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的“内在意蕴”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2018-01-30马晓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意蕴绘本生命

马晓红,魏 青

(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013;2.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幼儿园,安徽马鞍山 238200)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它有着深刻的内涵、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带给幼儿文学、艺术美的体验和享受,其内在意蕴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幼儿的心灵,启迪幼儿生活的智慧,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最终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审视:直面绘本教学“内在意蕴”的遮掩

绘本与生活息息相关,是需要个体用时间和深度参与去体悟的。然而,目前幼儿园的绘本教学却普遍忽视对绘本“内在意蕴”的挖掘,仅仅停留在绘本的画面、情节等低层次的审美阶段,更多地运用听、看、演、玩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绘本的基本内容和情节,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去体验作品内在的意蕴,引发幼儿思考、讨论,用心灵去感受和欣赏作品。很多教师将绘本教学的过程视为一种可预知的、既定的流程,只关心自己执行绘本教学的流程,缺乏对绘本促进幼儿精神生命成长、社会性发展价值的研究,也缺乏对幼儿绘本学习领悟过程的关注,值得幼儿园教师深刻反思和改善。

二、绘本“内在意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绘本是与人类心灵的深层联系最为深入的文学样式之一[1]72-86。绘本的“内在意蕴”包括生活的哲理、美好的人性和积极向上的情感等,可以引导幼儿不知不觉地习得社会技能、获得社会性情感,为今后面对和处理各种人生困惑和难题积累相关经验。人类对生命的所有思考在绘本中都能找到踪迹,其中对世界、宇宙、人性、人权、信仰等方面的表达既有趋同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既传递了正向美好的生命姿态,亦兼容了个性独立的自我表达。绘本创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根基进行创作,既表达创作者的人生见解和体悟,又以令人惊喜与沉醉的画面展示人生的图景[2]76-78。正因如此,绘本中蕴含的社会教育内容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形式上,绘本图文并茂、风格各异,兼具画面美和语言美;情节上,绘本生动奇异,简单中深藏大智慧;内容上,绘本兼具宽阔度和自由度,内容包罗万象,解读具多种可能性;吸引力上,绘本由生活中来,又颇具想象力,熟悉中又藏着未知,能吸引幼儿;影响力上,绘本如“细水长流”,不知不觉间流入幼儿的心田。具体来说,绘本“内在意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包括:

(一)人与自我——挖掘绘本中的“生命意蕴”,滋养个体精神生命

Djikic等研究者认为:“阅读可以通过将自己投入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中而‘软化’自我的‘界限’,将自己向更大的空间开放,去认识到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3]119-129。的确,绘本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反思,进而促进个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绘本中关于人的生命价值、生与死的课题,引导着幼儿从探求生命的本质开始,认识和尊重生命,肯定自我价值,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让生命走向完整、和谐的境界。

认识自己、逐渐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历程。《小猪变形记》中的小猪觉得自己不幸福,装扮成长颈鹿、斑马、鹦鹉之后懂得了:做自己,最幸福;《玩具女孩》中的女孩拥有了不平凡的能力,可打算怎么使用它呢?自己想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生呢?另外,还有一些关于以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为主题的绘本,如,抗拒诱惑主题的《托马斯就是忍不住》、摆脱依赖主题的《丹尼斯离不开托马斯》、克服犹豫主题的《爱德华很难做决定》、告别冲动主题的《麦蒂迈克就要这样做》、甩掉恐惧主题的《培西一紧张就发慌》这类绘本启示情绪与人格的正向性与多元性,让幼儿反观自身,辨识自己与他人的异同,领悟生命存在的独特性,从而欣赏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自制力和独立性,以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发挥潜能。

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死”是绕不过的话题,坦然面对它能更深刻地理解“生”之意义,以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构建梦想,追求理想,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2]76-78。《我永远爱你》中的男孩在与狗的相处中学会了接受和付出,感受了衰老和病痛,最终勇敢地接受狗的老与死;《獾的礼物》让读者明白:对他人的关怀与爱会在人死后,以其他方式永远留下并与大家同在。该内容的绘本直面人生的真谛和本质,提出关于生和死的辩证关系,帮幼儿克服对“死”的恐惧和误读,更加尊重和珍惜生命,更加关注精神生命,最终走向更加和谐完整的生命。

(二)人与他人——挖掘绘本中的“交往技巧”,通达个体社会生命

有研究表明,大量阅读有助于幼儿提高移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进入到故事情景之后,会发生自我投射,经历故事事件,从而发生移情现象。这样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儿童提高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能力[4]21。

如何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关系,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是个体社会化历程中的必学技巧。幼儿可以从绘本中学习用爱与家人、邻居、朋友相处,从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领会尊重、分享和彼此接纳、互相包容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感受到相处与合作的快乐。《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幼儿懂得:爱是无法衡量的,爱是深沉、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小老鼠和大老虎》中两位主角就像生活中我们真实的朋友,尽管会有委屈和争吵,但友谊让我们知道了平等相待、共同分享。另外,一些绘本描述的是我们并不完美的、本真的生活,传递的是如何在不完美的关系中寻找到温暖、友爱的真心,帮助幼儿克服心结,从不稳定、不安全的社会关系中走出来,重建和谐、有希望的社会自我。如《蔻蔻熊,这不是你的错》借熊妈妈和熊爸爸的形象,告诉幼儿:这绝对不是你的错,爸妈分开了,但对你的爱不分开。《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爸爸虽然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但对孩子的爱一点都不少,反而更让孩子期待。

