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审言七律《大酺》《泛舟送郑卿入京》系年新考

2018-01-31赵建明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七律诗作常州

赵建明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初唐著名诗人,杜甫祖父,“文章四友”之一,与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合称为“陈、杜、沈、宋”。《全唐诗》存其诗43首。徐定祥、陈冠明、张清华等先生考证了其部分诗作的系年,贡献甚大,但有些诗作的系年仍然值得商榷,如其七律《大酺》、《泛舟送郑卿入京》两诗即如此。

一、七律《大酺》

其诗云: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本诗通过描绘大酺时的热闹景象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亦含颂圣之意。“毗陵”,即常州。《旧唐书·地理志三》云:“常州上,隋毗陵郡。”“震泽”,今江苏太湖。可知诗人此时当在常州。杜审言另有《重九日宴江阴》、《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江阴”是常州的属县,“晋陵”是常州的古名,据《新唐书·地理志五》云:“常州晋陵郡,望。本毗陵郡,天宝元年更名。”证明杜审言确实曾在常州任职,此诗当作于其常州任职期间。

大酺,是封建帝王为了庆贺重大喜庆之事而特许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盛大宴饮活动。杜审言集中有两首《大酺》诗,一首是五律,一首是本诗。五律《大酺》题目后诗人自注“永昌元年”,结合诗句“紫宫初启坐,苍璧正临春”,可知当作于永昌元年(689)春。而诗人则未曾注明七律《大酺》的系年,由于时代久远与资料匮乏,学界对此诗系年考证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如张清华先生认为此诗与诗人五律《大酺》作于同时,均为永昌元年(689)春;徐定祥先生认为此诗当作于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徐先生观点比较可靠,但时间范围较宽泛,具体时间仍不明确;张采民、季桂荣先生经过详密的考证认为此诗应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陈冠明先生认为此诗当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腊月。然而,依笔者管窥之见,以上诸论仍有商榷之处。

张清华先生认为本诗作于永昌元年(689)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诗中有“火德云官逢道泰”一句,古代方士常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更替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亡嬗替。在唐代武周才尚“火德”,可知此诗应作于武周时期:即天授元年(690)九月壬午改国号为周至神龙元年(705)正月中宗复位期间。

此诗到底作于哪次大酺活动?我们有必要翻检武周时期所有的大酺记载,《新唐书》所载最为详备,有如下15次:

次数具体内容1天授元年(690)九月壬午,改国号为周。大赦,改元,赐酺七日。2天授二年(691)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帜尚赤。庚寅,赐酺。(前后相距十六日)3长寿元年(692)九月庚子,大赦。改元。改用九月社,赐酺七日。4长寿二年(693)九月乙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大赦,赐酺七日,作七宝。5延载元年(694)五月甲午,加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改元,赐酺七日。6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辛巳,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赐酺三日。7天册万岁元年(695)九月甲寅,祀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改元,赐酺九日。8万岁通天元年(696)腊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大赦,免今年租税,赐酺十日。9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丁巳,复作明堂,改曰通天宫。大赦,改元,赐酺七日。10神功元年(697)九月壬寅,大赦。改元,赐酺七日。11圣历元年(698)正月甲子,大赦。改元,赐酺九日。12圣历元年(698)九月壬申,立庐陵王显为皇太子,大赦,赐酺五日。13久视元年(700)五月癸丑,大赦,改元,罢“天册金轮大圣”号,赐酺五日,给复告成县一年。14长安元年(701)十月壬寅,如京师。辛酉,大赦。改元,给复关内三年,赐酺三日。15长安二年(702)十一月戊子,祀南郊,大赦,赐酺三日。

张采民、季桂荣先生认为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虽然属于武周期间15次大酺的范围,但从诗歌本身反映的风候来看,此结论根本不可能。毗陵地处江南,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从诗的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可知,此诗当作于年底或春初。那么上面的15次大酺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有5次:即第2、6、8、11、15次。

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辛巳这次大酺活动(第6次),杜审言不会在毗陵参加并作诗。张清华先生认为杜审言“在洛阳丞任内多长时间,未可确知,当上限不晚于六九○年,他在洛阳送李嗣真出使河东时,下限只能到六九八年他坐事贬吉州时为止。”据《唐会要》“诸使上”载:“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以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等为之。合朝有诗送之,名曰《存抚集》十卷,行于世。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诗尤著焉。”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中有“拜迎弥道路,舞咏溢郊鄽。杀气西衡白,穷阴北土玄。飞霜遥渡海,残月迥临边”等句,从物候上看当是腊月景象,可知诗人天授二年(691)腊月已在洛阳任职,其任洛阳丞的上限时间当不晚于天授二年腊月,故不会于天册万岁元年还在毗陵任职参加大酺活动。

陈冠明先生认为此诗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腊月(第8次),值得商榷。

杜审言有《送崔融》一诗。诗云: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诗歌叙述了朝廷送别崔融随君王远征时隆重场面,及诗人想象即使在边地寒冷苍凉的艰苦环境中,唐军也必将扫平逆贼,涤除边患。在这次饯别会上,陈子昂也作有《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其序云:“岁七月,军出国门,天皛无云,朔风清海。时比部郎中唐奉一,考功员外郎李迥秀,著作佐郎崔融并参帷幕之宾,掌书记之任。燕南怅别,洛北思欢,顿旌节而少留,倾朝廷而出饯。”其诗曰: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从以上的考察可知,杜审言的七律《大酺》当作于天授二年(691)正月庚寅这次大酺活动(第2次)。其一,这与诗中“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写的物候景象是符合的。其二、则天皇后于“天授二年(691)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帜尚赤。”杜审言现存诗作中提到“火德”的只有两处:一是作于天授二年(691)腊月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讴歌移火德”;一是本诗中的“火德云官逢道泰”。前诗作于改置后一月,这也说明七律《大酺》作于改置后不久的正月庚寅这次大酺是很可能的。其三、杜审言在江阴期间的其他几首诗所反映的情绪与七律《大酺》大相径庭。如《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中的“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忽闻歌古调,归思欲占巾”,《重九日宴江阴》中的“卑栖隔近臣”等诗句总体上抒发了诗人内心孤独寂寞和失落感伤的情状。而本诗中“士女欢娱万国同”“火德云官逢道泰”等诗句则表达了诗人欢欣愉悦之情,且对自己未来的仕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故诗人参加此次大酺时很可能即将调离毗陵而升任洛阳丞,与上文任洛阳丞的上限时间极度吻合。

综上所述,杜审言七律《大酺》当作于天授二年(691)正月。

二、《泛舟送郑卿入京》

诗云:

帝坐蓬莱殿,恩追社稷臣。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

相宅开基地,倾都送别人。行舟萦渌水,列戟满红尘。

杜审言到底于景龙二年(708)十月以前的哪年早春在洛阳送别郑愔入京呢?这就有必要考察郑愔任太常少卿一职的时间。

神龙元年(705)五月至景龙二年(708)十月之间的春季只有三度,即神龙二年(706)、景龙元年(707)和景龙二年(708),杜审言此诗到底作于哪一年春天?

综上所考,私意认为杜审言《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当作于景龙二年(708)春。

(特别说明:本文是在本人硕士论文《杜审言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注释

⑥张采民、季桂荣:《杜审言七律<大酺>作年考—兼及杜审言任洛阳丞的时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⑦陈冠明:《杜审言年谱》,《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七律诗作常州
常州薛典老街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赵学敏书法作品
述说
七律·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