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2018-01-30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密闭式危重输液

闻 倩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中心,江苏 常熟 215500)

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工作中,开通有效的静脉通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而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1],特别是在急诊急救过程中,环境复杂,病情变化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具有潜在感染的风险。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因此,既要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又要有效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伤害。我院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对危重患者进行浅静脉穿刺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本院急救中心抢救的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进行浅静脉穿刺治疗的危重患者17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23例,女805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8.4岁。涉及科室:内科1054例,外科557例,妇产科65例,儿科38例,五官科8例,其他6例。本组患者中直接静脉给药982例,血样采集1485例,输血39例,其他治疗21例。

1.2 方法

1)准备材料: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Y型鲁尔接头带肝素帽及端帽),3M透明贴膜及输液穿刺常规用具。2)穿刺部位:上肢前臂头静脉为主要穿刺静脉,选择粗直、弹性好、无明显静脉瓣的血管。当上肢受损或血管条件差,不能作为穿刺血管时,可选择下肢大隐静脉作为穿刺静脉。3)步骤:穿刺前再次检查穿刺用具。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先用0.8%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三遍待干,消毒范围在8 cm×8 cm左右,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留置针(20 GA×1.16 IN,或22 GA×0.75 IN)。去除留置针外包装并检查,确定封管夹或滑动夹没有关闭以及BD肝素帽的连接是否牢固。移除端帽并连接输液器,排气,一手持导管座,一手垂直向上轻轻除去护针帽。然后分别持针翼和导管座,左右旋转松动针芯,避免上下移动。绷紧皮肤,针尖斜面朝上,持针翼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在导管部分观察回血,见回血后压低5°~15°再进少许,保证导管尖端进入血管内。左手固定导管座延长臂,右手持针翼后撤针芯2~3 mm,然后持导管座将导管和针芯同时送入血管内,打开调速器观察滴速,判断穿刺是否成功。如果穿刺成功,左手持导管座固定,右手持针翼座末端,将针芯完全按撤出,激活安全保护装置,并将激活保护装置的针芯弃置于锐利物收集盒内。最后按操作规范固定导管及延长管,并用3M无菌敷料以进针点为中心固定留置针。在贴膜上注明操作时间,并签名。输液结束后仍需输液治疗的用稀释肝素钠溶液进行封管处

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观察患者使用后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及护士使用操作满意度进行评价。

2 结 果

本组患者经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好转,其中1336例予收住院继续治疗,留观治疗383例,死亡9例。本组患者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出现重复静脉穿刺53例,出现液体外渗41例,静脉炎19例,无留置针滑脱、针管堵塞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54%。留置时间3~5天,平均3.84天。无一例发生护士针刺伤意外事件,护士使用操作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为98.58%。

3 讨 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特别是对于脏器衰竭、多发伤、休克昏迷患者,迅速而有效的建立一条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是切实必要的。但在急诊,由于患者情况危重,病情变化快,情绪不稳定,躁动不合作,加上急诊环境嘈杂,护理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钢针静脉穿刺后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不能保留仅能单次使用,且渗漏率高,容易出现针头滑落、血管刺破、外渗等,输液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加[3]。同时为尽快明确疾病诊断,需要搬动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检查及器械检查,途中并发症发生的机率也会增加,护士工作量明显加重。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的针管相对短,不易打折,且针管柔软、光滑、刺激性小,为有效抢救患者、持续静脉给药提供方便。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其血管干瘪,弹性差,可利用的血管相对较少,静脉留置针可降低并发症,避免反复血管穿刺并加重血管损伤,减少患者痛苦,节省了抢救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通过留置针可留取血样标本进行一系列生化检查,如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型、心肌酶谱、血淀粉酶等,对休克患者也可以通过留置针输血治疗。在进行必要的器械检查途中,留置针使用也有利于护理人员搬运、护理。有学者认为,留置针最大输液量可达97ml每分钟[4]。因此,留置针的使用既能满足危重患者抢救时输液补液、静脉给药的要求,也能满足血样留取、输血治疗等其他要求。

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在保证抢救成功的同时,也需要降低一些并发症,如一次性穿刺失败、静脉炎、针管堵塞等,本组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在6.54%。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1)熟练静脉输液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刘杨[5]认为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增加了保护针的重量和长度,从而加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和手部不适感,最终降低血管穿刺的成功率。而韩志乐[6]认为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可将注意力放在穿刺点和穿刺部位上,从而消除因保护针长度和重量增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而笔者认为,穿刺成功率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针型号选择,穿刺技巧等,这就要求护士在穿刺前要对穿刺做个综合判断,选择合适部位穿刺,选择合适型号,比如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择细、短留置针。在强化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面对急诊抢救患者,应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能巧妙应对各种突发事件。2)严格按照输液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部位固定可靠。这样可减少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使留置针放置时间相对延长,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另外注意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不可输注脂肪乳等脂溶性药物。3)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后,需要留取血液标本时,应在输液前采集血液标本。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要有综合预判能力,这样能减少因输液后血液稀释而导致血样检验结果产生偏差。同时为了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尽量降低血液标本的溶血率,选择粗管径的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及采集血液标本。4)输液结束后用稀释的肝素钠溶液封管处理。静脉留置用肝素封管液对于出、凝血机制正常病人是安全的[7]。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4]。在冲洗至注射器内剩余约0.5 mL~1 mL冲洗液时,继续将剩余冲洗液推入肝素帽的同时拔出钢针,冲洗液的推注速度必须快于拔除钢针的速度。有效的封管能延长留置的时间,减少血凝块堵塞针管等并发症,是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关键。

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但是在抢救处置前,护士无法获知一些隐匿信息,如患者是否携带病菌、病毒或处于传染病潜伏期,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经常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一旦护士皮肤破损,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况且急诊护士的工作量繁重,精神高度集中,加上人员配备不足,患者不合作等诸多不稳定

因素,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容易被锐器如安瓿瓶、玻璃、针头等刺伤。有研究[8]表明,抢救环境下护士人均年锐器伤次数高于其他工作环境。因此,有效减少急诊护士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是一线护理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件事。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有其独特的专利设计,在穿刺结束后拔除针芯时会自动启动安全保护装置,且无法复原不可逆,并连同保护装置及针芯弃于锐器物收集盒内,使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始终不与污染的器具直接接触。一方面可减少护士针刺伤的意外事件发生,也避免了护士直接接触患者污染血液的可能。本组患者中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对危重患者进行浅静脉穿刺治疗,无一例发生护士针刺伤意外事件,护士使用操作过程满意。

综上所述,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使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不仅能满足患者抢救治疗的需要,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中重复操作,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同时也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几率,保护了护士的身体健康。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Mishal Y,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3]孔兴美,史红霞,于 敏,等.基层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5):798-800.

[4]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142-144.

[5]刘 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避免针刺伤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39-40.

[6]韩志乐.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8):196-197.

[7]李玉华,李春燕,曹军荣,等.静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影响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2):77.

[8]黄建英,陈肇婉,蔡丽娜.急诊科护士锐器伤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7):924.

猜你喜欢

密闭式危重输液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颈枕输液袋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密闭式矿热电炉生产锌粉节能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