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在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
——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2018-01-30韩晓芬秦莹刘红

生态经济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元阳哈尼族哈尼

韩晓芬 秦莹 刘红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阳哈尼梯田的一些生态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哈尼梯田的传统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民风、风俗、生活习惯。本文从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生态保护方面探讨了旅游作为保护传统生态文化的一种方式带来的双重影响。分析了有利的方面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不利的方面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从哈尼梯田的制度方面、精神方面、物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以生态文化为基础,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须平衡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元阳哈尼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能够有效传承和保护,旅游能够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一 生态文化以及梯田旅游概况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各式各样的田地。“梯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诗人范成大 《骏鸳录》,其中对现今江西宜春 (袁州)的仰山梯田进行了描述:“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瞪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①马倩:《层登横削高为梯,举手扪之足始跻——话说我国的梯田》,《文史杂志》2001年第2期。少数民族居民与居住的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适应和改造,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互相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所反映出来。在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地区元阳梯田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灌溉与耕种是梯田惯用的两大主要功能,这样的田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契合,也为元阳当地的水稻种植业以及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当地独特的农耕方式在时间的推移下形成的农耕文化无形之中影响了本地人的思想观念。

(一)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这一词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论定义。如余谋昌在 《生态文化论》一书中认为:“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②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保伟、孙兆刚从根本上讲生态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一种在有限度的索求的同时,不断构筑其内在意义世界的生存方式。③张保伟、孙兆刚:《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4期。郭家骥认为,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于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如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以上学者的观点都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文化,生态文化更突出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地产生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以及技术手段。④郭家骥:《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从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的角度出发分析物质技术手段、社会结构、规约和制度以及人与自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二)梯田旅游

农业景观具有生产性、自发性、地域性、季节性、审美性、文化性六大特点。陈咏淑、翟辅东指出,梯田因其景色壮观、多变,较一般观光性旅游资源有较高的重游率,并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一种非遍在性旅游资源,认为梯田旅游是现代旅游中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①陈咏淑、翟辅东:《我国梯田旅游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覃峭认为,梯田旅游是一种以乡村梯田景观及其文化为旅游主要吸引物的资源吸引型旅游。②覃峭:《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07年第5期。高玉玲、黄绍文从梯田旅游资源特点,指出梯田旅游通过将农耕资源拓展为旅游资源,具有一种文化性强、自然趣味浓,并能同时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方式。③高玉玲、黄绍文:《刍议体验经济下的哈尼梯田旅游》,《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元阳梯田属于农业景观中一种并成为中国仅有、世界罕见的农业文化旅游景观胜地。

二 元阳梯田包含的传统生态文化

元阳哈尼族梯田不仅仅作为景观旅游业被推崇,还是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区。元阳传统农业生态包含了哈尼族地区的梯田农耕传统生态文化以及民俗传统生态文化。

(一)元阳梯田农耕传统生态文化

元阳哈尼族的农耕方式主要为梯田农耕,哈尼族长期以来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创造了哈尼族梯田文化,哈尼族居民更具哀牢山的地理环境、农耕条件以及农田的灌溉、管理等方面创造并不断完善了完整的梯田耕种方式以及管理制度,这蕴含着哈尼族独特的传统生态文化。

首先,元阳哈尼梯田的开垦,哈尼族在开垦梯田会选择气温和湿度相对较高,便于种植水稻的缓坡的位置,通常在初春时期。选好位置便在周边寻找灌溉水源,开渠道引水源。开垦梯田需要自下而上、顺着山体的形势走。每开垦一层梯田都必须夯实圡垒,圡垒的高度为6厘米左右。在夯实好梯田的这一段时间需要无时无刻地修补梯田,以防止新梯田坍塌。后期,哈尼族居民通常一年会修补一次。其次,元阳梯田的水利管理。哈尼族居民利用元阳山高水高的自然地理优势,在山坡上为每一层梯田挖出水渠,引水入田。水源从上而下灌溉,最上面的一层田灌溉满之后直接流入比第一层梯田低一层的梯田,依次而下直到流入江河。最后,元阳梯田的施肥方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施肥,哈尼族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自己独有的施肥观念。施肥的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人工施肥,到了移栽秧苗的时候,犁翻地后便会撒上自家牲畜粪便,并在撒种时再施一次农家肥。第二类是自然施肥,哈尼族人们称它为 “冲肥”,当每年哈尼居民收割完水稻,直接将田埂上的杂草直接翻到田中,将杂草和土一起犁,杂草腐烂后直接变成有机肥滋养田地。“哈尼族把平时野放山林的各种畜粪积存在村边宅旁的肥塘中,经年月累积,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每到栽插季节,也就是在栽秧前10日左右,便开放流经村寨的沟渠水冲洗肥池入田中。”①黄绍文:《哈尼族梯田农耕机制与半个世纪的变迁》,载李期博主编 《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这种冲肥的方式是哈尼族独特的施肥方式,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的力量,减轻了居民的劳作,展现了哈尼人的农耕智慧。

