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3.0产业链发展中的新问题
2018-01-30刘海英靳永辉
刘海英+靳永辉
[摘要]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相融合形成农业3.0模式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必然选择。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技术发展基础,在传统农业向农业3.0转型的过程中仍会面临人才匮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链之间脱节、土地无法形成规模运营等诸多困难。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在技术与资金上进行支持,探索农业3.0模式路径与模式。
[关键词]农业3.0产业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5-0068-04
一、农业3.0内涵与模式
(一)农业3.0的内涵
农业3.0模式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全新的农业发展生态系统,并对农业产业链中各部分进行重塑与升级,最终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3.0模式将从农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与融资方式等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改造。农业3.0模式会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生产方式,将农业生产从依靠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向依靠技术与资本方向转变,形成全新的农业产业链与业态。农业3.0模式农业产品流通采用“订单式”模式。按需生产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普惠金融特征,有效解决传统农业资金融资难题,消除农业生产者缺乏征信与有效抵押物的问题。
(二)农业3.0模式
农业3.0模式包括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以及创意农业三种类型。
智慧农业运营系统包括:数据搜集与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指令执行系统。具体运行流程为:利用“3S”系统搜集农作物生长环境,包括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病害情况等基本数据;使用物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传送。农业专家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学模型确定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并设定基本阈值;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将具体的控制数据指令传输到智能系统中,通过设定好的数据阈值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温度控制、施肥量控制、洒水、通风、补光等。
如果说智慧农业是从生产角度改变传统农业,那么品牌农业则是从价值角度改变传统农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农业竞争愈发激烈,打造世界农业品牌,探索其潜在价值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按照互联网思维,建立品牌农业的路径主要有三种:集中化、专业化生产,打造品牌集群效应,以专业性特征抢占市场地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产品,以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地位;加强农产品的创新点,精准把握农产品的特征基础,以較高的品牌辨析度抢占市场地位。创意农业作为农业3.0的补充,并没有具体的发展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可以依靠其自身农业特点,建立具有不同特征的创意农业。
二、3.0模式下农业全产业链分析
农业3.0模式将对传统农业全产业链进行系统性、颠覆性与整体性的改变与提升。使农业产品在生产阶段就可以与营销阶段进行对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实现供需两段的高效匹配,其产业链组成由图1所示。
(一)农业大数据普惠“三农”,物联网实现智能生产
在农业1.0与农业2.0时代,农业生产无法提前与预知市场需求,往往造成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而在农业3.0时代,大数据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者可以预测市场需求,随时动态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监测农产品质量,真正达到普惠“三农”的作用。通过“三农”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意见,提供更多的决策选择,帮助农民实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态,识别农作物生长信息;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农产品提供智能标签,通过农作物的买卖情况,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如将数据智能标签安装在产品中,对农产品销量进行动态跟踪,将市场需求状况以数据形式传递给种植者,对当前市场需求与收益进行初步判定,再决定农产品的种植种类与生产数量;大数据可以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农业从生产环节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具体数据情况,时刻了解农业政策落实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阻塞而导致农业政策制定偏离实际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系统在农业产业的具体应用,农业物联网可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发展,实现统一管理经营,并以此形成一个具有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业态。
(二)“B2B+020”冷链物流提供实时运输服务,实现物流最后一公里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运输造成农产品腐烂浪费的瓜果蔬菜达700亿元人民币,约占农产品总价值的1/5。而造成农产品运输腐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运输企业缺乏“冷链物流运输”系统。目前国内冷链运输主要分为自营模式和第三方模式。白营模式虽可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与质量,但是其运营成本太高,自营模式企业难以保证盈利;第三方模式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但农产品生产企业无法保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O2O”与“B2B”的复合业态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鲜活农产品的运输难题,其具体流程模式如图3所示。“B2B+O2O”冷链运输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无法保证运输外包服务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生鲜食品运输成本高的缺点,从而实现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互联网+”开启农业营销新时代,农业众筹创新农业营销手段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不只是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而是通过互联网精神与内涵,去提升农产品的内在价值,进而提升销售量。其中,众筹模式成为了农业3.0模式下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手段。农业众筹可以预先了解市场需求,准确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量进行生产或者加工;农业众筹实现了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另外,农业众筹省去了中间商差价,降低了农产品成本。
三、农业3.0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农业从业者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endprint
农业3.0模式的发展需要既懂现代化农业知识与机器操作,也要懂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从业者。但我国农村劳动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人才不断外流,出现了人才断档的情况。另外,我国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业贷款周期长、额度小,发展资金缺乏来源。
(二)农业3.0模式缺乏顶层设计,产业链发展过于碎片化
国家提倡发展“互联网+农业”,但是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式,一些地方出现了粗放式农业3.0发展模式,各级政府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各不相同,重要的数据如土地、水利、农机、气象等数据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掌握,产业链数据碎片化严重,同省之间的信息数据都难以共享。重要的农产品销售信息、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管理信息等备环节信息,也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三)土地流转进程缓慢,无法形成规模化土地经营
第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的高度利用导致农业耕地污染严重,可耕种土地面积严重退化。不适宜耕种的退化土地已经占据耕种土地面积的40%,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土壤富营养化、硝酸盐污染以及农药残留成为土地污染的主要原因;第二,农用耕地大部分属于中低产田,包括盐碱地、水土流失地、次生潜育水稻土等占可耕地面积的71.3%。农村还存在大量闲置用地;第三,当前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仅有4424万公顷,而适用于耕种的后备土地仅有988万公顷,普遍分布在我国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耕种质量不佳。
四、农业3.0模式发展对策
(一)加强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农业人才培养格局。第一,细分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分别建立农业管理人才与农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如培养农业管理人才要立足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为其提供有关人力资源、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课程。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多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在教授其农业、机械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农业器械的操作课程,打造一批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农业机械操作能力强的农业职业技能人才;第二,以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基础,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辅助,构建具有社会性的人才培养平台。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农村人才培训基地,选择具有实习条件、现代化农业设备齐全的农业产业园为人才培养平台的实习基地。此外,加快建设与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探索与第三方专业人才评价机构的合作,建立以业务能力、业务成绩为基础的科学人才评价机制。
(二)加强农业信息基建建设,拓宽农业资金来源渠道
第一,加快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发挥其市场预测监管与农业质量监测作用。建议由国务院组建专业的农业现代化科研领导小组,尽快出台国家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对落后的农业地区进行数据化升级改造,推进农业数据的共享与整合;第二,发挥社会大众力量,全面统筹推进农村基建建设。第三,发挥“互联网+”作用,创新农村金融,为农村基础建设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农业科研能力
第一,建立农业3.0模式发展基地,建立农业研究所、科技信息院合作交流中心;第二,增加对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增强对农业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科研人员、农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定期组织现代化农业知识讲座。同时,加强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加快土地流轉速率,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第一,推行农民承包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稳定土地的承包权以及放活土地的经营权,使土地流转速率更加畅通;第二,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者与农业种植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探索多种利益分配制度,如实物租金结算、租金费率动态调整结算、保底分红等;第三,鼓励农村龙头企业带头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采用农户与企业或者农户、农村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模式,将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进行集中化生产,实现农业资源、农业资金、农业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第四,加大政府对农业用地规模化经营的财政补贴,强化农业信贷扶持政策,创新农村金融,逐步推行农村宅基地的抵押贷款业务。同时,完善农业保险,提升有关农业保险的保额与保费补贴,加大农业保险的投保范围,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者的抵御风险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