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8-01-30朱萍
朱萍
摘要:无论从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还是工艺传承、特色打造的视角,当前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现状调研,从工作室的成立、管理和运行三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62-03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由某一行业领域的技能拔尖、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领衔的,依托当地优秀单位、研发中心、职业院校或人才基地等载体创办的,配备专门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能承担技术传帮带人才培养职能的场所。当前各职业院校建设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多是现代学徒制试点背景下校内外合作建立的,由行业技能大师或企业技术精英领衔的,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着力服务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产教平台。该平台因其完善的设备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真实的项目资源,在职业人才培养尤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在实际建设中有些学校引进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看重其名人效应,对后续与专业的融合研究不多,以致成为“精致的摆设”;多数学校在具体运作、管理中还面临着诸多困惑,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一、调研过程及方法
(一)对象选择
为进一步厘清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思路,提升建设成效,课题组对省内23所职业学校的大师工作室展开了调研。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结合访谈法、参观法。设计《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现状的调研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3份,回收23份,有效問卷23份。问卷就大师工作室的级别、数量、授牌单位、大师来源、运行模式、服务内容、师徒比例、管理机制、功能发挥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共计11个问题展开调查,多数为多选题,涉及工作室建设基本情况、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建设效能4个方面。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工作室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数量和级别。统计表明,省市级大师工作室在各校已相对均衡普及,分别占比21.7%和34.8%,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有34.8%,不少学校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程度的重视与投入,当然,尚有13%的学校还没有这类工作室。同时,参与调查的学校69.5%拥有紧密合作的校外大师工作室,其中省市级别超过一半(39.1%),说明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已从专业对口企业拓宽到省市授牌的大师工作室领域,进一步丰富了行业拓展性和职业方向性。
2.授牌部门与大师来源。从工作室授牌部门看,当前职业学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还是自主行为,政府授牌仅占13%,行业、学会授牌占21.8%。工作室的技能大师大多数来源于校内专业较为卓著的名教师(56.5%),以及相关行业的工艺大师(34.8%),工艺大师比较容易成为各校打造专业特色的焦点。而来自企业的技术精英仅占8.7%,这和企业骨干在时间和精力上不能有充分保障有着直接关联。
(二)工作室运行与管理情况
1.运营模式和职能定位。调查显示,当前各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学校和工作室合作运营的模式最为普遍(35.7%),学校主持也占了很大比例(28.6%),期间不少是校内名师工作室,当然,也包含一些引进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自主运营和政府主持各占约18%,主要以政府授牌的校外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
而各个工作室的职能定位主要有下列8项(图1)。其中参与专业教学最为普遍,其次是指导专业建设、带动产学研、提供教学案例以及现代学徒制基地。作为学生实习基地的相对较少,带动产教研和指导专业建设则并列位居第二,这也是工作室在职能领域、规模、师资等方面有别于企业、工厂的地方。
2.教学组织。分小组同步学习是目前各工作室较为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35.7%),并有超过10%的工作室在尝试分组分模块交替学习的方式。而工作室作为参加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参赛学生的学习实践基地,开展精英教育的情况,也占了25%的比例,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优越的产教研能力相关。
3.管理机制。调查显示,92.9%的工作室有相关建设条件、工作职责,75%有日常管理等制度,另有7.1%的工作室在“其它机制”中补充了诸如“学校发展处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指导意见”等具体管理制度。尚有接近半数的工作室还没有建立健全学期或者年度考核制度,在交谈中一部分参与工作室的老师也表示考核机制并不完善。
(三)建设效能
统计数据显示,89%左右老师认为,工作室在提高教师技能、丰富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效。其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助推教师产教研、带动专业群内相近专业发展三个方面也都获得了超过50%的肯定。
而从问卷数据分析,目前各工作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7.1%聚焦在缺少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这一现实问题上,场地和硬件不足占比25%。除了这两项外因,大师技艺和学校专业对接不紧密、专业性太强不适合融入课程、报酬低大师积极性不高这三项被提的较多,占比10%-18%。各校认为首要解决的是做好工作室和学校专业及文化的对接调研(71.4%),其次是处理好专业教师和技能大师的角色与任务(64.3%)、工作室运营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50%),再次是完善工作室管理机制(35.7%),有效制定计划,完成任务(28.6%)。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调查发现,各地区各学校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普遍重视,绝大部分学校都建有不同级别的大师工作室。校内工作室主要还是以本校专业领军人才、名师领衔的居多,一部分学校也在挖掘当地传统技能,引进手工艺大师方面做了较为有益的探索。这些工作室的成立,主要动因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发展需要,二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需要,三是传承技艺需要,四是弘扬文化、打造特色需要。endprint
但各校在工作室建设、管理和绩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主要问题是:第一,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指导普遍缺失。基本是各校自己摸索,尤其中职校尚无相对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第二,工作室课程体系亟待建构与完善。大部分工作室只是简单地在原课程体系中加入一门技能大师课程,或将原课程体系中某一两门课程放在工作室里进行。第三,工作室教学方式普遍单一,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第四,工作室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機制不完善。
(二)建议
1.厘清工作室建设目的和依据
(1)弄清为什么成立工作室。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就以“工作坊”为教学实施单位,成立了金、木、陶瓷、印刷、纺织、摄影等多个工作坊,并首创“基础课”,构建了著名的“包豪斯教学体系”。今天,职业学校引入工作室教学,将专业教学内容和职业工作内容有机融合,把课堂打造成工作室情境,正是基于“包豪斯教学体系”和“双元制”教学的成功范式。其目的是缩小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
(2)明确成立工作室的依据是什么。首先,应当基于职业岗位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作室建设纳入专业建设具体规划中。其次,要基于地方现状,开展广泛调研,挖掘当地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技能大师和工艺大师。
2.构建“分合并举”“内外融合”“考评结合”的双重、动态管理机制
(1)明确责权:实行“分合并举”双重管理。“分”主要表现在:学校负责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人事聘任、教学管理、考核指标建立等;工作室负责教学指导、竞赛、考证、科研创新、师资培训等;“合”则表现在: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工作室技能大师合作成立课程开发实施团队,负责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2)规范组织:实现“校企融合”双轨协作。工作室的日常运作主要涉及两大块内容,一是对外技术服务,二是技能教学指导和培训。工作室要兼顾学校管理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章程,纳入工作室教学的课程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一段时间集中文化课学习,一段时间分模块在工作室交替轮岗学习,学习期间要遵守企业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接受基于行业规范的作业质量评价。
(3)落实考核:实施“考评结合”动态管理。结合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以月报、期中检查、学期考核等方式开展,制定考核标准,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组织开展绩效评比、荣誉表彰,设置企业奖励金,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3.把工作室运行纳入相关专业的课程与教学之中
(1)重构课程体系。工作室优良的技术、完善的设备、企业化的实践场所,需要全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支撑。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应聚焦专门化、小方向的模块设计,打通专业模块间的发展基础,并将教学、生产、考证、竞赛、创业等功能充分整合,整体运行。
(2)开发课程资源。由工作室导师和专业带头人共同牵头组建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小组,紧扣工作室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选取课程内容,细化工作室生产任务设计学习项目;针对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设计模块教学目标;依托工作室资源开发模块资源;依托工作室平台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3)创新教学组织。工作室教学是典型的“做学教合一”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在工作室里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学习,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和技能大师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合作担任教学指导师傅。在工作室里,理论区、实践区、讨论区应相互独立又连为一体,学徒的作业和工作室项目应有不同程度的结合。
责任编辑:曹鸿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