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01-30董晓平��
董晓平��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质,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特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估方式和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一般地说,就是如何做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目标人的有机统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首先,照抄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的教学,盲目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过大,在一定情况下忽视了实际、实践环节,忽视了高职教育中教育的特殊性。其次,或引用中专会计的培养目标,认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只要学会基本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核算就行了,只注重实践、实际能力的训练,过分强调了学生对会计业务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没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培养。再次,培养目标中没能凸显面向中小企业。高职的会计学生就业岗位大都是中小企业,要想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目标的制定就应从民营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入手,因为中小企业的工作任务和业务量不适合有更深厚的理论性强的学术性、研究型的人才。
2. 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在大多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计划中,基本把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首先,会计课程安排上,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偏少,占60%左右,公共基础课偏多,占40%左右,专业选修课大约为零,导致部分专业课内容讲解不到位或者省略。其次,会计教学内容上,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一般是以会计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以实训技能为辅,案例讲解较少;大多是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授,之后再集中地进行会计实训操作,人为地分开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尤其是近几年来会计前沿业务不断呈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致使所使用的会计教材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滞后。
3. 会计教学模式、方法单一
首先,在教学模式中,仍然坚持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单一乏味的理论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老师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观意识活动,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此现状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轻视实际及应用,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使之学与用相脱离,专业教学显得较空洞。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基本上是从理论上考核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应用方面的考核。学生往往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不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忽视了会计职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背离了市场的需要。
4. 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
首先,校内实训室不专业、不规范。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一个专用的会计实训房间,会计培训课大多是在教室和计算机房进行,如会计电算化实训就在计算机房进行,把财务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面而已,且机房是与其他专业共享的。同时,会计业务综合实训大多在教室进行,没有被装饰成企业财务室的风格,不能显示职业特点,不能体验会计的专业氛围。其次,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难度比较大。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商业秘密大多在里面,对企业来说,需接受存在实习生泄出商业秘密的风险。同时,因为实习生专业技能经验的缺乏,不能妥善处理会计问题,又因为实习生本身流动性非常强,使得企业不愿给其实践的机会。又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限制了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机会。
5. 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
“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是指在会计专业教师中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教师都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的,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他们与会计实践的接触较少。据统计,目前的会计专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平均比例仅为29%,其中大部分还是通过专业理论考试而获取的职业资格,但没有真正的企事业会计工作经验,理论性的教师占多数。而大部分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都担任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及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基本没时间到企业进行實践工作和学习,这样,造成教师跟不上会计专业职业的实践要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 明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明确方向,培养方向要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要着眼于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其次,注重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强调会计专业本身的职业性。与本科相比,确定的培养目标应突出岗位能力,突出服务的对象;与中专相比,要提高会计专业岗位目标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及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并且有专业的会计实践能力和会计拓展能力,具有会计初级职业证书,能熟练掌握现代财务会计日常实践操作技能,胜任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良好的应用型人才。
2. 课程体系设置需注重应用性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应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专业岗位所应用的知识及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来规划、设计课程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基于会计从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一线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知识课程:学生需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核心理论知识,需设置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理论课程;其次,技能课程:学生需要具有实践技能,可设置会计初级、中级模拟操作、会计电算化操作、会计分岗实践、纳税、成本、报表等实践课程;再次,素质课程:学生需具有会计专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可设置会计法、会计职业道德、税法、心理学等课程。endprint
3.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改进上强调“活学活用”,在教学手段改革上注重“不断创新”。今后的会计教学方法中要由单向交流转为双向交流以及多向交流,要由单一的方式向多元的方式转化,由强制喂食的方式转化为启发式,变重视问题结论转为重视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转为理论应用。如采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形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如票据、账册、报表等,利用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此外,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会计教学软件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模式。
4. 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首先,按实训项目进行专门的实训室建设并进行专门装饰,购置先进的设备,安装相关的软件、设置会计窗口岗位等。其次,设置实训内容,如会计手工仿真、会计综合实习、会计电算化、ERP沙盘综合模拟等,保证校内实训质量。最后,设置实训项目,如点钞、票据凭证、工资、往来、存货、固定资产、报表编制等核算。并聘请企业会计师对不同会计岗位的学生进行操作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强化校企合作。首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一般到第五、六学期,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整学期的顶岗实习,深入企业,担当“员工”角色。同时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并留下优秀的学生为己所用,达到校企双赢。其次,学校应“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到企业亲临一线,参与会计工作,将理论与实际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今后的教学工作。“请进来”就是聘请企業会计师到学校兼职授课,使之丰富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会计职业技能。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能力
首先,对教师的能力结构及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次,以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会计专业领导的作用;再次,注重构建“双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通过不同渠道开展业务技能进修活动,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聘请专家走进校门,以弥补青年教师缺乏实际经验的问题。总之,要努力构建一个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为实现高职院校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会计专业特点,应进一步优化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优秀、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作者简介:董晓平,长春大学旅游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