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财经素养教育的德育渗透及实现
2018-01-30吴建金
吴建金
摘 要:財经素养是学生更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之一,推进和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倡的国家战略。财经素养教育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新的教育背景下,加快推进财经素养教育、增强学生“财商”、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品德是相辅相成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和推进实施:(1)注重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建构中的德育强调;(2)财经素养课程中的德育渗透;(3)财经素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强调;(4)德育学习中的理财教育结合;(5)评价体系设计中的德育指引。
关键词:财经素养;财经素养教育;德育渗透;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160 — 03
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大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教育自身也处在重大的历史转变过程中,对教育来说,是两个历史长周期的叠加。《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个任务,明确了七个核心素质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健体魄、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综合国防素质。它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增强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如何进一步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进一步落实全方位育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发展与多元文化的扩散与交流使得传统德育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生活中“读大学不如开个小店”等想法能够引起不少学生的共鸣,女大学生裸持身份证借贷照片流出、学生因无力偿还借贷平台贷款或被电信诈骗后最终选择自杀等极端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给我们德育工作敲响警钟的同时,更折射出当前学生财经素养的缺失。当前,财经素养教育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新形势下,在建立中国特色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和推进本土实践的过程中,如何丰富和渗透德育内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财经素养教育不等同于“财商”教育
财经素养是学生更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之一,推进和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倡的国家战略。根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界定,财经素养是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体理解和把握财经概念和金融产品,意识到金融风险和机遇,并做出正确财务决定和采取有效行动以改善财务状况和实现财富增值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1〕。PISA于2012年首次开展财经素养测试,通过制定财经素养能力框架界定了财经素养并建立测评框架。OECD最新发布的2015年PISA学生财经素养测评结果显示,在这项全球15个国家(地区)约4.8万名15岁学生参加的测试中,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州)学生的平均分为566分,排名第一,超出OECD十国平均值(489分)77分,上海更是连续三次(PISA2009, PISA2012, PISA2015)取得三个主要学科排名第一的成绩。我们看到的是这四个省市基础学科领域的优秀表现,但它仅仅反映的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城市15岁学生的情况,其他学段尤其是大学生的财经素养能力缺失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经济欠发达城市尤其是农村的情况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中国国家层面的财经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建构适应不同学制阶段的财经素养教育体系很有其必要,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财经素养”是教育领域的“新晋”词汇,从时间角度和研究程度看,目前“财经素养”处于“合法化”时期。财经素养教育不是一门仅仅研究“金钱”的学科,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覆盖心理、认知、能力、实践和能力等多层次内容,培养的是能够认知和运用包括金钱在内的资源,自信地做出理性决策,规避经济风险,保障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同时有利于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稳定。财经素养是理财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
从狭义上来说,德育就是学校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为指导,在促进社会和学校智育、体育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坚持全面发展的过程〔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4〕。学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内容上兼收并蓄,充分融入时代元素,包容多元选择,进一步完善德育形式、创新德育方法。
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两者的立足点相同,德育与财经素养教育都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财经素养教育理应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少年德育为例,普教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这与财经素养教育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财经素养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德育贯穿于财经素养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生活中时刻保持乐观、阳光、理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财经素养教育的核心;将理财教育的内容融入德育内容并展开是实施和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以树立良好的经济品德来评价学生是财经素养教育成败的评价维度之一。
三、财经素养教育的德育渗透及推进
新的教育背景下,加快推进财经素养教育、增强学生“财商”、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品德是统一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和推进实施。
1.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建构中的德育强调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讨论稿)正在积极有效地推进中。讨论稿研制依据的第一条便是学生水平,“以各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业水平及核心素养为指向,提取相应学段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中设计的做人做事观念及经济知识的内容程度,形成学生水平视野的财经素养教育标准重点”〔5〕。一方面,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制订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顺应时代特征,在内容上兼收并蓄,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将“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等德育理念融入到财经素养教育体系中,避免目标式地填压理财知识。endprint
2.财经素养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提高学生财经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课程教育,在“五维三标”的教育框架①下,设计分学段的财经素养特色课程是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关键。财经素养教育不等同于“财商”教育,不是一门仅仅研究“金钱”的学科,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覆盖心理、认知、能力、实践和能力等多层次内容,培养的是能够认知和运用包括金钱在内的资源,自信地做出理性决策,规避经济风险,保障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同时有利于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稳定。设计课程时,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为宗旨,把培养学生财经意识和财富观念作为核心要素,构架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收入与消费维度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收入、职业、税收、消费、预算等知识点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纳税是个人诚信的一种反映,从小树立起重视政府职能和义务交税的诚信理念,此外,捐赠也是消费的一种,人们在捐赠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以此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等。再比如应该在个人信用及信用卡模块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借贷的本质及如何根据未来的收入提前消费个人信用。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内容既能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又为培养具有卓越财经素养的人才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融合课程体系、情景教学模式、多层次“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的培养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财经素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强调
立足我国实际,传统文化中饱含“财”与“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造福乡邻,恩泽后世”等传统素养,代表中国文化的优良基因和国民重要的性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财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优秀的理财文化,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视野和美德下的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和落实方案更易于学生和家长所理解。
4.德育学习中的理财教育结合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开展财经素养课堂教育的三个主要模式是:单独的财经素养课程、理财教育融合到数学和阅读等课程中、财经素养为核心的活动课程,其中融合模式被認为是最具创造性且最有效的〔7〕。将理财教育融入到德育课程或活动中是财经素养综合性的外在形式之一,更是学校“多科协整”协同课程体系的重要拼图。一方面,因势利导融入理财知识。比如,德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时,可以结合当前国家经济转型、人才需求转变等大形势,分析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和培训是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并举例分析当前“裸贷”、“信用卡使用不当”等不良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原因,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价值观,明白“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稀缺性,努力成为别人无可替代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再比如帮助学生理解幸福感时,引入幸福指数与收入的关系分析,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贡献率会下降甚至为零,从而教导学生不要一味追求金钱。
5.评价体系设计中的德育指引
全面、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有效监测财经素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宏观角度,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目标有机融入到财经素养教育的各个环节,并将是否具备经济行为习惯和品德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维度,是保障中国特色财经素养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韩国,财经素养教育是青少年综合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报告型、论述型、叙述型、单答型、选择型及同学评价“六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我国实际,重视学生经济道德,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用以评价财经相关的道德水平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突破口之一。
财经素养教育是一项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的系统大工程,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中国财经素养教育的标准建构和教学模式推广,努力将财经素养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案设计与实践推进。正确理解和融入财经素养教育的德育内涵,创新教育模式,把德育价值要求与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弥补我国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中财经素养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我国各学制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完善;另一方面又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以及开展方式,在促进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财经观念和情感的同时,有效推动德育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OECD (2017). 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VI): Students Financial Literacy,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EB/OL〕. 〔2017-5-24〕.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70282-en.
〔2〕庄舒涵,何善亮.财经素养概念的多维理解与本土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6,(08):41-47.
〔3〕郑永廷.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赵宏,王彦青.构建新型高校德育的理论性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132-134.
〔5〕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研制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研制:思想与框架〔J〕.大学:研究版,2017,(02):13-17.
〔6〕董筱婷.美国财经素养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J〕.上海教育,2014,(02),27-31.
〔责任编辑:侯庆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