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扶助、和谐成长
2018-01-30张剑��
张剑��
摘要:对随父母流动子女的教育是一个紧迫的社会现实问题。作者以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小的少先队工作为案例,研究流动子女就学和他们的家庭教育现状,探求学校教育的相应对策。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家庭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
随着江苏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务工就业,而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求学,成为一个流动人口子女群体。在江苏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尤其突出。
由于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流动人口子女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而他们之中大多数目前还无法真正和城里同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幸福,缺乏社会关爱和更多的亲情呵护,因此心理状态普遍欠佳,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也不尽如人意。另外,由于家人关注少,他们身上的安全隐患也比城市孩子多。
将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进行调查比对,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本地学生大不一样:在各种心理障碍中,本地学生患有学习焦虑症的最多,而流动人口子女则是有不安全感的最多。包括由于父母忙不能照顾自己而产生的孤独感,目睹城乡差别而产生的自卑感,以及学习无人辅导和经常转学导致的学习挫折感等。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其主要的根源还在于这类学生家境贫困。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群体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水平,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极小比例,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普遍不足。就总体收入水平而言他们仍是城市里面的低收入群体,因此生计艰难、剩余有限,用于教育的投资不足。以他们自身的实力很难弥合和城市儿童教育条件之间的巨大差异。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一致认为,学校少先队组织的第一要务是要对学生加强“基础文明教育”,以提高这一群体的素养,使他们在义务教育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打好基础,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
(一) 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
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薄弱的特点,开展“身体健康,思想健康,行为健康,心理健康”的“四健康”教育。学校开设“燕燕心语屋”,请接受过心理培训的老师持证上岗,队员通过“心语”信箱留言;在校园网上开设“心语QQ群”,队员和老师用网名聊天沟通;大队部通过组织开展“清洁小天使”“礼仪小天使”“健康小天使”等特色文明小队创建活动,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共铸诚信”争做文明小使者活动,创立“少年警校”等一系列活动,以抓文明习惯养成、抓组织纪律观念为切入点,带动少先队员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 培养自信的赏识教育
每学期初结合“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让队员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制定争星目标,自己努力实现目标,学期末则进行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的“××之星”评选活动。这种在完全自主化的环境中激励队员不断锻炼求进步的活动方式,极大地培养了流动儿童的自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 激发爱心的回报教育
通过各种“手拉手”、帮困助学等活动,让队员们在“被爱”的过程中体验爱的温暖,进一步唤起其内心深处爱的种子,形成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鼓励队员们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帮助他人,学会回报社会。比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为家人为师长做一张贺卡,说一句感谢的话,唱一首赞扬感恩的歌曲,做一件小事;重阳节看望一位孤寡老人等等……这种走心的教育活动,对于缺乏充分关爱的流动儿童来说,在其成长历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在学校管理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减轻家长的后顾之忧:
1. 经济上:建立爱心基金及多种形式的奖励措施
全校教职工三年前就自掏腰包成立了一个“爱心助学帮困基金”,对表现好、成绩好但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爱心补助。教师还定期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申请各项减免补助以及营养午餐等。有些老师还悄悄地“私下”资助自己的学生,使他们能安心读书。
2. 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具备更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学校请来各种教育、心理专家为家长进行家教知识讲座、开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请优秀家长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使很多的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3. 课余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过得充实有收获
学校努力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和少先队实践基地,大力拓展校外辅导员队伍,做到各个年级有匹配的活动阵地,各个中队都有自己的校外辅导员。包括“交警大队、消防中队、驻苏部队北兵营、农业技术学院以及市园林档案馆、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都成为了队员们开展活动的好去处。在这些技能专业化、行业多面化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支撑下,学校开设多个兴趣小组,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掌握“自护自救”的本领,熟练使用电脑,进行科技小制作,加强体育运动,提高书画技能,让孩子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探索科学的奥秘、享受实践的乐趣、培养文学兴趣和艺术修养……其中不少学生参加市区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还带领他们去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把苏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加强其社会角色意识,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让儿童在社区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现代的文明公民品質,培养其健康人格。
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是我国城乡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学校应该也能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转变办学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推行适合流动儿童的实践活动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关心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流动人口的权利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2,(3).
[2] 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实然和应然[J].教学与管理,2014,(8).
[3] 王映.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的教育平等[J].教育导刊,2014,(1).
[4] 赖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张剑,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