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就业形势对在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调查研究

2018-01-30蔡芳芳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就业形势调查研究

蔡芳芳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并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和错位是最重要的原因。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和错位不仅使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时容易产生盲目性、矛盾性、期望值过高等问题,还会影响他们对职业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合理选择。因此,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对目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最终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在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通过对华贸学子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案例调查和理论研究等方法,探索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一、在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研结果分析

从2009年开始,90后学生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体,形成校园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思想活跃,有独特的个性,对待职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是整个学生群体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典型投射的职业价值观彰显着不同的时代气息,也反映出现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逐步走向功利性。

1、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程度及薪酬收入的调查

通过学生对薪酬收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8%的学生认为就业后的理想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范围能接受,24%的学生认为理想月收入在4000—5000元之间,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都会尝试去争取;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锻炼自己一些工作经验,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也可以接受;仅有2%学生认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才能维持最基本的消费水平。

这些数字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典型投射就是职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据初步了解,在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中,经济因素(包括工资、保险、福利等)已经成为首选动因。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中更加注重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当然有其积极的因素,能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自身优势,从而获得进一步专业对口就职的机会。但有些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过度重视,导致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制约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他们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校大学生对职业风险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2%的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是不稳定的工作,58%的学生愿意选择稳定但是收入一般的工作。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说明:多数学生通过对职业风险的认知,按照职业期望项目排序,学生大多数还是愿意选择稳定、低风险的单位就业,他们认为,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最为重要,自我发展因素与稳定福利因素并重。

3、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调查

在被问及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时,67﹪的学生希望在沿海竞争激烈但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14﹪的学生想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中小型省會城市发展,2%的学生愿意在竞争压力小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城镇发展,17%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只要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即可。

通过此调研数据分析,职业受收入的不同影响,同时也受城市地域的不同影响。我国职业的分类众多,相对应的职业收入也各有不同,城市与城市之间因为消费水平不一样也导致相同的职业收入大有不同。比如说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和二三线的城市相比,就可以看见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且在不停扩大,即使是同行同业,但工作地位不同也一样会造成收入的极大不同。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对于现代职业价值观教育来说,首要的已不是解决价值观“可教吗?”“能教吗?”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却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基本依托于空洞的理论,使得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基本架空,枯燥的理论知识非但没有使学生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意识,反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错失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良机。

二、改进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模式策略

针对以上职业价值观的数据分析,围绕现实高职院校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的种种问题以及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现实情况,调研成员提出以下建议进行探讨:

(1)课堂传授的方法: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专业教学为渗透,将职业价值观教育带进教材、带进课堂、带进头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坚持寓教育于各种教学之中。

(2)第二课堂活动的方法:既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学生组织参加的各类社团为依托,采用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增强职业价值观的渗透功能。

(3)社会实践的方法:即通过校外社会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社会性质较强的单位进行职场训练、社会考察,使学生通过实践对就业形势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真正转化为对职业价值观的认识,因为,社会实践恰好是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手段。

(4)齐抓共管的方法:在校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更是整个学校的任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让学生把学习、生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学生就业未来创造良好的局面。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职业人的群体化价值取向,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主流化、科学化的思想教育引导就显得举足轻重。总而言之,改进和创新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之一,要完成好这一课题,必须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采用新方法,勇于实践探索,总结新经验,寻求新方法,并将其寓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体现在效果之上。

【参考文献】

[1]赵世东,孙志新,张文阁.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朱永红,张苏敏.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职业价值观就业形势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