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和谐”

2018-01-30李素红

考试周刊 2017年72期
关键词:和谐关系目标

摘 要:“怎么上好每一堂课?”是高中教师的需要和最大的困惑。本文试着从竞赛课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思考课堂教学如何追求“三维目标”的和谐、师生地位的“和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和谐等,期待通过不断努力,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走得更远、更稳。

关键词:目标;关系;资源;和谐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有许多的途径来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培训班、研讨会、示范课、竞赛课等等。竞赛课,既是选手成长的机会,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这两年,有幸担任高中政治竞赛课评委,领略到教师们的教学智慧,收获颇丰。在品尝精彩之余,也有一些思考,归纳起来,“追求和谐”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目标吧。

1. 追求“三维目标”的和谐,防止知识目标“虚化”。

竞赛课均能从生活实践出发,较好地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活动为手段,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大量的教学活动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课堂辩论、创新设想、情境模拟”等,引导学生对情境、活动、案例等信息自主分析得出结论,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核心素养,提升能力,升华情感,使学生品尝到自主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体现了“以能力发展为主导”,由学习过程牵引的思路,实现了由只重知识到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华丽转身。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整合三维目标是一个难点,其中就反映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不到位。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为形式而形式,淡化“知识与技能”,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学生却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教学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和任务之外,华而不实,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从而使过程、方法失去应有的价值。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它是工具又是載体,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进行,及时调控,使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相统一。也就是说,课堂不能局限于表现形式的活跃,更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的启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才行。简单点说,一节课后,我们要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2. 追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

现在的课有这样一种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的课越好。单纯地以老师讲的时间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是对自主学习的误解。自主学习的本质是指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在头脑中建构核心概念和概念体系的过程,但这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引领、激励作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思考并有效进行合作探究,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教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设计师。能够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学案》、探究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从竞赛课的情况看,有些探究问题的设计停留在表层,问题缺少思维含量,没有多大思维价值。教师在设计时应正确理解探究的作用:探究什么?探究的意义、价值?有没有可探究性?一句话,应追求实质性的思维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既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能“够得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学生发展。问题的深度必须适度才行,若设计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深不可测,无从下手,摸不着头绪,学生会漠然处之,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问题式探究,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频繁探究,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最终会影响探究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把握好针对性的原则,提高探究活动的精度。

②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和掌控能力,掌握组织讨论、质疑的技巧,激发学生深度交流;善于梳理、归纳、提炼核心概念。

从竞赛课看,正因为片面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有些教师定位在“报幕员”“多媒体放映员”等角色上,对学生的回答不做点评,不置可否,对探究的问题没给定性或结论,缺少对探究活动的引导,对思维的引领,对知识的整合,更缺少对正确观点的必要灌输。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领者,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管理者”、“答疑者”和“参与者”,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要解决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矛盾。

3. 追求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和谐,即处理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随着理念的更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们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竞赛课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大量的文字、音像、视频等资料,动静结合,声色并茂,丰富了课堂,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这些案例的选择、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置,来源于生活实践,古今中外、经济文化、丰富多彩,较好地遵循了“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的三原则,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生机和活力。但教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重开发、轻利用。主要表现在:

轻视教材的利用。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心血的结晶,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性与时代性。“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是竞赛课中反映的一大问题,忽视对教材提供的情景、案例、问题的利用,似乎不从他处获取就不足以证明创新。

生成性资源利用不多:有些情境是预设好的,对这类资源的利用能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组织教学,达到预设的目标。但很多临场创设的资源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对问题的探讨”等,若能加以及时利用、充分引导,既能针对性地传道解惑,更显教师应变的技巧、高深的功力。

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大量的案例、情境堆积、略显繁杂,分析似有蜻蜓点水之嫌。若能一材多用,一贯到底,提高使用效率,课堂可显得更加“干净清爽”。

作者简介:李素红,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谐关系目标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