,直接体验执业环境,由医学生转变为医师的过渡阶段。在临床见习实习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医学生会遇到很多鲜活的事例,面临很多道德两难的处境,原有的医学伦理观与社会现实发生一定的碰撞。对道德两难困境的处理能够让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得以深化,培养仁爱之心[6];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也能深刻认识到“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服务模式”的重要性[3],“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迫切性,进而增强医学生健康伦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培养健康伦理情怀,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4.2 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可以拓宽健康伦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组织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相关知识做好健康理念宣传工作,传播健康信息,传授健康技能,倡导健康政策,帮助患者及普通民众树立正确的健康伦理观念[7]。红色纽带无偿献血、南丁格尔护理急救、关注脑瘫儿童“明天计划”等志愿服务队成为我校校园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我校医学检验学系星火志愿服务队八年如一日,为潍坊市无偿献血车提供现场采血志愿服务。《情系脑瘫儿童爱心点燃梦想——潍坊医学院“明天计划”志愿服务队活动掠影》获得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通过参加这些志愿活动,使医学生加深医学健康伦理认知,在服务社会、他人的过程中体悟健康优先的重要性,实现再教育,进而体悟从事医疗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健康伦理的调研工作,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升华理性认识,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道德使命感。当前,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为医学生从事健康伦理调研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健康伦理认知、生命伦理观认知、医患关系现状的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教师组织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并连续多年向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推荐。这种尝试和探索,提升了医学生的科研水平,深化了医学生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理论和实践认知。
5 健康伦理文化氛围营造——伦理价值保障
文化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载体,健康伦理文化氛围营造是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伦理价值保障。
5.1 社会氛围
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对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至关重要,是新时代医学生医德素质塑造的助推力。
其一,大力宣传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增强全社会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认可的“呵护健康、人人健身、预防为主”的现代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关心支持健康中国战略”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推动新时代医学生高尚医德素质的塑造。
其二,推动形成尊医重卫的氛围。针对近些年涉医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设立中国医师节,旨在提升医护人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安全感。同时,在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将“医闹”入刑,对涉医暴力事件要从严惩处,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这些都在推动形成尊医重卫氛围,为打好医改攻坚战提供舆论和法律支撑,进而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自信、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吸引医学生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中。
5.2 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
其一,高等医学院校相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健康中国战略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我校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为统领、以乐道济世书院为主体,以书院论坛讲堂、文化艺术节、医德活动月为载体,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健康伦理文化氛围。各院系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最美医生情景剧”“传承医德、医路随行——邀你一起传颂医德故事”“尊重生命、感念无语良师”等教育活动。
其二,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等形式强化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我校依托潍医大讲堂、院士讲堂、孔子学堂、学子讲堂等四大讲堂平台邀请专家、优秀校友来校讲座。每年新生开学,邀请学校优秀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回母校开讲“新生入学第一课”已成惯例。
其三,主动开辟健康中国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网络阵地,利用QQ群、微博、微信、博客等方式主动搭建平台,展开讨论,做强网络版,做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