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
2018-01-30曾玉华��
曾玉华��
摘要:国防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共同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历史学科在国防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二者互相渗透力强。本文以人教版(2001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为例,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国防教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防教育;渗透
文明自诞生以来,国防就是它前行的一个重要的车轮,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国防史,历史与国防密不可分,历史学科与国防教育有着最强的渗透性。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但古人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国防教育是国家稳定强大的需要,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课题。我国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九大核心素养,其中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无不与国防教育有着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密切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更提出历史教学要通过具体史实的叙述,凸显历史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土意识教育,法治教育。由上述可见,渗透国防教育是历史学科天然的职责与功能所在。
汉语中“渗透”的词义虽多,但指抽象意义的主要有两种:(1)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他方面扩展;(2)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从这两种解释可见,渗透不是取而代之,不是改变对方的性质,不是喧宾夺主,而是慢过程中的互相融合与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国防教育渗透,并不是以国防教育取代了历史教育,而是透过历史的学习,将与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等与国防相关的眼界、思想、知识、技能、意识深化其中,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下文以《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下称本课)为例,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国防教育渗透。
一、 基于教材、课标的分析,寻找国防教育的渗透点
渗透国防教育虽是历史学科天然的职责与功能所在,但不是说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国防教育的渗透点。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对教材与课标进行分析就一味生搬硬套、甚至无中生有,无异于杀鸡取卵,非但达不到渗透效果,反而让历史教学陷于说教化,令人生厌。要找准一节课的国防教育渗透点,必须细研教材与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主旨,明确课标的要求,制订具体的学业质量标准(本课学业质量标准是据学者叶小兵提出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而制作的,会在相应的观点陈述中罗列出来,简称“学标”),并且此为依托,将国防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当中,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当中,力求产生最好的效果。
以本课为例,它有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抗击沙俄两大内容、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地共同指向明末清初的中国应对外国入侵以巩固海陆疆域的主旨。在单元中,它从国防角度与第16课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进行承接,展现明末清初时期的对外国防力量与国际地位,并与第19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内部国防力量遥相呼应,共展当时整体国防实力。由此可见,本课是以明清国防为主旨的历史教学,每一个教学要点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渗透点。
2001版课标要求“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011课标要求“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删除抗击沙俄的内容)”。通过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可见,新版课标对收复台湾内容的由“讲述”提升到“了解”层次,强调领土意识,因此,在教学当中,台湾的重要性、台湾是中国领土归属、郑成功的评价,都是教学的重点,都是国防教育的重大渗透点;另一方面,沙俄抗击的内容,新教材中已被删除了,但近代历史中,中国面对外来力量的入侵兵败如山倒,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所以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国际外交的常识、国防眼光的预判,都是学生必需的国防知识贮备,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部分内容在旧版教材的教学上不单不可忽略,反而是要作为难点进行突破,所以东北的归属,《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影响是本课难点,亦是国防教育的重大渗透点。
二、 构建时空背景,拓展国防教育的视野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特别到了近代,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国家的国防势必与外界力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国防教育中增强国际理解、拓展国际视野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国防教育很容易陷于偏激与狭隘。历史教学中,构建时空的背景,让学生认识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给国防教育渗透建立在一个宏大背景,打开学生的眼界,拓展国防教育的视野。
本课“时空观念”学标(4级):学生通过教师补充的新航路开辟沙俄近代扩张,近代西方崛起等等世界历史知识,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置于世界大发现时代框架下进行学习,与近代史的学习形成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承接。结合学标,本课将两大教学内容置身于全球的背景进行联系与对比,以“世界中的中国”为教学主题,将两大主体内容揉成一人有机的整体,巧设问题、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核心,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始至终地坚持中西的对比,坚持中国与外界在时空上的交流与碰撞,大大地拓展国防教育的视野(板书同步构建如下)。
三、 依托教学重难点,提升国防教育的渗透力
国防教育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它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識、技能的社会活动,它包括了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和地理、爱国主义思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知识、国防体育等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并不是要李代桃僵,让这些国防的内容成为教学的主体,那样会让历史教学变成了国防教学,失去学科特性;也不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防内容作点缀,一带而过,那样只会让国防教育将变成教学的边角料。在历史教学中,应该以教学重难点为依托,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中,抓紧每一个渗透点,进行反复强化,提升教学整体的渗透力,以培养学生强大的国防意识,以期学生可以将这些意识与立场迁移到现实国防的问题上。endprint
本课“历史理解”学标(3级):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台湾的重要性及中国对台湾领土的主权性,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史实,梳理台湾在明末清初的政权转移的脉络;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抗击沙俄的史实,重点突破《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影响,为学生理解近代历史晚清与外国签订系列条约的不平等性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中西发展方向的差异,为学生理解晚清在近代国防实力衰弱奠定基础。结合学标,如何强调台湾的归属性?如何强化学生的领土意识呢?本课除了以历史事实上证明台湾的主权归属这种常见的国防教育操作外,关于台湾的重要性,教学中做到了反复三次的论证:第一次,以问题1“为什么荷兰要统治台湾,台湾有什么特别?(提示学生从地理位置、资源、国防等角度进行思考)”,从整体上强调台湾的重要性;第二次,以问题2“你认为郑成功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吗?”从郑成功真实性的历史选择,再印证台湾的重要性;第三次请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清朝统一台湾后,关于台湾“弃”与“留”争论的资料,以问题3“你认为康熙选择哪一种意见,他有没有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从康熙“主留”卓越的政治选择,再次印证台湾的重要性。经此三次探究,学生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就非常充分了。即使,今天,面对复杂的台湾问题时,相信学生一定可以把从本课获得认识进行迁移,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从台湾重要性角度出发,始终坚守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防认识。
