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产业中高端化培育路径

2018-01-30张璇

开放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十三五武汉

张璇

[摘要]产业中高端化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本文对武汉产业中高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剖析面临的困境并探索培育路径。武汉应在产业战略上实施传统产业“趋长”、新兴产业“趋专”、现代服务业“趋轻”的协同路径,在产业主体上坚持发挥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的能力协作路径,在产业方式上发挥制造业向信息业、信息业向生产的双重融合路径。

[关键词]“十三五”产业中高端 武汉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5-0049-05

“十三五”规划将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作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是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与本质要求。产业中高端化是产业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其产业结构、產业要素、产业价值等不断向更科学、更高端、更效率的可持续演进的进程。本文根据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又大力自主创新的中部城市——武汉作为研究样本,来探寻我国产业中高端化的发展路径。

一、产业中高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汉产业中高端发展经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2010-2013年,从总量上提出“工业倍增”到“万亿倍增”计划;二是2013-2015年,实现了倍增发展,并从质量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创新能力、市场主体的“四个倍增”;三是2015年后,确定了倍增产业的细分主体,并推动这些产业向更科学、更持续、更高端方向演进。从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来看,武汉的产业历程正是我国产业实现中高端化进程的样本。

(一)从产业格局看,中高端化趋势向好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老丁业基地,产业层次不高的重化丁业占比突出,尤其是“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到2006年才被打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钢铁及深加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和建材11大工业。“十二五”期间,武汉中高端化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2010年(“十一五”末),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和生物医药5大行业产值是3731.92亿元,占11大行业总产值的59.5%;至2015年(“十二五”末),5大行业产值达到7279.04亿元,占比也提高到61.9%,增长了2.4个百分点。5大行业中除生物医药外,其他4个行业都成长为千亿产业(全市共5个千亿产业),产值占据11大行业前4位,成为武汉工业的主要支撑。

(二)从行业发展看,中高端化动力增强

1.通过全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集聚度,进而促进产业中高端化能力提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武汉汽车产业的发展,1996年武汉神龙公司生产的富康轿车正式投产下线,标志着武汉现代汽车制造业真正起步。至2015年,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武汉先后汇集了标致、雪铁龙、本田、雷诺、通用、东风、比亚迪7大品牌,成为我国汽车品牌最多的城市。随着上海通用的进入,武汉汽车产业已全面完成了从组装生产到全产业链的生产。至2015年,武汉汽车产量达到151.55万辆,产值2614.46亿元,成为我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汽车产品也从低端的家用经济型轿车向中高端产品延伸,传统动力生产线向新能源动力转变,汽车产业的中高端化引领武汉产业中高端化迈进。

2.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走产业中高端化创新驱动道路。2009年12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武汉产业中高端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一是高新企业成长迅速。从2010年的523家增加到2015年的1656家,5年增长2.2倍,增加了1133家,平均每年净增近230家。二是专利技术成果丰硕。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15045件增加到2015年的33620件,增长了1.2倍,增加了18575件,平均每年增加3715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从6785件增加到16158件,增长1.4倍。三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4.63亿元,增加值883.10亿元。至2015年,产值已达到7701.41亿元,增长2.0倍;增加值2235.65亿元,增长1.5倍。“十二五”时期,武汉累计获批2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10个工业技术研究院,56个国家、省和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伴随着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也不断向中高端化迈进,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3.通过重大项目的引进,整合行业资源,推动产业中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工业倍增”计划为武汉工业的发展积蓄了强大增长潜力,不到5年时间,上海通用、联想工厂、本田三厂、80万吨乙烯、东风雷诺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2011年1202.1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2012年增加到1701.04亿元;2013年站上2千亿元台阶,达到2258.07亿元;2014年2606.32亿元;2015年2769.36亿元。仅这5年的投资总额就超过武汉1949-2010年全部下业投资总和。尤其突出的是工业技术改造5年完成投资2153.7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3.7%,其中2015年技术改造投资658.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3.8%,比2010年提高4.1个点。通过重大项目的引进投产和技术改造投资的大幅增加,产业中高端化水平也得到跨越式发展。

(三)从发展质量看,中高端化成效明显

GDP能耗指标的相关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最直观的综合性指标,其内在的意义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是产业中高端化发展水平的本质体现。武汉冶金、石油、有色、化下、电力和建材6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30.3%下降到2015年的22.5%,下降了7.8个百分点。2015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耗占比分别为0.5%、63.1%和26.3%,与2010年相比除第一产业能源消耗比重持平外,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比重减少2.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能源消耗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业的发展和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单耗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在能耗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而单耗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也带动经济全行业能耗强度的下降。endprint