(三)人与社会——挖掘绘本中的“生存智慧”,引领幼儿生活质量的提升

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如何让社会变得更美?如何对待社会多元文化?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和谐?幼儿将一步步步入社会,学会适应社会,掌握生活的应变能力,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多元文化,领悟大社会与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哲学鸟飞罗系列”童书包括 :《我可以撒谎吗?》、《要是我不去上学? 》、《要是我不遵守规则?》、《我可以打架吗?》等绘本,侧重的正是孩子的社会性发问,以期让孩子懂得基本社会规范并明白为什么应遵守这些规范。《不是我的错》前半部分画面白描的是日常对话,一个自小就可能深种在每个人心中的心魔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最起码不是只和我一个人有关系;后半部分采用让人压抑的黑色背景,出示了几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大车碾人、活埋、酷刑、原子弹爆炸、饥饿孩童……。作者用“真的和我们没有关系吗”连接前后两个部分,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的没有关系吗?看似沉重深奥的课题“社会责任感”通过绘本让幼儿思考:哪些事与我们有关?看似与我们无关的人和事为什么与我们还是息息相关?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的进步有关系吗?也许幼儿一时不明白,但“儿童能听到成人说的话,看到成人做出的相应行为,这些即使他一时间不明白,也会慢慢领悟,从中学习。”[5]68

(四)人与世界——挖掘绘本中的“哲学内涵”,激活幼儿“哲学家”的潜能

很多学者都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6]168当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进入了理性的阶段,便会逐渐拥有一种有宽度和高度的视野,一种有气度的胸怀,一种包罗万象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可以通过绘本传递的。如《变焦》透过相机的镜头变焦特效,由一片红色的鸡冠拉伸至整个宇宙。而我们是不是也该用这伸缩镜头般的视界,去拉宽自己的眼睛所见和内心所想的一切呢?《收集思想的人》中格兰特西先生的工作是收集各种思想,尽管也有他偏爱的思想,但他也不放弃其他 的思想,他让所有的思想都不会受到伤害,且都有生长传播的机会。人站得高些,就发现了生命是立体的多维图景,世界是有其变化的规律和节奏的,对人生境遇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便也能以新的胸襟和智慧来包容、化解,对世界和万物能以更具善念、更博大的心灵去对待和评价。绘本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幼儿一种力量,这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追问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让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去思考,更加睿智地去开拓生命和生活的新格局。

三、利用绘本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准备——教育者应先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

每一个经典绘本都经历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都藏着生活的智慧。但在教师认真研读前,它仅仅是一个素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找出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尤其是深层的价值,需要教师先走进作品里,与作者交谈并进行深层对话,了解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准确定位。而教师对绘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幼儿对绘本理解和接受的深度。教师读懂每本图画故事书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儿童从浅层故事的感受升华到深层阅读的理解,从而在其成长旅程中实现“为理解而阅读”的最终阅读目标[7]37-48。因此,绘本教学实施之前的备“绘本”尤其重要。如,一名教师经过与作者的深层对话后,在“设计意图”中写道:

绘本《失落的一角》讲述了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寻找失落一角的过程,简洁的文字、简单的画面,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不简单的深刻内涵: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追寻中不断接近完美,这个追寻的过程有酸有甜有苦有乐[8]44。

因为课前对绘本的深入解读,这名教师在活动目标的制定和活动过程的设计中,能一直引导幼儿体会感悟绘本所表达的寓意,感受缺憾带来的意外之喜,体验寻找完美的历程的艰辛,在阅读中丰富幼儿人生的经验。

(二)实施亮点——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思路记录策略”

记录的具体方式是多元的,声音、动作、符号、绘画等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表征方式,这些简洁、明晰、生动的记录有助于幼儿将心中有所悟却不明了的思路外显化。《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中的主人公父母认为这个孩子绝对完美,所以,取了克里桑丝美美菊花这个名字,但是上学后,受到了同学的嘲笑,嘲笑名字长,嘲笑名字是朵花,经过父母的安慰与音乐老师的大大肯定,她才又开心地重拾自信,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绘本对于捕捉小孩子的内在情绪,刻画得深刻而动人,从细节上常有体现。幼儿对绘本内在意蕴的体会和把握也可以更多地从绘本细节中获得,如果把这些体会用适当的方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快速理顺主人公情绪、情感的思路,也帮助了幼儿更深入地领悟到作品的内在意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做记录:将主人公不同时期对自己姓名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完美的名字——爱上自己的名字——认为这个名字真是糟透了——但愿我能改名——不敢相信我叫这个名字——我的名字完美无缺”,并录音,在听录音时于脑中回顾故事情节和主人公情绪情感的变化脉络;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做记录:将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情绪通过不同的动作展示出来,摄录下来,或者让几个幼儿采用动作定格的方式,帮助幼儿理清脉络,将长长的故事中重要的部分分解出来;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用符号做记录,将故事的情节、细节、发生原因等用最简单的符号记录出来。如:

