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擒火枭龙

2018-01-30邓斌程阿师

地火 2018年4期
关键词:井口队员救援

邓斌 程阿师

中国灭火队是他们的前身

更是他们精神的图腾

他们有十八般武艺,只在危难时刻显身手

他们是平凡的个体,更是神秘的团队

在赴科威特灭火走过二十年

中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成立二周年

之际,这个群体的前世今生

以它斑斓的色彩

告诉我们,它的梦想与光荣

精神 薪火相传

2011年11月18日,位于四川广汉的中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高朋满座,一场灭火应急演练正在上演。

火场中,智能化装备与抢险队员完美配合,火场外,一群人难掩激动,他们是当年赴科威特灭火的中國灭火队队员。20年前的满头青丝,而今已一头花白,再聚首,距离1991年从科威特载誉而归已过去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

“去就去了,能不能回来,没有想过。”观摩完灭火演练,老灭火队员们站在记录当年赴科灭火的历史照片面前,思绪万千。20年前的今天,他们圆满完成赴科威特灭火的任务,胜利归国,如今,他们中大多数人已是膝下儿孙环绕,队员中年级最小的向军今年已47岁,老队长孙振纯叫起他:“给叔叔哥哥行个礼!”年近半百的他挺直身板,行了个九十度的礼,恭敬而郑重地说:“给各位叔叔哥哥问好!”

此刻,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为中国灭火队举行的20周年纪念大会会场掌声四起,泪光闪闪。出生入死的情感在老队员心中汩汩流淌,今天,他们亲眼目睹了由远程遥控和智能机器唱主角,抢险队员打配合的新式灭火;也亲身感受到灭火事业的蓬勃发展,由他们奠基的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而今已成为国家油气田救援基地,拥有国际一流的救援水平;最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新一代灭火队员的成长。

18名新队员在赴科灭火的老队员田强的带领下,高举右拳,向着31位赴科威特灭火的英雄们庄严宣誓:

我是一名光荣的抢险灭火队员,决心不怕牺牲,忠于职守,攻坚克难,继承和发扬“中国灭火队精神”,肩负“练兵千日,用兵一时”重任,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油气生产安全和井控应急救援事业努力奋斗!

澎湃的激情应和青春的面庞,“中国灭火队精神”在这一刻以一种丰沛的仪式感,实现了在老队员和新队员心中的薪火相传。

灭火 天降大任

为什么中石油唯一一个井控抢险机构会落户广汉?为什么20年前会在四川油气田遴选赴科威特灭火的队员?这背后的答案稍显残酷,但却豪情干云——灭火,是四川油气田几代人在几十年与井喷失控恶魔搏斗中永远的坚持。

周其林,一个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石油。他的家中珍藏着一件宝贝,那是1966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与陶铸等中央领导接见工业战线先进单位先进代表的合影,里面有当时任32111队队长的父亲周文华和大名鼎鼎的铁人王进喜。只有在国庆的日子里,一家人才把照片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欣赏,他告诉朋友:“父亲用这张照片从小就教育我们,面对苦难,要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1966年,周文华带领32111钻井队不畏艰苦,在红村会战中,顽强奋战3个月,高速打成了产量大、压力高的天然气井——江津县与合江县交界地带的塘河1井。

6月22日凌晨1点,关井测压时,气井压力骤升,井口出气的一根无缝钢管突然破裂,高达170多个兆帕的天然气流卷起岩石、泥土汹涌而出,打破钻台底下的防爆灯引发火灾,顿时形成宽50米、高30多米的一片火海,井口、柴油机房霎时被烈火吞没。5分钟之内,40多米高的钢铁井架被烈火烧软倒塌。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在缺乏有效灭火装备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下,队员们前仆后继冲进火海,以血肉之躯和火魔殊死搏斗,最终制服了井喷、扑灭了火海。32111的队员们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这口大气井,全队6人壮烈牺牲,21人光荣负伤。

3个月后,石油工业部党委授予32111钻井队“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钻井队”称号;9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32111英雄钻井队扑灭火海保住大气井》的报道,称之为“伟大毛泽东思想的又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并为此发表社论《毛泽东思想是革命人民的灵魂》,社论高度评价道: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扑灭了一场冲天大火,在中华儿女的英雄史册上写下了最新的一章。他们是集体的黄继光,集体的邱少云,集体的欧阳海,集体的麦贤德。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品质和伟大毛泽东思想的结合。