二、产业中高端化面临的困境

一是重化工业尾大不掉,需要一个长期消化的过程。钢铁和石化一直以来都是武汉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又是比较优势不强的行业。在中高端化的进程中,不仅投入大,而且发展空间相对新兴行业而言较小。首先钢铁一直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2016年在中央去产能的政策支持下,武钢与宝钢合并,成立了新的宝武集团。虽然这为武汉钢铁走中高端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有了新的布局,但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武汉钢铁产业产量和产值的双双大幅下滑,合并后的一系列后期问题都需要一个长期消化的过程。其次是石化产业,在引进80万吨乙烯项目后,石化也将成为武汉新的千亿产业,虽然整体产业水平在中西部处于领先水平,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不仅规模小,而且竞争力也不具备优势。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需要一个快速培育的过程。武汉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3000亿元左右,生命健康产业1300亿元左右,智能制造1200亿元左右,合计总产值不足6000亿元。然而,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12374.92亿元,建筑业总产值6016.26亿元,限额以上批零业总产值18174.83亿元(批零业销售额),规模以上服务业产值(营业收入)2531.04亿元。意味着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值在这些基础产业的比重只有15%左右。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产业战略”趋同化的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迅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任务艰巨。

三是服务业发展存在不足,需要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虽然武汉三次产业总体上呈“三、二、一”的合理结构,但从服务业发展看,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一是总量小。2015年武汉服务业增加值是5564.25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不仅小于GDP总量排在前面的广州、深圳,还低于GDP总量排在后面的杭州、成都和南京,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于综合经济发展。二是占比低。2015年武汉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51%,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1位,比武汉占比高的有广州、西安、深圳、杭州、济南、哈尔滨等城市。三是结构差。武汉是中部龙头城市,应该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基础,但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武汉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如文化产业,2015年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409.31亿元,占GDP的比重仅3.8%。全市没有一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而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长沙都有这样的文化航母企业。

三、推进产业中高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战略创新,坚守“并驾齐驱”的协同路径

在传统产业“三去一降一补”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两者交织的关键时期,既要妥善谨慎“去”,又要积极大胆“进”。武汉产业中高端化发展始终要围绕产业的最终目的进行,不断提升产业供给能力,提高产业效率,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传统制造产业实施“趋长战略”,发展重点在调整结构,而不能“一去了之”。中高端产业中有低端环节,同样低端产业中也存在高端环节,产业中高端化发展不完全等同于发展高端产业。武汉的一些传统产业,以钢铁为例,虽然不属于中高端产业,但曾经是城市产业之根,强市之基,在产业转型升级演化进程中发挥过中流砥柱作用。面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钢铁无疑是“去产能”首当其冲的行业之一。2015年全国钢铁总产值11.23亿吨,扣除钢铁企业之间的重复加工的3.44亿吨,总产量7.79亿吨,全年的市场需求量大约是6.8亿吨,产品过剩约1亿吨左右。主要钢铁生产城市中,唐山是1.18亿吨,天津0.82亿吨,邯郸0.57亿吨,苏州0.40亿吨,上海是0.22亿吨,无锡0.22亿吨,鞍山0.18亿吨,而2015年武汉只有0.16亿吨,仅占全国产量的2%,对全国产能过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不能持有“率先去之”的简单想法,否则就意味着对未来钢铁市场的放弃,而应该将发展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国钢材市场总产能绝对过剩,中高端产品又存在相对不足,大多数钢企业都存在严重的产品同构现象,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武汉的钢铁产品分类达数百种,但附加值高的硅钢片只占总产量的10%、重轨钢占3%、汽车钢占20%,与武汉正处于城市高潮期极度吻合,是汽车、桥梁、建筑三大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因此武汉的钢铁产业应实施产业链延伸发展,实施趋长战略,重点发展生产需要的产品种类,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轻易一减了之。

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趋专战略”,发展重点在“脱颖而出”,而不能“默默无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中高端化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宏观层面提出要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武汉也随之布局自身的七大产业,结果导致每个产业规模较小,都没有成为武汉最大的支柱产业。自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批后,武汉布局了14个“产业一创新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要尽快将三大产业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尽早形成国内产业标准,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产业协会和技术研究院,将新兴技术的应用与投资两个市场做大做强。纵观我国无锡的物联网、深圳的石墨烯技术,都是在各地争相发展这些新兴技术时,高举了产业领先的“大旗”,获得了宏观层面的重视与支持,抢占发展先机。通过这种“抢占鳌头”、“脱颖而出”的方式,迅速集聚国内高端创新要素资源,融入了全面开放的全球产业创新网络体系。武汉应该学习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确定专业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后,大胆投入,加速发展,彰显优势,带头领先,争取早日成为这三大行业的领军城市。