在实施时,教师一定要记住这些记录策略只能教给幼儿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而用什么方式记录、怎么记录、具体记录什么内容都应该由幼儿自己决定,而不能统一规定或者有所限制。

(三)实施重点——教育者应调动幼儿经验或创设模拟情境,以助幼儿获得与绘本一致的内在体验

绘本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或者写照,幼儿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获得相同或者类似的情感和体验,产生移情,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绘本内容。教师应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或者创设一个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充分的深入的体验,从而更真切地理解绘本中主人公的情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内在体验。如,绘本学习《大卫,不可以》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视频、图片、故事、问题等,将幼儿做过的与大卫类似的“淘气故事”展示出来,调动幼儿自己的记忆和生活经验去理解绘本的内容。再如绘本《搬过来,搬过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自己或者邀请其他成人扮演长颈鹿小姐,幼儿扮演鳄鱼先生,并创设不同高度的房子,让幼儿在拟真的情境之中去体验长颈鹿和鳄鱼的不便、无奈等沮丧的心情,以及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把握绘本的内在意蕴。

(四)实施难点——教育者可以鼓励幼儿天马行空地想象与创造,充当“自由表达”的指导者角色

绘本的图片富于联想性、感受性,表达无法形诸于语言的内容;绘本文字的精简制造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接受主体基于个体生命的阅读,丰富与再造了作品。“图片能解释和预测(儿童)所无法理解或文本没有提供的内容并引导(儿童)产生情感和评价更高层面的反应。带来阅读的快乐和美学体验”[9]83-85。绘本里凝聚着作者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却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图画和符号渗透体现,读者可以凭借各自的体悟去揣摩作品的内涵,因为读者的年龄、阅历、经历、兴趣、需要、阅读量等方面的差异,其对作品理解的重点、程度以及角度也会有所不同。绘本阅读强调幼儿的“读”,而不是教师的“教”,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凸显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选择,允许幼儿对绘本的观察和理解不同于老师[10]79-82。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幼儿对绘本的个性理解和独特视角,提供给幼儿个性化解读绘本的机会,支持幼儿在理解绘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创造。如,《蚯蚓的日记》是一本极为有趣的绘本,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其“内在意蕴”包括珍惜自己的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乐观看待现在和未来、关心环境和地球的态度等,非常丰富。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思考性或者假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就自己关注的焦点自由表达,如提问:“你最喜欢蚯蚓的哪一篇日记?为什么?这篇日记给你什么感受?假如你是蚯蚓,你会怎么说?怎么做?猜一猜,后面会发生什么?假如你遇到蚯蚓,你想对他说什么?”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如,语言、动作、表演、绘画、操作等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进一步想象和创造,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和启发。

(五)实施后记——应引导幼儿一次次阅读,让“无限循环”的绘本内在意蕴因读者生命的成长而被无限延展、再生

读者结束读本的阅读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关的思考,一次次翻阅读本赋予了绘本“无限循环性”,绘本里丰富的内在意蕴也因读者生命的发生、 成长而被无限延展和再生。如,绘本《下雨了》的主题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呈现过程,不同年龄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同一读者读上几遍也会有一次次的新的解读。对小中班幼儿来说,最简单也是最表层的解读是“强者为王”的道理,但随着幼儿生命的成长、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会慢慢感受到绘本中的深层意蕴,并最终理解领悟,那就是:“大自然对每个生命都是眷顾的、公平的,无论是强大的动物还是弱小的动物都有它存活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11]7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漂流”、“读后感交流”以及图书定期的循环再次阅读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不断挖掘绘本中的内在意蕴,充分领会绘本中的内在价值,让绘本一直伴随并引领着幼儿的成长。

[1]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绘本之力[M].朱自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72-86.

[2] 陈珊珊.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绘本阅读[J].甘肃高师学报,2015(4):76-78.

[3] R MAR,M DJIKIC,K OATLEY.Directions in empirical literary studie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119-129.

[4] 赵东群, 王春燕.幼儿园图书阅读角:阅读的价值、问题和改善策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6(1,2):21.

[5] 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成墨初, 芮青蓝.编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68

[6]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68.

[7] SNOW C,TOBORS P,NICHOLSON P,et al.Shell:Oral language and early literacy skills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childre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1995(10):37-48.

[8] 殷滔.大班语言活动:寻找失落的一角[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3):44

[9] 黄若涛.儿童的绘本书阅读行为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9(7):83—85.

[10] 惠雪莉, 阳德华.幼儿阅读心理与绘本阅读指导[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79—82.

[11] 兰斌 ,马鹰.图书故事书里的“三性”解读——以《下雨了》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6(1,2):7.

猜你喜欢

意蕴绘本生命
绘本
绘本
绘本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