1957到1981年的25年间,川渝油气田严重井喷失控48井次,其中着火31井次,烧毁钻机18台。

“险情就是命令,遇到井喷失控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退休多年,与周文华一起共事多年的原钻采所井控室主任、老专家蒋泽厚有心脏病,但回忆起往事时依然激动不已。没有先进的防护和抢险设备,在井喷失控险情面前,川油人靠的是最原始的水浇棉被冲进火海,凭的是人的勇气和战天斗地的精神。他们一次次拼搏,一次次积累和恶魔战斗的经验,渐渐寻找到斩断恶魔利爪的宝剑。

摸索 不畏艰难

碳酸盐岩地层压力难以准确预报、天然气中含硫化氢、深井高温带来的复杂问题多、天然气井压力控制难度大——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川油人总结出川渝地区油气藏独有的特点和复杂情况。从1981年开始,四川石油局在马兴峙老总的组织下,总结了多年实践经验,规定了井控技术操作“四七”动作,集中川局技术力量进行平衡钻井及井控技术攻关,迈出了用技术来战胜井喷失控险情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此,川油人把面对井喷时的拼命精神,转化成勇攀科技高峰的劲头。

2009年初,原四川局总工程师曾时田已处在癌症晚期,仍时刻关注着井控技术的发展。在病中他强忍痛苦的折磨,用颤抖的双手修改四川油气井抢险事业发展的文稿。他生前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他在资中钻采所当所长时,成立了四川石油井控中心,带领一批年青人开展早期的灭火抢险专业科研攻关。

老成渝公路旁、资中县倒石桥的偏僻乡村,一批学生军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在原始而简陋的条件下,在严寒酷暑下,手绘笔描,克服现场试验条件差、室内整体工业水平低等众多困难,在认真总结和分析一次次井喷失控的情况后,摸索出适合四川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井控工艺技术,历时5年终于建立和完善了川局系统的井控理论。

现已是井控骨干的李强那时刚从大学分到那个穷乡僻壤,面对恶劣的条件不知如何选择时。他回忆:“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同志,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干。我们一边学,一边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终于证明了山沟沟里可以飞出金凤凰。”

现在仍活跃在井控培训战线的专家、当时攻关组主要成员高碧桦,非常清楚井控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六五期间以原钻采所为主。经过技术人员的刻苦攻关,在吸取国外的经验后,川局井控装置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初步研制成功了井口装置及控制系统、井控管汇、内防喷工具、井控仪器仪表、钻井液净化灌注装置专用设备及工具6大类组成的配套井控设施。”与此同时,井控模拟井迅速建成,川局的井控技术向全国推广,能做到有效预防和减少国内钻井复杂情况的发生,从那时候起,井控技术逐渐成为川局的一张重要名片。

出征 豪气干云

历史从来只把重任交给有准备的人。

多年与井喷、着火事故的较量,使得川局培养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技术人才。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由四川石油管理局抽调人员组成赴科威特布尔甘油田的灭火队,62条四川好汉在总指挥孙振纯的带领下出征海外,成为建国以来第一支佩戴国旗臂章执行对外承包合同的队伍。

在乘火车前往北京的途中,62名川军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这群人干啥的?”

“赴科威特灭火?哦,原来是一群送死的。”

死就死!在这群石油汉子心里,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

火光冲天的布尔甘油田,700多口油井同时燃烧,放眼望去,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高达20多层楼高的火焰令人生畏,50多摄氏度的沙漠高温令人窒息,掩埋在科威特1.8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6万颗地雷,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灭火队用53天时间,扑灭了10口日产量万吨级的油井大火。

1991年11月17日,李鹏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不辱使命的灭火队全体成员,盛赞他们“为中国石油工人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

载誉而归,科威特灭火让川油人走上了国际石油大舞台,眼界开阔了,与世界石油灭火水平的差距也清楚了,怎么追赶国际一流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为提升灭火队的整体优势和作战效率,必须变临时队伍为专业队伍,1994年,一个以赴科威特灭火队员为骨干的灭火团体诞生了,这就是四川油气井灭火公司。

在经历过生死考验、血火征途的灭火队员眼中,每一次出击,都意味着新的攻关,每一次归来,都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1998年,在成功完成江漢油田建44井(高含硫井)的灭火作业后,灭火公司提出“带火作业”的大胆设想,并开始着手研发“远距离带火切割装置”。这一设想在一年后的海南2号采油平台救援任务中得以付诸实践。2006年,土库曼奥斯曼3井井喷着火,队员们在抢险中遭遇了高压气流和强力大风的双重阻截,吊装井口作业阻力重重。“具有自行能力的远控带火安装井口装置”的研发由此启动,抢险灭火自此进入远控技术发展时期。

