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阅读学理论浅析《十位名师教老王》

2018-01-30侯变变

考试周刊 2017年78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散文

摘 要:《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几个小片段,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教学生阅读《老王》,就必须抓住散文的特点,既要有作者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还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文本意识,才有利于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十位名师教老王》中,十位特级教师执教《老王》,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老王;散文;作者意识;读者意识;文本意识

一、 以作者为中心(作者意识)

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是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认为“言为心声”,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在精神意向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体验。因此,解读文学作品,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缘由,是十分必要的。杨绛先生创作《老王》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十年文革”时期,杨绛夫婦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很多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也正因为这样,老王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作者写此文时,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文章追忆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从而反映了苦难年代里老王身上人性的光辉。

读文学作品,具备作者意识是有必要的。作者在创作一篇文章时的心境与我们读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对于我们读懂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十位名师对于《老王》的不同解读,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程翔、王君、秦晓华、董旭午四位老师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进行了说明,其他六位老师没有明着说,也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程翔、王君两位老师的作者意识相对来说比较隐性,程老师对杨绛的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作为了切入点,以她的创作风格来欣赏《老王》这篇文章,虽然不能说不可以,但是分析起来的话,会让人感觉把学生的思维固化了,没有发挥的空间。王君老师将在“文革”背景下,“我”的生活状态与老王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革背景下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秦晓华与董旭午两位老师将文革背景作为切入点,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对文革有一定的了解,文革对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这里介绍文革背景,更能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文本。

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展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作者加深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对于理解文本是必要的。

二、 以读者为中心(读者意识)

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是在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由读者和作家一起创作的,而不是作家独创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也会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个人体验加入到文学作品之中。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人生经历都不相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会生成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意义。正是由于从自身的体验、所处的时代出发,解读文学作品的独特内涵才能够让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随着读者身份、时空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作的。欣赏文学作品,光有作者意识是不行的,教一篇课文,不是要教学生文章写了什么,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来欣赏文章。黄厚江、余映潮两位老师执教的《老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黄厚江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会从“我”的视角阅读现代写人散文。《老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散文,文中以“我”的视角来写“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交往的背后是有深意的。这就需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情。黄老师将老王的渴望与追求、作者的距离与冷漠、作者的愧怍之情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读”来完成,读不是单纯地读文本,而要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感情,这就需要师生一起来研读文本,欣赏文章的语言,品读情感。

相比之下,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老王》显得更加地清楚明了,直接定位在“欣赏”两个字。余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多角度的散文欣赏能力训练;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心灵美。教学生阅读散文,最重要的必须要抓住散文的特征,我们都知道《老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主要写了老王与“我”之间相处的几个小片段,简单来说,《老王》这篇散文的背后是写人,写人的背后是叙事,叙事的背后是抒情。这里我们不妨说,教《老王》就是教情感,那么教什么情感呢?余老师执教《老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段的表达作用;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详细部分的语言;最后一段的意蕴。他的着眼点在欣赏,欣赏的方法是抓主要内容、抓细节、抓关键语句。这样一看,清楚明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很明显,学生容易接受,听者也能捕捉到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余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给予恰当的点拨指导,并不是传统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他不是教学生去读文本,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欣赏文本,欣赏文本背后隐藏的情感,在余老师身上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说从同一个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黄厚江和余映潮两位特级教师,在执教《老王》这一篇文章时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教给学生如何来欣赏文本,都着重于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了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范式。

三、 以文本为中心(文本意识)

所谓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章构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段不离句、篇不离段、章不离篇。

因此,我们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自然也不能脱离文本本身。《老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重在写人叙事,而叙事的背后是抒情。那么,叙事背后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推敲文章的字词句。endprint

很明显,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成为关键。这句话可以提取“幸运”“不幸”“愧怍”三个关键词,那么将这三个关键词带入文本的话,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十位名师在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时候,基本上也都将这句话作为了重点,刘金玉、程翔、余映潮、郑朝晖、黄厚江、曹勇军、董旭午七位老师将“作者的愧怍之情”作为重难点来教,也能反映出“愧怍”一词不仅是最后一段的关键词,更是我們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通过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愧怍”一词隐性地贯穿文本始终,虽然没有明着说,但我们却可以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愧怍”之情。刘金玉、程翔、董旭午三位老师将“幸运”与“不幸”作为教学点,让学生从文本出发,找出“我”与老王的“幸运”与“不幸”,经过这样的分析,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愧怍”之情。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解决教师想教什么和想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要解决教师实际教了什么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目标与内容不能割裂开来。比如,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上选取的四个问题、程翔老师也是选择四个问题、曹勇军老师聚焦三个板块、黄厚江老师着眼于三个视角,他们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脱离教学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教学内容要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设计。例如,秦晓华老师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新理解”,他选取了“老王把‘我当亲人”和“‘我把老王当熟人”两条线索,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老王把“我”当亲人,所以他可以为“我”做一切事情,“我”把老王当熟人,所以“我”只能为老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老王与作者认识错位引发了作者的反思,在这里,秦老师并没有选取过多的内容,却让学生有了“新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同一篇文本,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就源于你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读懂文本,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同时具备文本意识、作者意识、读者意识,运用阅读学理论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但是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周小忠.“老王”的三重不幸[J].语文知识,2015(03).

[3]黄志军.《老王》的“愧怍”[J].名作欣赏,2016(07).

[4]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5]李敏.《老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侯变变,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喀什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