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
2018-01-30苏琴
苏琴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江苏常州 213163)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和发展,各个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且逻辑性严密,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佳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运用新途径去思考和分析,通过新方法去探究数学问题[1]。在2011年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将传授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多么重要。
1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间互动过于单一。一般情况下,老师普遍偏向成绩较好的同学,同其他学生相比更加重视这些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喜欢向这些同学提问。认为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有见解,同时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更有启发,也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期下来,弊大于利,参与课堂教学的还有其他学生,老师的忽视会导致他们从最开始希望参与课堂互动,渐渐地发生了转变,开始作为旁观者,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也不愿去思考问题,这样不利于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时老师太过于注重和学生们互动,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对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步实施在自己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并增多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但由于对新课改的本质内涵的理解有偏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把提问数量作为课堂互动性的唯一衡量标准,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从而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厌倦疲惫感,也就难以培养对初中数学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频繁互动,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去解决方法。当把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设定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次数和状况,老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立刻说出答案来,长时间下来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情况,导致对问题解决惰性思想。或是有时老师会在未解决前一个问题就抛出了下一个问题,把学生被弄得迷糊,不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学习[2]。比如在苏教版数学课堂上老师提问:对对称讲解时,只是讲解两者的原理和区别,然后在课堂中讲解中展示模型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列举种种生活中对称物体,却忽视了足够让学生探索其原理,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
2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让,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乐趣。在新时期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们提问,来引导和组织学生们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设计相关的教学步骤。例如,在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改变过去传统完全依赖教材模式的问题模式,更加要注重依据教学内容大纲跟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情,并结合学生们现实生活经历为学生们创造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教师在讲到“圆”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学生展示圆是如何从一个方形切割成圆的视频,在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对圆面积的计算过程,然后再计算机推算出π的计算,并结合生活观察周围圆的相关物体。通过这样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彩色纸等工具,通过对裁剪对圆有深度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在以上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与自主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从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思维技巧“一题多变”是一种以最基本的问题背景为模型,通过不断改变问题的条件、背景、问题的描述方法或问题的设问方式而演变成新问题的一种训练方式。其目的是为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中思维得到灵活发展。这种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经常出现,因此,教师可以抓住一题多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以“燃烧速度”这一知识为例,知识讲解之后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以下问题,比如,取出一根绳子同时点燃两端,绳子在4分钟燃烧完;在取出一根绳同时点燃两端,燃尽的在点第二根绳子的一端,两根绳子燃烧完成需要16分钟。规则:(1)计算一个时间最多只能使用3条绳子。(2)只能在绳子的端部点燃。(3)可以同时在几个端部点火。(4)点着的火中途不灭。(5)不许剪断绳子,或将绳子折起。根据上面的5条规则下列时间能够计量的有()。 A、6分钟;B、7分钟;C、9分钟 D、10分钟;E、11分钟;F、12分钟”通过这样的变式逐步增加题目的难度,不仅增加数学趣味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技巧。
从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目的相同,是为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思路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训练方式。与之不同的是,一题多解强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是一种改变学生固化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借助“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图1,△ABC内部一点D关于边AB,AC的对称点分别是点E,F。(1)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说明∠EAF与∠BA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满足什么条件时,E,A,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4)满足什么条件时,△AEF为等边三角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以上问题,最终选出方法最多且答案都正确的四名学生,教师将给予其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改变了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可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依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解题方案,有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图1 几何图
3 结语
总之,发散性思维是要求初中学生需要要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锻炼并提高学生们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热情,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在此,我们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时刻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轻易放松。而且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灵活且有效的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发散性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丁宏玉.关于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91.
[2]张俊忠,肖宏治.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9):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