手握四川油气井抢险灭火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成果,灭火公司一边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一边加快国产化核心装备的科技攻关。他们用10多年时间完成了现代化装备的配套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处理油气井井喷失控、着火事故的工艺技术,在国内外成功处理多起井喷失控、着火以及其他事故,创造了多项世界油气井灭火史上的纪录,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被业界誉为“CNPC消防队”。

2009年10月28日,以灭火公司为基础的国家油气田救援广汉基地和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正式成立。一个更高的平台已经搭建,井控抢险装备、技术、人才正在这一平台上跑步前进。

起跑 势头强劲

每年,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下文简称“中心”)都要接待数批来访者。他们中有业内行家,也有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2011年,壳牌、卡德、托普威尔公司的来访者在参观完毕后,由衷赞叹:你们已是国际一流!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历经近半个世纪血与火洗礼的灭火队在对付各种疑难杂症中逐渐悟出了科学抢险的规律,几乎赤身肉搏的抢险时代一去不复返,强大的兵器抢险时代悄然来临。

面对一口井喷失控但尚未着火的油气井,中心有防止上顶30吨的液动与机械式不压井起下钻具及油管装置,有抢装或换装井口装置的专用装备、工具,有超高压水力喷砂切割装置,有密封带压钻孔装置……

对付一口着火的油气井,中心能根据油、气燃烧造成的火势,及井口、井场情况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诸如压井灭火法、密集水流火法、引火筒集流封顶灭火法、综合灭火法、打救援井灭火法、爆炸灭火法……

设备、装置是硬件,何时用、怎么用是看家本领,能改进、能创新才彰显出国际一流的含金量。

每天,灭火队员杨宁都会给自己的伙伴——自行式远控带火抢装井口作业机细心擦拭,这台作业机能在烧坏井口被切割后,往来于火场,在远程遥控的状态下把新井口装置安全快捷地对接在旧井口下的法兰上,扼住火魔的咽喉,实现关井。在整个灭火过程中,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属于“一锤子买卖”,既要实现机器与人的完美配合,又要安全高效。

2006年,灭火队员在土国奥斯曼3井遭遇了一场恶战。传统的绳索式吊装新井口作业,一方面受到喷发出的高压高含硫气体的威胁,一方面在强劲的风力和多变的风向中难以准确对接旧井口,抢险风险巨大。为对付这类险情,灭火公司受命高级女工程师、灭火专家李艳丰带队搞科研,一年之后,这件看似笨重却颇具威力的法宝诞生,并在2009年10月28日举行的一场高规格应急演练中大展身手。

这类刻着自主研制烙印的装备在中心的众多现代化装备中不在少数。它们有的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后自主改装的;有的是从实战中获取灵感,根据经验创新研发的。

55岁的王和富是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也是赴科威特灭火的骨干成员之一,曾参加过40多口井的抢险救援,身手敏捷、经验丰富。他深信改进装备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实现本质安全,这也是几代灭火人的共识。近年来,中心的自主研发势头强劲,先后推出了以CS2512绳锯导向装置、环形坡口机安装固定装置等为代表的系列装备,研制了用于抢险的特殊套管头及其安装装置,可以在不切割火焰的情况下实现吊装。

从国外引进的多功能机械手原本只具有挖掘功能,灭火队员给它配备上破碎、剪切等工具头,一下子,机械手摇身一变为“瑞士军刀”,除了进行井口清障、罩引火筒、吊装井口等工作外,还能实现远距离水力喷砂切割作业,威力大增。

备战 随时随地

目前,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已完善了从清障、灭火、井口重建,到安全检测、人身防护、实时信息传输六大系列的灭火装备,这个规模庞大的“兵器库”练就了灭火队员的十八般武艺,队员们的十八般武艺更催生出新的“兵器”。

一个例子值得一提。1999年,辽河油田海南2号平台井爆炸着火,国外卫星侦测发现后透露给外媒,由于原油外泄会对海洋和海洋滩涂上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污染,外媒纷纷打电话到国家相关部门询问究竟。受国家和油田相关部门的重托,灭火公司欣然出征,为环保而战,为国家信誉而战。为避免原油外泄,他们一改先灭火后换装井口的程序,采取全程带火作业,先换装井口,再关井灭火。在当时 ,这是一次没有先例的高难度作业。

