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
2018-01-30张乃军
摘要:以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社会治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多个主体对其管辖的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其管理责任由多个主体共同承担,持续互动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的创新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治理的目标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工作可以加强流动人口融入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群体进行潜力的激发,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对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发展空间
一、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观改变
社会治理在社会学上的定义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是通过法、理、情三种社会控制手段来完成,最终做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社会协调行动。社会治理的根本是为了促进社会良性运作,加强社会的保障功能,调节社会关系以及整体局势的协调发展,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稳定着社会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也变得多样化,以前较为传统的社会管理并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建设社会工作较为广泛,有些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好社会工作的前提下,就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向更高层次的提升,体现着我国积极的社会发展态度。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我们国家早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已经提出了要求:“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还要在和谐中快速推进发展。这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
二、 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一致性
在工业时期的发展下,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工作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变革,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地从人群中不断地成长,而这在社会的各层关系中是不能够完全表现的,这一现象也是治理社会工作的一种发展形势。社会上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上阐述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职能、能力等方面。其中,以助人为乐、以人为本等等,在社会服务上管理等。利用各种专业的知识对技能与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对家庭以及个人对社会上的协调能力以及关系,预防社会上不可预料的问题,从而将社会上的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阐述,也是较为经典的方式。
发展社会的核心在于建立好社会工作的发展,加强社会的发展在于维护好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工作的表现在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并且还要极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在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加强人与人之间和谐,以此形式下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形势是以舍己为人、为己为人的发展形式。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形式是在理念上变革以往传统发展社会的形式,是以发展群众为目标,以发展和谐社会为根本。
三、 稳定社会秩序: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
社会活动既可以说成是乐于助人的活动,也可以说成是这一种社会的完善制度,是现阶段社会制度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现代的社会治理来说,服务方法多有不专业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在社会治理上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不难看出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为“治理体制”提供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项专业的社会活动,社会工作在进行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助人为乐,更是一种职业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社会工作者通常来说都有着很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对于社会工作的过程来说,案主也是有着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如此,案主有着独立处理问题的真正能力就可以说明已经结束工作。在工作中,两个群体结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平台的建立。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文体活动过程中,在橱窗的宣传栏上提到城市流动人口为整个城市所做出的贡献,而且还可以阐述他们生活的艰辛。进而,可以为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隔阂化解,将双方的认知、认同度提升,从而社会的融合度也会增加。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各大企业的发展,社会工作之间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创新之下,发展现代化社会是必然趋势,这也表明了在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下,首先要发展好社会各层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发展社会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发展社会各界工作阶层间的关系,因为社会工作是发展社会的根本,在当前局势下,变革好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待完善,而社会关系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完成。发展社会关系就要制定一些安稳社会的制度,并在社会工作阶层中使用,让社会在有条理的形势下发展,这样做的目的则是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兰世辉.论我国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以江西省Y县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15.
[2]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128-140+207.
[3]劉玉兰,张黎夫.从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博弈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9-22.
作者简介:
张乃军,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