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俊:问诊中国葡萄产业

2018-01-31易黎亓桂梅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8年1期
关键词:果农葡萄

易黎,亓桂梅

(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社,山东济南 250100)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履新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一职将近一年时间的刘俊并没有着急“点火”,而是忙着到全国各个葡萄产区做调研,组织各种技术培训会指导果农生产。

2017年,他组织并主持了三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会12次,培训果农2000多人次;参加学术交流论坛13次,国内外考察13次,足迹遍布甘肃、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安徽、云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葡萄成熟的9月是他最忙的月份,共有29天在出差。正因为这样的付出,才有了他对整个中国葡萄行业的清醒认识。

小葡萄,大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葡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从2011年起中国鲜食葡萄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到2016年底葡萄种植面积达80.96万 hm2,产量1374.5万 t。同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面积增加31.3倍,产量增长78.8倍,人均葡萄近10 kg,中国已真正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6年世界鲜食葡萄总产量2200万 t,中国鲜食葡萄总产量达1020万 t,占世界总产量的46%,中国几乎占据世界鲜食葡萄的半壁江山。

“别看葡萄个头小,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刘俊总结中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新品种不断育成。通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从2000年到2014年15年间,已育成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110多个,郑州果树所保存葡萄资源1400多份,为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第二,新模式不断完善。避雨栽培新模式和大冠稀植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使我国不能种出好葡萄的南方成为主要的葡萄产区;设施促成、设施延迟技术模式使全国每月都有葡萄成熟,丰富了市场,实现了周年供应;一年两熟栽培技术拉长了市场供应期,限根栽培技术扩大了栽培区域,并且促进了葡萄品质提升和效益提高。

第三,新技术不断研发。减灾栽培技术实现了冰雹、大风、鸟害、冻害、沙化等自然灾害的有效防控,为葡萄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省力节本技术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果园管理成本;优质绿色栽培技术为市场提供了好吃好看的优质葡萄产品;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一个工人管理100亩以上葡萄园成为现实。

第四,设施比例不断提升。设施葡萄进行反季节生产和避雨生产,改变了葡萄正常的季节生长规律和种植区域,不仅延长了鲜食葡萄的供应期,丰富了市场供应品种,提高了品质,而且大幅提高了葡萄价格,增加了果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设施形式不断翻新,在日光温室、大棚的基础上,研发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的新设施。如:全天候温室、连体温室、水幕帘温室、防寒大棚、避雨棚改造温室等多种新设施,带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设施葡萄面积迅速提升到近20万 hm2,占葡萄总面积的25%,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第五,新产业异军突起。在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葡萄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以葡萄休闲观光为主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在葡萄酒的带动下,葡萄汁、葡萄醋、葡萄籽油、葡萄酵素、葡萄多酚、葡萄话梅、葡萄色素研发成效显著,以葡萄为主的主题公园、观光园成为不少地区休闲观光产业的主体,如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西安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等,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六,新理念不断创新。“学术产生理论,技术引领产业,品种打造品牌,产业对接市场”。很多省份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区、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的葡萄产业新格局。

中国葡萄行业的“三高、三单、三乱、三降”现象

刘俊告诉记者,中国葡萄产业面积、产量、产值连年增长,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在全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在多年片面追求产量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大体归纳为:“三高、三单、三乱、三降”。

“三高”指的是高密度、高产量、高收益。为了追求早产和高产,我国很多新区普遍采用高密度定植技术,如在河北冀中南产区,每667 m2定植600到800株葡萄苗,最高可达1000多株。由于有了高密度,加上大量的肥水供应,实现了一年定植、二年达产(1000 kg)、三年丰产(2000 kg),连年高产的生产水平。由于当地市场供给不足,受“萝卜快了不洗泥”效应影响,每千克售价均在6元以上,亩纯收入万元以上,比一般农作物收入多十倍以上,有“一亩葡萄园强于十亩田”的说法,获得了一时的高收益。

河北饶阳县武功镇杨各庄村一果农种植了1000 m2日光温室藤稔葡萄,2014年冬定植,经2015年生长季培养,2016年6月底前果品销售完毕,共计生产葡萄6000千克,平均每千克售价22元,总收入13.2万元;经过二次结果处理,11月中旬采收二次果850千克,每千克售价9元,收入7650元。两次采收共产葡萄6850千克,收入139 650元,实现了高收入的目的。但是,2017年就出现树体衰落、结果减少的现象,因此2016年这样的高收益不是可持续的。

“三单”指的是单一的品种、单一的生产模式、单一的销售渠道。单一的品种结构在面积小的情况下还表现不出弊端,但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成熟期集中、销售期短的现象,销售难的问题突现,导致果农相互压价,效益降低。生产模式单一指的是棚架模式(行距多为6 m),因为北方枝条生长慢,需5~6年才能爬满架面,造成前期效益不理想;另一种是篱架模式,多为龙干形或多主蔓扇形,这种模式容易造成枝条旺长、留枝多、产量形成快,也不利于果品质量的提高。销售方面,大多数果农只有产品意识,没有商品意识,坐等地头销售的问题非常普遍。“一个草帽一杯水,一个马扎几穗葡萄”就是整个销售过程。

