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
2018-01-30王介锁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互动、情感对话的过程。决定课堂学习品质的除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设备)和技术条件(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另一种力量——亲和的课堂味道。而“亲和课堂”正是提倡在课堂中要亲近学生、亲近教师、亲近知识、亲近规律,展现亲切而又醇厚的“亲和”画面。让师生亲和互动,让教学回归本真,构筑生命意义完整的本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亲和;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只有尊重师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把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当成师生生命成长的一次美妙拔节,这样才能让课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高效地进行。对此,我们提出了“亲和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一、 调查:当今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一) 课堂追踪
1. 学生喜欢的课堂
喜欢的老师:上课有趣;会讲故事;经常面带笑容;不骂人;不罚站;做错题目不大声训人;不要偏心;要相信人;下课不拖堂;作业少点;不向家长告状……
对课堂的希望:我们的教室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可以随意表达想法的;我们的教室是开心的、活泼的;我希望我们的教室是温馨的……
2. 老师理想的课堂
喜欢的学生:聪明可爱;充满童真;阳光自信;品学兼优;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积极发言;会帮助同学;不懂会问;有学习毅力;回答问题有创新精神……
对课堂的希望: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诗意和激情;希望自己的课堂安全、高效;希望自己的课堂和谐、愉悦……
(二) 理论探寻
1. 哲学观点
关系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东方的哲学观点认为关系就是生产力,良好的关系能为人生的成功插上翅膀。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生本关系是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好这三种关系,是学习品质提升、教学效益提高的关键。
2. 心理学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教学放在“人际关系”的框架中加以认识,提出了“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自主发展以及对于培养学生逐步适应未来社会、成长为“合格的人”是相当重要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既要在对新知的学习上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情与情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安逸祥和的人性化的课堂人际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的、放松的、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二、 追因:亲和——课堂教学的应然状态
(一) 和谐的人情味
1. 平等尊重,让课堂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
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都到尊重和需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平等的人格地位、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课堂舆论、友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放松心情自由呼吸,能让教师放下“姿态”尽情“发挥”。这样的课堂,老师充满爱心、童心,是孩子心声的倾听者。孩子们思维灵动,神采飞扬,敢于创新,善于发现;这样的课堂充满诗意,充满人文的关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2. 客观定位,让成功变成触手可及的目标
理念决定方向,目标引领行动。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措施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站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奋力前行,通过努力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3. 全面评价,让学习成为快乐体面的生活
充满人情味的课堂评价要做到:一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合作探究的评价;三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的评价:是否体现爱心,甚至“偏心”?这点尤为重要,孩子们在认知发展上不平衡,有快有慢。另外孩子们好奇心比较强而且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弱,更容易犯错。这都是客观现实,也是学生的天性!此时,教师的一句简单的评语、一个信赖的目光往往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激励,能帮助学生安全地、体面地、有尊严地矫正错误。
(二) 本真的学科味
1. 学科味与生俱来
从哲学角度看,学科味是学科与生俱来的特有本质,是按照学科本身的学科教育理念和学科课程目标为纲领,遵循孩子们已经具有的活动经验基础和知识水平基础,以彰显独特的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以自主活动、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为手段,以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为主题,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诉求。没有了学科味,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生命的光鲜,就真正成了摆设、成了例行的程序而已。
2. 学科味贵在本真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必须抓住本学科的内容体系,以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和本学科的核心思想方法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科教学的最本真的价值诉求。具有学科味的教学在于遵从本学科独有的学科内容,用本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体系去构建解决问题的学科认知网络,并借此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学会思考、富有智慧的合格的社会人。教师要将本真的“学科味”还给课堂,还给学生。
(三) 自然的成長味
1. 学习需要奔放,让成长生动地进行
受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经常表现为:天真、好奇、爱玩、好动等,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课堂由静变动;要充分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动手操作等,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理解和记忆,让学习玩起来、动起来。
2. 学习需要等待,让成长慢慢地进行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尊重孩子们的这种自然规律,学会等待,要放慢脚步,做到“等一等”“放一放”“缓一缓”,要学会给课堂“留白”,让孩子们拥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空,尽量给他们多一些自己感悟的时间和独自探讨的平台。尤其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更要勉励他们不要急躁、冷静思考,鼓励他们学会交流与合作,勇于质疑、大胆表达,让他们也有拔节的时机和花开的声音!endprint
3. 学习是有序的,让成长深度地进行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应该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渠道。我们要遵循学科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训练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思考的场景和舞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观察和分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仅要鼓励学生与同学合作讨论,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让课堂闪耀出理性的思维光芒!
三、 實践:亲和课堂——让学习高效地进行
(一) 强化生本创新,满足生长需求
“亲和” 的教学观要求课堂教学要强调把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鲜活的生命体,尊重孩子的本性,呵护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注重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让孩子成为自主成长的当家人。
(二) 实施“三主”协同,营造和谐环境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的核心要素,从提倡“素质教育”到“课改”到如今的“核心素养” ……人们对这三者之间到底“谁唱主角” 纠缠不清。事实上,这三者不需要也不可能分清主次。亲和课堂主张要把这三要素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首先要让学生和老师成为学习的“伙伴”,然后师生共同对教材进行主观“作用”,达成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课堂中的教和学的关系,营造出和谐共生的“亲和”氛围。
(三) 把握课堂细节,顺应发展“脉动”
亲和课堂应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现场,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目标的制定上要合乎学生学习的“情”和课堂教学的“理”、教法的选择上要“随机应变”,学法的指导上要“因人而异”,课堂评价上要“客观多元”,课堂各要素之间的衔接上要“自然和谐”……关注过程的细腻度,顺应课堂“脉动”,使教学过程亲切自然、有序高效。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师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科知识的本真规律,尊重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积极构建“亲和”味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 顾明远.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介锁,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