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的“回归”分析
2018-01-30占少志
占少志
摘要:采用“借班上课,同课异构”的形式,展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总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素养和特色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大赛过程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教材。“回归”应是语文课的最大公约数。
关键词:课堂教学;回归;公约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57-02
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成功举办两届,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笔者曾参加第一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结合评委老师意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发挥选手“异构”个性的同时,应回归“同课”中的共性。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教材,是“同课异构”的最大公约数。
一、回归语文
课堂教学大赛是“现场”教学,是顷刻的。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规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每年第二学期举行,所选课文集中在第二册和第四册。第二册的文言文和剧本欣赏、第四册的散文和小说单元都是充满了情趣、智趣、理趣或谐趣的范文。以小说单元为例,课文选取《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两篇。阅读与欣赏的学习方式,可与以前的小说学习结合起来,以文本研习为主,问题探究为辅。研习文本时,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欣赏其精巧的构思;可赏鉴人物的个性特征,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可联系人物生活的环境,归因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作家塑造人物的意图;还可充分调动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细细品位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以及人物的遭遇和经历中,品尝人生百味,感悟人生的意义。这样,语文课堂中就有了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达到语文的桃花源。
二、回归主体
课堂教学大赛,效果的达成,关键还看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切入课文,一气呵成自带逻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关键。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师整个课堂思维的锚点,还是学生思维开启的原点。笔者教学大赛抽到的课文是《祝福》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
旧时,在绍兴一带曾经流行一种习俗:每当农历年底,地主等殷实家庭都要举行年终庆典:杀鸡、宰鸭,准备猪牛羊肉,煮熟作为“福礼”,恭请祖宗和神帝享用,感谢护佑当年平安,并祈福来年康顺福,这种习俗叫“祝福”。看来,在这样的日子里,快乐、祝愿与美好是伴随着人们的。那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否要给我们带来一个欢乐喜庆团圆的故事呢?就让我们走近鲁迅,走进《祝福》吧。
由关联引入,引到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兴趣,也解读了“祝福”的本义。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投入其中,按图索骥,探寻质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寻找最巧妙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课堂的第一秒钟就将全班每一个学生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表现,教师都应注意,透过学生的各种表现去揣摩他们内心的活动,从而迅速抓住那些有利的教学契机。同时,教师要有与学生进行随机对话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着老师能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随时给他们以有益的点拨与巧妙的引领。
课堂教学大赛选手和学生互动有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赛前与抽签班级互动的半小时,有教师与学生一见面就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互动。这是一个误区,师生交流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包括知识的交流,还包括心灵的交流。教师可在交流中寻求学生的基础、差异、最近发展区等,让学生从内心盼望这节课的到来。另一个时间节点是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叙述者,用学生的活动衍生出知识的达成。
三、回归教材
课堂教学,逐渐摒弃了“教教材”的弊端,建立了“用教材”的理念,因此拓展环节就成了同构异构的“试验田”。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应该深化文本,甚至跳出文本,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营养,师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创造性阅读。
当然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拓展延伸都是有益的,脱离了课本一味的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延伸而延伸,学生会思维混乱。这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深挖文章,玩索精华,找准联系点,适时恰当的进行拓展延伸。这就对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就是游客。游客来到景点前,导游要知道景点哪个地方最美,要引导游客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美,美的价值在哪里。
结语
最大公约数的达成,两方面最值得关注:教师在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很直观:自发与自觉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可从三方面来看,一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这需要教师有激情和亲和力。激情很重要,说明教师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热爱学生,激情生成情境,能感染学生;亲和力能调动学生情绪,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二是对课堂的掌控力。语速的控制,表情神态,对全班学生的关注度。三是语文功底,体现在教学设计和对文本的解读上。因此,一堂成功的語文课,应该是:留下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留下情感,提升人文境界;留下空间,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责任编辑:冯志军
An Analysis of the "Return"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ompetition
ZHAN Shao-zhi
(Jiangsu Dany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enjiang 2123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n the form of "taking the other classes and giving the same lessons", it show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teachers in the overall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mpetition,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return to the language,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Return" should be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of the Chinese course.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return; common diviso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