乱用化肥、农药和激素这种“三乱”现象,必然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果实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下降这样的“三降”现象发生。中国目前有农药企业4000家,研制农药1000多种,而常见的病虫害却只有20余种,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害虫,99.9%的农药进入生态系统,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刘俊告诉记者,从近几年总的情况看,我国水果全面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部设定的我国葡萄园面积是53.33万 hm2,但现在已超过80万 hm2。

从局部看,一个县或一个区域葡萄面积几十万亩,每667 m2产2000多千克,成熟期集中在一个月左右,销售难成为普遍现象。如怀涿盆地产区约有3万 hm2葡萄园,每年生产100多万吨葡萄,集中在中秋和国庆节上市,很难卖出。因此,生产过剩会成为今后葡萄产业的新常态。

然而市场就是这样不平衡。一方面,普通果品价格低迷,而另一方面,优质葡萄价格却居高不下,比如2017年湖北公安县的夏黑葡萄,同一天金秋缘品牌葡萄能卖60元/千克,观光采摘20~24元/千克,而普通果品仅卖8.8元/千克,价格差异近10倍。

在深圳鹏城农夫葡萄园,阳光玫瑰葡萄每穗卖出了148元的好价钱,南方日报经济周刊发表《100元/斤的“土豪葡萄”即将上市》的报道。而在中国的古老产区怀来,龙眼、牛奶葡萄售价不足4.0元/千克,价格分化十分明显。

为中国葡萄产业开药方

2017年9月,刘俊去德国访问期间,花5欧元买了一串葡萄品尝,他认为味道很一般:既没有国产葡萄的甜度,也缺乏香气。“中国葡萄走向世界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在他看来,中国与国际先进水果大国的差距不在品种、技术,而在于产业的组织形式方面。

当今中国的果业竞争十分激烈,但大都延续着单打独斗式的生产、销售模式。在这种组织涣散、无序竞争的状态下出现产量过剩、卖果难、果贱伤农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在100多年的美国和30多年前的新西兰都曾遇到过相同的问题。而他们都是通过创立合作社,创建自己品牌的方式得以自救,最终成为水果强国。

为此,刘俊提出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的要求,依托品种、品质、品牌战略,通过“三减、三控、三提”实现葡萄产业优质、绿色、高效的健康发展。

“三减”就是减少定植密度,由亩定植密度上千株减少到几百株,几十株,甚至到7、8株;降低单位产量,控产在1000~2000 kg/667m2,最理想控制在850 kg左右;减少用工成本,将亩用工量从56个减少到45~50个,可降低成本500~1000元/亩。

“三控”包括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中尽量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用量,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磷钾肥为主,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实现配方施肥或肥水一体化施肥;中国地处大陆型季风气候带,雨热同期是主要气候特征,带来的病虫害问题是葡萄栽培的主要问题,杜绝农药使用是不现实的事情,控制、合理、正确使用才是根本;植物生长调节剂存在于每一种农作物中,既不神秘也不可怕,应该向消费者普及科学知识,正确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应该引导种植者,生产中科学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提”包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就是经营一个葡萄园的过程。果农要树立商品经济的理念,利用现代工业产品武装葡萄产业,用现代科技成果来经营葡萄产业。不要只种好几棵葡萄树,要经营好一个葡萄园,“树上结的是葡萄,树下生的是草,再养上一只羊、五只鹅、十只鸡,这样收入就会更高,产品更丰富。”

其次是提高果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大粒、无核、浓香、优质、绿色发展方向,为市场生产好吃、好看、安全的高品质葡萄。

最后是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和休闲采摘来提高竞争力,提高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

刘俊简介: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林业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

主要从事葡萄绿色、优质、高效、露地、设施、减灾栽培技术,特色菊花葡萄酒,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主持承担和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43项,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20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选育新品种11个,获得美国新品种保护品种1个,获国家新品种保护品种2个。制定并颁布《优质鲜食葡萄》《无公害果品红地球葡萄》等地方标准11项;取得了《葡萄防雹网》《葡萄防鸟网》等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6项,主持编写了《北方葡萄减灾技术》《都市观光农业产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河北省林果新品种新技术》《设施葡萄栽培》专著4部,是《中国葡萄志》编委、河北地方志《葡萄酒志》执行主编,参加编写了《林果花药病虫害防治》等专著10部。在《园艺学报》《果树科学》《中国果树》《华北农学报》《中外葡萄与葡萄酒》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8篇,编写区域产业规划、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多项。

猜你喜欢

果农葡萄
葡萄冬季还能挂树上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富士苹果 哪些品种受果农欢迎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苹果价格大涨 果农是贮是销
当葡萄成熟时
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