严峻的考验激发出灭火队员们的智慧和胆识。此次作业创造了世界油气井灭火史上的4项新纪录,首先,苦心研制的远距离水力喷砂带火切割装置在该役中首次启用并获成功,实现了快速清障;其次,队员们根据现场情况,创造性地发明出支撑式引火筒、旋转式引火筒、锥管导向器等装备和工具,使得带火换装井口的难题一一破解。实践出真知,这是集体智慧的集中迸发,更是艺高人胆大的具体体现。

真本领不靠吹,靠练。

随时保持活跃的备战状态,随时处于应急救援的状态,这是灭火队员的职业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身体素质到专业素养,必须按照严密的训练计划推进。

12月5日一早,小伙子卿玉骑着单车来到公司,脱去厚夹克,他沿步道开始长跑。20分钟后,回到更衣室,他和正在举哑铃、练习双杠的师哥们打招呼,道早安。卿玉刚大学毕业不久,才进入中心工作,但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的体能训练。

做完体能训练的刘正连在学习室里调整投影仪,今天他准备给大家讲“机械完整性与质量保证”。培训是灭火队员每天的必要营养,像观看视频这样有课件的专业技能培训业已常态化,而不拘形式的班组培训今年已超过200次,此外,每月的集中培训、每周的分别培训、送外培训雷打不动,有针对性的新技术、新动态专题讲座也时常组织,培训后考试覆盖全员,“目标是把我们培养成全能型岗位能手,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顶上任何岗位。”

练兵 不懈不怠

虽说抗灾不由天,但在井控抢险救援现场,人身安全不能百分之百掌控。在发生井喷或着火事故的危急关头,抢险灭火队第一时间赶到并深入现场,迅速勘测险情、制订方案、清除井口障碍、撤掉旧井口、安装新井口……直至控制险情。这些步骤环环相扣,需要每位队员思想高度集中,决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和差错。如果团队配合不默契,很容易影响救援的进程,甚至造成环节脱落,关乎生命危险。针对抢险救援的重点、难点作业环节,灭火队会采取单练、合练、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组织井控险情应急响应、硫化氢中毒应急救援等数十个专项主题演练。

周文彬自2001年退伍以来就分配到灭火公司,一直主攻柴油机的他把井控应急抢险救援的每个岗位,都轮换了一遍,并且都由专管人员教学技艺。他们中很多都是拥有十余年丰富经验的老师傅。“今年,我又巩固了很多技能,包括抢装新井口、通讯指挥、消防雪炮冷却掩护、近距离超高压水力喷砂切割、燃烧切割棒切割……”提起一年来的技能训练项目,周文彬如数家珍。

“每位队员必须会干每个岗位的活儿,并且在自己主管的岗位上业务精湛!”田强语气坚定,“要达到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能让队友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经历生死考验的老灭火队员的宝贵经验,练就默契,非一日之功。

现为灭火作训2队队长的李红兵在技校里学的是钻井工艺,2007年,田强把在川东钻探公司当司钻的他“挖”到了灭火公司。李红兵平常看上去憨厚老实,说话常常面带笑容,时不时摸摸自己脑袋,可在抢险救援现场,一穿上4.2公斤重的抗高温防火服,他就立刻神情严肃,身手敏捷。

刚加入灭火队时,高中学历的李红兵首次接触那么多先进技术,很是吃力,只好下苦功死记硬背。为了让每一个灭火队员都熟谙各种设备的功用,每引进一批设备,公司都会让技术部骨干手把手地教。近3年,灭火公司引进了搶险灭火装备、抢险仪器仪表两大类共计30余种,进口和国产各占一半左右,对进口设备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之前,技术部的李艳丰、罗园、罗勇等人会把说明书仔细翻译,将参数单位转换成平时常用的数据,然后交给设备分管人员,分管人员熟悉掌握后再召集大家进行传授和相互交流。

就这样,李红兵和队友们在学习和演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

荣光 实力续写

原赴科威特中国灭火队队长孙振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井控应急抢险救援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紧密结合的高风险工作。正是这种特性决定了灭火队和特种部队一样,需要同时具备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特点。

众所周知,消防官兵在接到火情报告后的反应非常迅捷。这一点“CNPC消防队”也不例外,井喷失控、着火事故一旦发生,不管灭火队的队员在哪里,必须火速集结,以便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