3.现代服务业实施“趋轻战略”,发展重点在高科技服务,而不能“单打独斗”。现代服务业是在第二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将人力资本和知识作为主要的投入要素,目的是促进生产专业化,提高要素生产率。目前,武汉提出的“服务业升级计划”明确将发展重点放在研发、金融、信息等高科技服务业上。研发服务要鼓励开拓中间市场,积极鼓励研发外包服务等新业态发展,使武汉高密度的知识产出真正服务于生产。科技服务要搭建专业化服务体系,面向全球创业者和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服务,发现、遴选和培育具有成长性的企业,提升技术转化机构的市场运作能力,解决技术定价、增值、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等问题,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应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定制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探索科技金融交易新模式,建设国家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助力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同时,所有的现代服务业要抱团服务,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切不可脱离“实业”单独发展第三产业,要以现代分享经济为切入点,实现该产业的“趋轻”发展战略。endprint

(二)产业主体创新,促进“能力协作”的提升路径

产业中高端化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始终是各类企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创新驱动明显占了上风,而企业、高校、平台等的创新因素还显不足。

1.在产业中高端载体上,充分发挥一切创新要素的作用。从组织机构上看,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应用研究机构、企业和服务机构组成完整创新网络体系。从提供方式上看,成立专项产业技术联盟,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技术平台,互享国家投入的研发基础设施,互通产业技术研发信息。可成立资本融资平台、风险预警平台、产业化实验基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专项产业服务平台、生产服务平台和品牌宣传平台等。

2.在产业中高端方式上,借助大数据搭建服务创新平台。首先是数字化制造平台的搭建。设立专项资金,实施数字化制造计划丁程,充分发挥武汉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公开、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技术的群体突破。其次是数字平台的运用。通过整合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等为产业发展收集整理国内外最先进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可以公开的信息资源。通过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丁艺开发服务支撑、技术标准制订指导、创新成果中试检测与转化、咨询培训与人才培养、股权转让与融资平台、国外市场开拓等多渠道开展服务平台建设。

3.在产业中高端政策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必要将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分类,设立人才清单,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对于相对缺乏的产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与应用人才,也应该予以政策倾斜。积极探索和实现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的多元化投入形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

(三)产业方式创新,发挥“硬软两栖”的融合路径

需求导向、倍数增长、科技领先、跨界融合成为新时代产业的重要特征,它不僅体现了全球产业发展最新趋势,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武汉产业可以借鉴美德两国的先进经验,将“传统产业”与“炫酷产业”有效嫁接,培育一批优质的“两柄企业”,达到资源配置最大化效应的目的。

1.加快“传统制造产业”由硬向软的发展,实现由制造向信息的融合路径,即M端走向I端。武汉所有传统产业都应深入实施智能系统,编制“武汉丁业互联网系统”,实施硬件生产向软件系统的延伸。如武汉的农业,因资源丰富已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应实现初级生产(M端)向智慧农业(I端)发展,在农业生产、原料采集、设施农业、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灾害预防等诸多方面引入智能农业系统。生产前期,通过安装在农业机械设备上的传感器采集土壤条件、氮磷钾含量和作物生长等数据,并且预测化肥、农药的需求,从而搭建起农民和化肥、种苗、农药提供商的沟通和供应平台,实现科学施肥、精准下药、优质播种的科学管理;生产环节,建立农业物联网综合支撑平台、农业云计算、农信通专用手机、IPD农业客户端技术;销售环节,实现传统农产品企业电商化,推进农户与合作社对接电商,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电商创业服务、农产品电商服务、农村信息化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系统。

2.促进“未来引领产业”由软向硬的发展,实现由信息向生产、由产品向服务的融合路径,即I端走向M端。制造业始终是创造价值的主要阵地,必须实施软件服务向硬件生产的叠加。世界先进的互联网巨头,如Google公司是典型的I端企业,近年来先后投资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使产业变得越来越硬。GE公司过去只提供医疗设备,现在也将“提供一个好用的医疗仪器”这一理念转型为“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与建议”,不再局限于只提供智能硬件,而转向于功能产品、智能软件的延伸,从一个传统的医疗设备制造商转型成为一个直接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借鉴这些全球先进企业的经验,武汉应一方面大力推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倍增效应,推动它们向软件系统、服务系统、功能系统进一步升华,另一方面要积极谋划未来的“炫酷产业”,如量子通讯、智能机器人、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使产业结构始终走在不断更迭、不断优化、不断发展的中高端化道路上,为经济在较长周期内提供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十三五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up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