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8-01-31祝坤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劳动力河南省

祝坤艳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0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而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化社会,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少[1]。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其包含多个方面的内涵:既有从农业领域转移到别的行业; 又有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地区[2]。农业关乎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根本,必须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生产力要素在各部门重新配置的过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等都属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3]。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发展的优良效果很大一部分和劳动力的转移息息相关[4]。早在1994年,张仲威[5]指出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影响并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随后,高迎斌[6]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出一方面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能缓解农村沉重的就业压力,缓和紧张的人地关系,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生产采取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此外,劳动力转移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转移的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技术、管理观念等,增加了自身的素养,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带来益处[7]。其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也能够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先进知识的普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等都能替代农村劳动力,使得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8]。因此,要正确并全面的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做到协调发展,保证农业劳动力转移正面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被称作“中原粮仓”,同时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农村隐藏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河南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妥当安置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团体,促使其合理分配。文章搜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情况,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河南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表1 2006~2013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年份农村从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劳动力(万人)转移劳动力(万人)所占比重(%) 20064776 933039 481737 4536 37 20074814 562909 881904 6839 56 20084859 132837 242021 8941 61 20094881 562754 112127 4543 58 20104914 672698 452216 2245 09 20114911 162655 292255 8745 93 20124905 482611 662293 8246 76 20134800 752140 002660 7555 42

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全省土地面积16.7万km2,截止2016年底,河南全省总人口为1.078 89亿人,常住人口9 532.42万人,城镇人口4 623.22万人,乡村人口4 909.20万人,城镇化率48.5%。河南耕地保有量将保持在802.3万 hm2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680.4万 hm2,人均可耕地面积仅0.08 hm2,仅够维持农村每个家户基本的生存需要,农村人地矛盾问题十分突出。合理有效地转移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关系着农业产业结构建设。

表1为2006~2013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情况。2006年河北南省农村从业人员总数为4 776.93万人,转移劳动力总数为1 737.45万人,占河北省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36.37%。2013年河北省农村从业人员总数为4 800.75万人,转移劳动力总数为2 660.75万人,占河北省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55.42%。2006~2013年间转移劳动力人数以6.93%的年增长速率增加,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人员减少了899.48万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农村从业人员总数增加,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少,转移劳动力总数增加的变化规律。

此外,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省内转移速度加快而省外转移速度减慢的现状。从转移的方向来看,往东部地区转移的人数比较多,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岗位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以2010年为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占省外务工人数的50.21%,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别占到47.64%和2.10%。

和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限,不少劳动力外出会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9]。转移的大部分劳动力都从事一些对文化要求比较低的体力工作,以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为主。在2013年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看,农村劳动力在制造业中占据的比例为30.34%,在建筑行业所占的比例为22.91%,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为10.48%。

总的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转移数量大、转移区域性明显和转移择业范围窄的特点。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图表中和文章中所提及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省历年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其中,表6来自吕少辉[12]所做的关于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调查问卷结果; 其他图表均来自河南省历年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由于部分数据不可得,极个别数据根据年鉴数据和公布的指标增长率推算而得。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统计数据分析法。

查阅文献以及资料,搜集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相关数据,结合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逐一说明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否的评价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农民收入的高低、农业种植效益的多少、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农业种植结构的分配比例、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及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好坏等。针对河南省具体情况和相关数据,逐一分析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影响。

3.1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0]。

2006年河南省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 261.79元,到2013年增长至8 475.34 元,共增加了5 213.55 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9.98%。赵明奇[3]通过构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业劳动力关系的一元回归模型,最终说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和农民收入之间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不断下降,河南省农村家庭的人均收入不断上升。河南省农业的劳动力每增加1万人,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就减少5.85元。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领域转移,一方面,缓解了农村沉重的就业压力,留守劳动力的人均可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民农业种植效益提高,最终,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的回报更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更高。因此,做好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安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表2 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元

3.2 对农业种植效益的影响

图1 2006~2013年河南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情况

农业种植效益与农民收入与利益直接挂钩。种植效益越大,农民得到的利益越多,农民更愿意投入到种植生产中去,从而加速优化产业结构的进程。

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在2006~2013年间呈下降趋势。2006年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的农村劳动力为3 039.48万人, 2013年下降到2 140.00万人,下降幅度约为29.59%,平均每年下降3.69%。然而2006~2013年,河南省的农作物产量未降反升(表3)。2006年农作物年总产量为13.908 1万kg/hm2, 2013年增至17.620 7万kg/hm2,共增加3.712 6万kg/hm2,增幅达26.69%,年均增速约为3.34%。其中,甘蔗总产量年增长速率最高,瓜果和油料作物紧跟其后,分别为5.26%、2.86%和2.41%。这些数据证明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未造成农业产出的下降,反而使得农业效益提高。

在农村劳动力转出以前,存在劳动力冗余现象,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远远小于实际存在的劳动力数量。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的开展。农业生产过多依赖于人力,忽视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最终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在农村劳动力转出去以后,农业生产失去了人力的支持,迫使农民寻找其他代替人力的农业生产方法,农业机械设备投入使用频率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使得农业效益提高。