“睡觉的时候手机要放在枕边,哪怕是上个厕所,手机都要跟着。”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灭火队每一位队员的手机无一例外都保持开机状态。“出差、休假要上报休假地点,要是发现手机接收不到信号,我们会立马在附近找到座机打给单位告知电话号码,像传真之类的通讯工具随时都要保持畅通。”

此外,设备也必须随时保持良好状态,坚持每半个月运转一次,有问题及时解决。抗高温防火服、测温测距的仪表仪器等安全监护用品就像队员们的战袍、佩剑,更要随时保持待命状态。

另外,险情不同,救援方案也千差万别。为了给每次抢险作业制定最优方案,中心建设了虚拟平台——专家系统,这里面储存了所有“身经百战”的老一辈灭火专家的联系方式,遇到什么技术问题,队员们可以第一时间寻求指导。

从装备到队伍素质,从经验到技术能力,从优良传统到现代化管理手段,一支拥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中石油应急救援队伍已日渐成熟,他们被誉为“油田的快速反应部队”,也是德阳市军分区的“民兵高科技分队”,还被国家安监部门纳入了全国安全应急网络。

井控抢险技术的发展直接催生出不压井作业装置、高性能旋转防喷器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欠平衡、气体钻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引发钻井技术主导的提速革命,从磨溪到龙岗,欠平衡、气体钻技术日臻成熟。这一实践充分证实了井控抢险技术除了应用于救援外,在其他方面也能大有作为。

目前,针对老井年久失修、采油(气)井口严重锈蚀、闸阀锈死等情况,为了使老井恢复生机,避免常规压井作业影响老井产能,响应中心大胆应用带压作业技术,为老井挖潜。气井、老井带压作业技术和装备的专题研究也由此启动,老井隐患治理、带压钻孔、冷冻暂堵等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如火如荼。在龙002- H3井、昭104井,响应中心成功应用自行研制的BY60/30带压作业机实施带压下油管作业,并在付24井、纳61井和威120井等应用带压钻孔装置成功完成了带压钻孔的换闸阀工作。

现执掌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帅印的孙海芳,把涉足海上石油钻井抢险作为灭火事业的下一个突破口,与此有关的调研和学习正在进行中,不久的将来,这支有着优良传统、献身精神、技术实力的队伍将会以陆海两栖军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继续“中国灭火队”的光荣与梦想。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后记贫穷而富有的灭火队

“CNPC消防队”“中石油特种部队”“油气井安全卫士”……如果没能深入了解灭火队,在我看来,所有给他们的标签都是浮云。

倘若一场井喷失控、着火事故发生,在所有人急于逃生的时候,灭火队要在第一时间快速联动赶往现场。他们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挽救生命财产,要么狼狈撤退。

毋庸置疑,灭火队需要有勇有谋之士力挽狂澜,勇意味着关键时刻敢冲敢拼,谋则要求抢险技能游刃有余。

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队伍,在赴科威特灭火后的20年間,成员新老交替,装备陆续改良,技术不断更新,唯一不变的是烈火淬炼出这张金字招牌从未褪色,全胜的灭火记录保持至今。

然而,在高美誉度的光鲜背后呢?

他们非创收单位,只花钱不挣钱,个人收入捉襟见肘。可一旦接了任务,他们就得拿命去拼,作业面对的高风险程度不言而喻;而根据职称晋升的评定标准,其中没有和抢险救援相匹配的工种,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凭借出色的成绩在职业生涯中继续“进步”。

和这些在常人眼中的必然追求相比,灭火队员“贫穷”了。

可当问及“你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吗?”他们的答案是——Yes!

听他们说当年事,什么熊熊火海、什么狼藉现场,言语间一派风清云淡,惟有成就感、荣誉感窝心且真切,令人起敬。灭火队员们说,每经历一次抢险就仿佛重生一样,在抢险救援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生死必须置之度外,脑中始终紧绷一根弦——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哪怕受伤!哪怕牺牲!

若非热爱,谁会奋不顾身?若非热爱,谁会执着于斯?正是从事着非同寻常的工作,他们能寻觅到非同寻常的幸福,因为挽救,因为大勇。

有诗云:豪迈的行为/勇敢的举动,帝王般的高贵,洞察一切的谨慎/还有无限的高尚行为/这种美德从来都没有留下名称。

这便是我眼中的灭火队员,贫穷而富有的人。

猜你喜欢

井口队员救援
紧急救援
140MPa井口压裂四通管道冲蚀分析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3D打印大救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CO2驱油系统的井口预警系统设计
救援行动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气田开发试采井口流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