(二)元阳梯田民俗传统生态文化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主要特征。不同的民族相对应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这展现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同以及民族认同。“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民俗具有两种存在状态,即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②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页。。通过对民俗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哈尼族的宗教祭祀文化以及节日习俗文化,并了解梯田对民俗传统生态文化。

首先,哈尼族的节日。通常传统的节日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感知和理解。在元阳哈尼族的节日无不与梯田紧密地联系着,梯田作为联系着人与自然地主要推动力量。“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农耕节日。十月年节日意味着风调雨顺、丰收的美好寓意。节日中以举行长街宴和寨神祭祀为重点,都与稻作生产紧密联系。“‘苦扎扎’节是由哈尼族村寨驱除邪神,保佑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祭祀活动发展来的。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认为神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所以哈尼族人在尊重自然、神灵的许可范围内行事。”①何丕坤、何俊、吴训锋:《乡土知识的实践与发掘》,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这些约束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其次,哈尼族的民居建筑和布局。哈尼族一般会选择在半山地带、向阳的地带建盖房屋,在村寨的上方必须有茂密的森林,并称为 “神林”。神林在一定的条件下调节着村寨的水源以及气候,为村寨居民和牲畜提供充足的水源。而在村寨的下方一定是层层的梯田。中间为村寨,上面为神林、下面为梯田,这是一种平衡的生态布局。是哈尼族居民千百年来适应自然地最佳布局。最后,哈尼族的服饰和饮食。哈尼族喜黑,无论男女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这与哈尼族在高山上耕作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黑色不仅有吸热、保暖还有耐脏、耐磨的优势,是哈尼族上乘之选。这也与哈尼族有着隐蔽山居的心理意识所驱使导致的。根据哈尼族的地理环境以及耕作物的决定,哈尼族喜食米饭,并以米饭为主食。哈尼在农闲时一般为一日两餐,上、下午各一餐。而在农忙时一日三餐,在中午的那一餐通常会带竹筒饭,在婚丧嫁娶时,糯米饭也是不可缺少的。哈尼族的农耕影响着哈尼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 旅游对元阳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影响

元阳梯田的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生态基本上和谐的、相一致的。经实地调查以及文献的分析得知,当地哈尼族居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均属于支持的态度,但是相应地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传统生态文化的影响主要划分为对梯田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

(一)旅游对元阳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能够吸引游客的主宰物一定缺失不了当地的传统习俗与原始建筑。因此,有些失去了自发性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也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相应地保护和传承下来。雅法尔·雅法里认为 “许多宗教和考古建筑之所以能从被毁坏的环境中拯救出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①黄廷慧、田穗文:《阳朔旅游跨文化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在当地,元阳旅游业还没有兴起时,这里的传统建筑 “蘑菇房”被当作一种落后、贫穷的符号。而现在,旅游开发,“蘑菇房”被当作元阳梯田景观旅游的一项重要物质性观赏文化。如果元阳梯田没有被旅游开发,这些原始的 “蘑菇房”将会被砖瓦房所代替。而现在,“蘑菇房”也作为哈尼族重要的民族象征符号保存着。从浅层次来看,这是一种传统生态文化的再延续,再深入来看,这是对于传统的生态文化一种保护的创新,对传统的生态文化的一种转向资本化的运用,在现今社会中,旅游的经济效益起着一定的推动力。

其次,梯田农业生产人力、物力的耗费大,对于当地人的生计很难达到基本要求。大多数的年轻人便会选择外出打工,最终导致元阳梯田有很多田地被荒废。而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以及政府的重视,给当地人带来了经济的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元阳梯田的传统文化保护。旅游业实效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大量的游客进入到当地旅游,随之在旅游的过程中将产生一些消费,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与收入,使当地居民摆脱了贫穷的困境。旅游也促进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适应了新的社会文化,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最后,旅游的发展能够培养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哈尼族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如节日、习俗、信仰、服饰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遗忘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旅游者对这些文化的欣赏与否,能够影响当地居民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沿袭态度,例如元阳哈尼田歌,旅游者对其的不断赞赏唤起了当地居民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视。从而使当地人自发地开始对这些文化开始保护与传承。

