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新时期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
2018-01-30易春芳
摘要: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其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面对新的发展时期,技工院校要立足现实,要树立道德与技术共同发展的思想,改变传统重技能、轻道德教育的局面,强化德育教育的开展,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积极创新,彰显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的特色,在根本上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现代人才。
关键词:新时期;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创新
一、 立足社会发展实际对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不足之处的分析
(一) 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输,缺乏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目前的技工院校发展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大力深化教研教改,推进高效课堂;而德育教育则需要依托技能教育执行,只是采取传统化、机械化、简单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与激励。鉴于技工院校对各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致力专注,对德育教育尚未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其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促使德育教育被忽视,德育实效大打折扣。
(二) 强调德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训练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教育模式是理论说教,往往忽视课后实践的价值,最终诱发德育教育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当前,教育改革虽然不断深入,但教育弊病仍然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德育教育领域,很难实现对传统模式不足之处的完全摒弃。在关注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产生作用的同时,忽视了道德本身也会反作用于行为和意愿,“言而无行”的理论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与道德需要。
(三) 监督与反馈彰显无力性
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方面,制约其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准确、针对性的监督和反馈。从本质上进行分析,立足德育教育的理论模式,虽然学生获取了德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提升自身的德育认知水平,发挥其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如果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很难实现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全面管控。一旦思想和行为有违道德标准,很难及时对这一状态进行打破,道德体系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彰显道德培养的失败,同时,对于个体的良性发展十分不利。
二、 如何推动新时期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强化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构建道德与技能同等重要的观念
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十分重要,因此,要关注德育教育,保证技能人才同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首先,要结合新时期发展特征,积极转变理念,将道德教育摆在与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化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比如,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实践和行为的全面记录,并辅之以问卷测评,实现对其德育发展实际的全面掌握。其次,将德育教育成绩划入学生评价之中,使对其德育行为的监督常规化。再次,鉴于技工院校与企业等机构联系的密切性,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模式,促进德育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外界压力对道德行为的约束作用。
(二) 加快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借助“连环式”模式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立足当前,理性公民备受推崇。同时,新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因此,技工院校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强化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合理融合,可以将“连环式”模式运用在技工院校教学行为中。这种模式的根本是强化德育任务与技能学习的相通性,借助任务的高效组合,追求技能与德育双重目标,防止出现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具体讲,教学管理者要掌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结合任务清单,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在任务清单中,需要涵盖技能与德育两个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保证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其次,强化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实时监督和管理,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防止出现只完成技能培训,忽视德育教育的情况。再次,为了不影响学生整体任务的完成,要制订合理的规则,即便遇到个别任务受阻的情况,也不影响对整体完成情况的考核。鉴于此,管理者面临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和德育水平,以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大力促进对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与监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得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正催生职业教育新一轮革命。鉴于此,技工院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效果的优化,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高效性。具体讲,要借助网络技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德育教育全方位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促使整个学习、德育实践行为都能够得到高效的监督。在这一模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技工学校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在根本上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监督提供保障。例如,技工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号,设置相应的、独一无二的德育教育账号。另外,技工院校也可以向学生派发德育教育发展项目,强化任务信息的经常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针对完成的德育教育项目,要强化记录的全面性,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存储,同时,借助德育账号进行信息的提交,为教师评价德育水平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料。结合学生的多方面标准,教师对其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与激励。借助这种线上和线下互动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进一步规范德育教育管理,促进德育教育实践,强化德育教育实效,同时,监督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汤健,毛越华.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3):105-107.
[2] 黄慧君,滕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01):248-249.
作者简介:易春芳,广东省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