再如关于东北问题,本课教学除了使用以唐、辽、元、明四个朝代的东北地图证明东北历史上归属中国外,还通过《尼布楚条约》性质的学习,明确它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在法律上肯定黑龙江、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再次印证东北的领土归属,为学生理解近代俄国通过系列不平等条约,占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的侵略性质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在小结中回顾两年历史事件,向学生证实了明末清初中国有自己国防实力对应对外来力量的挑战,维护国家的主权,从海防、边防上巩固自己的国防。但居安思危是国防教育必须强调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到中国近代屈辱的国防历史中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向历史发出追问。亦让学生思考今天安定的环境下,中国为何一直重视国防发展,提出中国梦,提出强军梦的原因。
四、 以多维度的问题教学,走出国防教育的思维误区
初中学生情感真挚,爱国主义情感强烈,但这年龄段的孩子思维直接、理性分析能力较弱,面对国防问题的复杂性,他们的思维往往达不到从整体出发,全面理性地分析,容易产生一些简单直接的错误思维:如在国防当中,认为只要战场上赢了,就代表着完全的胜利;如割让土地的条约就一定是不平等条约;如协商就代表退让,激进代表先进等等。如果这样的思维占据了主导,学生的国防意识就非常肤浅,很容易成为愤青的后备军,无法成为一个合格世界公民。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国防教育的渗透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多维度设计问题,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增加学生思考的角度,以求让学生深入事物不同方面,建立全面的认知观,增添国防常识,走国防教育的思维误区。如在本课中,学生就特别地不能理解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清朝明明赢了却要割地?为什么赢了还要谈判?直接把俄国人赶走就行了;为什还有待议区?为什么库页岛后来不属于中国?都已经割地了,为什么还说《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本课“历史实证”学标(2级):充分利用教学中提供的史料(本课补充性内容的资料主要以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地图为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行分析与探究,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并且能够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进行论证,以形成自己的认识。本课“历史解释”(2级):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能够解释两大历史事件上,并且站在世界背景下去解释两个事件的结果与意义。结合学标,本课运用各类型资料(具体见《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影响的讨论汇总表》),从《尼布楚条约》条约的谈判意愿(材料一)、谈判过程(材料二)、谈判结果(材料三)、条约影响(材料四)等四个方面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条约在法律上的平等性,帮助学生拓宽认识事物的视域,更深刻地认识条约的历史影响,跳出原来思维误区,以世界性的眼光审视事物,拓展学生的外交常识的同时,又增强说服力。
材料一:谈判意愿:清朝是因西北准噶尔叛乱,东北的军事虽有优势,想和谈;俄是因侵略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要和谈。预设结论:双方需求。
材料二:谈判过程:结合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复原场景图(来源于瑷珲历史陈列馆)你认为双方的地位如何?可以从人物的表情、动力、位置等角度去思考。预设结论:地位平等、程序合法。
材料三:谈判结果:结合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上双方意愿与最后签订的界线地图,你认为条约的结果是否有偏向哪一方?预设结论:平等协商、互有让步。
材料四:条约影响:清:法律上界定了东北边界,阻止沙俄的扩张,捍卫国家主权。俄:取得部分领土的同时,获得了中国贸易权。双方:遵守条约,边境和平,长达百年。预设结论:百年互利。
五、 深化人物教学,彰显国防教育的爱国特色
古今中外,卓越的历史人物,其爱国主义精神可与日月同辉,是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的资源库!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坚持以“以德树人”,深化人物教学,彰显国防教育的爱国特色。但在一些历史教学中,只要提爱国人物,其论调必然高大,其辞藻必然华丽,千人一面,说教空洞,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的深化人物的教学,应该是结合具体的历史情节,让学生了解人物、理解人物、感悟人物,一步一台阶,一步一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独特与唯一,历史事实生动丰满,真实与动人,令学生对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课“历史价值观”学标(3级):初步建立对事物的价值与判断,以世界性的广角分析的意识;热切感悟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初步感受近代东西方发展方向的差异,初步理解国家发展与历史眼光与选择的密切关系。结合学标,本课在最重要的爱国历史人物郑成功的评价时,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事实背景,如台湾被殖民的背景与过程,郑成功的政治取向(资料1)与收复台湾的政治目标(资料2),收复的过程遇到的困难(资料3),遇到利诱,收复后对台湾的治理等等,但至于如何评价,如何看待,则设计三个问题,分别从了解层次(问题1)、理解层次(问题2)、感悟层次(问题3)放手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感受与表达;最后以郑成功“拥明抗清”的政治取向与清康熙赐封他的“忠臣”的封号进行冲突性对比,再提升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的历史评价。
资料1:郑成功(1624~1662):本名郑森,明末清初人,拥明抗清,南明皇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
资料2:我欲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杨英《从征实录》。
资料3:1661年,横渡(),登陆(),切断()联系,包围(),围困(),1662年,荷兰投降,台湾重回中国人手中。
资料4: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锯,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问题1:你了解郑成功吗?有没有听说过他的故事?
问题2:结合资料2,你认为郑成功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吗?预设答案:认识到了,特别是文中这一句“以为根本之地”。
问题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哪一部分最令你印象深刻?预设答案:眼光独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军事战略能力超群等(言之有理就可)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国防教育渗透,体现的初中历史的学科特色,追求的歷史学科核心素质的养成,讲究的是历史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水乳交融。此探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新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写专家(叶小兵)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016,8,31.
[2] 《汉语大词典》第8098页第6卷115.
[3] 《现代汉语词典》第1159页.
[4] 叶小兵.《培养史学学生的历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质(时空观念、历史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而制定历史学业标准:1. 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 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 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
作者简介:曾玉华,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聚德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