(二)旅游对元阳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使得任何的人为保护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旅游开发商促使当地居民对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相应地产生旅游破坏生态环境,旅游改变原始居民味道的斥责也产生了。例如将民俗舞蹈搬上舞台,而这种舞台化就是一种消极的表现。罗贝尔·郎卡尔研究表明:“旅游能促使传统的或民间的舞蹈变成粗俗的肚皮舞,并使其丧失神圣性和象征性。它还使礼拜的场所非神圣化,使宗教仪式变质,使圣物受到亵渎。”①Oppermann,M.K.Chon,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International Thompsons Business Press,1997.哈尼族的民间民俗、仪式文化是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这不仅仅体现了哈尼族对自然的崇拜、感悟和理解,也体现了哈尼造成人的思维与智慧。这是哈尼族居民在相应的环境、时间、地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将哈尼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当成了纯粹的表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但对哈尼族的传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生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久而久之,这样的后果可能导致传统生态文化的神圣性削减,转变为舞台性的表演,破坏了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

四 元阳梯田生态文化保护的策略

元阳哈尼族居民在当地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将自然地理环境充分地应用,创造了梯田农业景观,同时创造出了与稻作相适应的传统生态文化。对于元阳梯田的传统生态保护,不仅要保护元阳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客体,也要保护元阳梯田的本身,主要表现在:梯田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梯田的精神文化。

(一)元阳梯田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

元阳哈尼梯田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典型,与其他遗址类的建筑群是有很大的区别。元阳哈尼梯田是流动性的、也是鲜活的。保护哈尼梯田的生产方式以及元阳居民的农耕方式,单一的对于元阳梯田的发展进行保护措施是不够的。以旅游发展的形式作为对于农业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以及保护的重要手段是得到认可和证实的。元阳梯田的特殊生态系统以及梯田的景观,与山地农业观光景观相契合,需要建立在以梯田景观、文化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上,或生态型产业上,而元阳梯田的生态旅游体系正符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其旅游对象是元阳梯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首先要保护的物质文化,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免受破坏。其次要保护精神文化,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免遭弱化。最后要保护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以及生活质量。所以,旅游者对于观赏元阳梯田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而当地的居民对于元阳梯田的旅游开发应该建立在保护梯田的基础上,从而相应地减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元阳梯田的核心区应当严格保护,不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梯田的核心区周边外围设立旅游缓冲区,对于游客的浏览量适度进行。而在缓冲的外围设立旅游的辐射区,这一区域作为旅游的开发重点。形成农业物质文化申遗的三层区域进行保护,对于梯田的主要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辐射区进行重度开发,对于缓冲区可进行适度开发。而旅游业对于哈尼梯田的物质文化存在一定的冲击,旅游者大都属于游客,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不够强烈,因此,需要对游客的管理以及合理的引导,使旅游者能够关注以及尊重当地的生态文化。

(二)元阳梯田制度文化方面的保护

元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冲击下受到了一些大众文化影响,同时旅游的开发及发展吸引了游客对元阳哈尼梯田生态文化的兴趣与向往。所以对于梯田的农耕文化以及常年的管理制度上的生态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调查是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对于此项工作的需要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同时邀请当地居民深入的阐述地方性知识。深入地调查梯田生态文化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梯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能够为旅游者展示梯田文化的底蕴。有的学者建议在哈尼居住区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不仅有利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还能促进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当地百姓的致富都是有利的。

(三)元阳梯田精神文化方面的保护

元阳哈尼梯田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不仅包括婚丧嫁娶,还包括衣食住行、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生价值等无意识形态,这些都是从梯田中衍生出来的。因为元阳哈尼梯田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是元阳生态文化中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吸引旅游者并具有开发潜力。对此可以通过媒介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更好地保护元阳梯田的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哈尼梯田作为稻作农耕文明的历史产物,可通过旅游产品体现哈尼梯田的精神文化,促进旅游消费。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哈尼梯田的景观,同时能够购买到民族特色浓厚的旅游产品,不仅吸引游客还能对梯田的精神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

云南原江流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区,当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哈尼梯田蕴含着祖先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产生的传统生态文化,而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为哈尼梯田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状况下保护和传播哈尼梯田传统文化带来了契机,开发的旅游逐渐改善当地的经济条件,为保护传统生态文化带来了无限生机。旅游业的深入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行,也为保护哈尼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旅游开发的方法对哈尼梯田进行物质、精神、制度的保护,不仅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经济的利益,也同时起到了文化保护的作用。但并不是哈尼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都能够进行利用开发。尤其是对于当地居民的宗教生态文化,要进行一定的考究。在以生态文化为基础,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平衡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元阳哈尼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才能被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猜你喜欢

元阳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元阳梯田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