表3 2006~2013年河南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kg/hm2

表4 1980~2014年河南省农用机械规模情况

指标单位19801990200020102013201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1178 002263 995780 6010195 9411149 9611476 81 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万台5 974 936 6227 4435 7837 81 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万台12 7782 20224 67358 61351 32346 26 机引犁万台3 8163 93196 23318 33323 46322 07 机引耙万台2 2418 51110 17214 60215 62219 01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万台80 5286 93125 58160 05165 58168 67 农用水泵万台56 5379 51175 89216 29223 63223 44 联合收割机台79983726900143760200232221261 机动脱粒机万台11 9334 9679 1555 7354 6154 64 机动喷雾(粉)机万部0 523 3215 5826 1928 5829 43 饲草料加工机械万台11 389 9211 5316 9218 4418 64 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万台32 8653 0967 7680 2483 1984 36

3.3 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农民解放双手,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从事农业劳动力人口大幅度减少,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到影响(表4)。1980~2014年间,各种农用机械的使用量均上升。其中,拖拉机、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收割机等与作物种植、收获有关的机械使用量增加程度最大。联合收割机从1980年的799台,增加到2014年的22.126 1万台,是年增长率最高的农用机械。机引耙、机引犁、机动喷雾(粉)机的机械数量年增长率紧随其后,年增长率超150%,分别为284.62%、245.68%和163.52%; 作物加工类机械使用量也有所增加,但增加量较小。即便如此,使用量年增长率最小的饲草料加工机械也达到了18.64万台,年增长率1.88%。

近几年,政府大力推进“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口号,推出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相关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机户购买力,增加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这是使得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的外来因素。此外,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重要的两大内在因素。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大量农活无法依赖人力,农民被迫选择农用机械从事农业活动。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民愿意为农业活动投入更多的成本。

表5 2008年河南省转移劳动力年龄结构统计情况

年龄段人数(万人)所占比例(%)20岁以下73315 9321~3081617 7331~40109828 8541~5091419 8651~6075216 3361岁以上2896 3

表6 2008年河南省转移劳动力回流到各行业的比例分配

图2 2006~2013年河南省农业经营规模变化情况

3.4 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种植趋势变得更加单一化,造成河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重新分配。从2006~2013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可以看出,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粮食作物从2006年的69.55%增加到2013年的72.86%,油料作物从2006年的10.95%增加到2013年的11.40%,种植面积年增长率分别为5.95‰和5.14‰。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比例有来回波动的现象,但总体略有上升。瓜果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尤其是棉花的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比例从2006年的5.50%下降到2013年的1.09%,种植面积年减少率为50.57%。

棉花、瓜果等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种植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不能由农用机械所替代。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之后,劳动力减少,需要大量人力资本投入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被迫减少。比如经济作物中的烟叶,事实证明烟叶的生产近几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那些劳动力投入量较小,便于管理和机械化种植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农作物种植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单一,呈现出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化的趋势。

3.5 对农业经营规模水平的影响

农业经营规模的合理扩张是世界农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的一种普遍规律。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2013年间,河南省农业播种总面积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图2)。2006年,河南省农业播种总面积为1 400万hm2, 2013年,河南省农业播种面积增加至1 440万hm2,年增长速率3.42‰。

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得益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使得人均耕地量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引进农用机械代替人力,最终,使得农地资源达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3.6 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

目前,河南省转移的劳动力中以青壮年居多。21~30岁和31~40岁年龄段占据了转移劳动力的46.58%,几乎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一半(表5)。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劳动就业竞争形势逐渐加剧,社会各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在这样的现状下,越来越多转移的劳动力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从事二、三产业过程中,学习新的思想和技术。青壮年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最强,短时间内接触到的新思潮最多,最容易改变古老的农村观念。

农村地区由于通讯设施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信息传递不到位,所以农村劳动力缺少学习来源和途径。从表6可以看出, 53.89%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仍然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12]。当他们返回到农村后,自然将新的思想和技术一并传递到农村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给农业生产带来思想和技术上的冲击,从而使得农村人力资本优秀程度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影响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其影响有利有弊,具体表现在: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能够使得农民收入和农业种植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单一化、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农村人力资本优秀程度提升。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影响多种多样,在以后的农业发展中,应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认真分析其影响和利弊,解决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4.2 建议

(1)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信息传递途径,改变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的优化。逐步改善河南省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局面,使得城市先进的治理经验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递至农村。

(2)知识改变命运。加强对河南省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转变农村传统教育观念尤其重视职业教育,以便向农村输出更多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

(3)制定鼓励回流措施,组建专业劳动力转移机构,以避免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13]。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呈现自发盲目、转移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持续等特点,应引导农户尽量选择离家近、照顾家人方便,以及产业集聚区适合自己的工种,或通过专业劳动力转移机构实现精准转移。

[1] 姚知非.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合肥:安徽财经大学, 2016

[2] 李娜. 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 30~33

[3] 赵明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郑州:河南大学, 2015

[4] 贾瑞.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5] 张仲威. 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4,(3): 129~133

[6] 高迎斌.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0, 20(3): 271~272

[7] 简新华, 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 2005, 29(2): 49~55

[8] 黄国祯. 农业现代化再界定.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1,(31): 25~27

[9] 陶红军, 陈体珠.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18(2): 59~66

[10]孙致陆, 周加来.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加.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 22(6): 6~10

[11]路绍光.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农家致富顾问, 2014,(5X): 15~17

[12]吕少辉. 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郑州:郑州大学, 2009

[13]刘源.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劳动力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