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下行阑尾切除术540例临床分析
2018-01-30
615700四川省盐源县中医院
在我国广大基层卫生院及部分县级医院因为医疗条件的滞后,临床医生开展阑尾切除术大多采用局部麻醉行手术治疗[1]。本研究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条件,对开展局麻下阑尾切除术的效益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6年收治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540例,男326例,女214例;年龄10~80岁,以20~45岁病例最多;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后病检)121例,化脓性阑尾炎328例,坏疽穿孔伴局限性腹膜炎85例,坏疽穿孔伴全腹膜炎4例,腹膜后位2例,异位1例。对照组为2015-2016年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00例,在持续硬麻或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0~80岁;单纯性阑尾炎14例,化脓性阑尾炎62例,坏疽穿孔26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⑴治疗组患者均采用我院改良式局部麻醉下阑尾切除术,术前做腹部X线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分析、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明确,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手术方法:①术前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50 mg,术中心电监测;②统一采用麦氏切口(McBurney)标准切口520例,切口延长20例;③局麻用药盐酸利多卡因15 mL+0.9%生理盐水15 mL+肾上腺素3~4滴,首先在切口两端作扇形皮内皮下组织注射直达肌层封闭至腹外斜肌腱膜,作切口长约1.5~3 cm,一般2 cm,分层切开至腹外斜肌腱膜,再在腹内斜肌分离部位作扇形局部浸润麻醉到腹膜,钝性分离肌层并切开腹膜提起腹膜时在腹膜内层做浅层点状局部麻醉封闭,此时麻醉药已经使用约25 mL,沿结肠带找到阑尾,轻轻提起在阑尾系膜浆膜下做麻醉封闭,然后常规切除阑尾并作荷包缝合。清洗腹腔逐层关腹切口缝合1~2针,手术结束患者步行回病房。⑵对照组患者选用持续硬膜或全麻下手术,在麻醉成功后行常规阑尾切除手术,切口选用麦氏切口,常规开腹切除阑尾,切口长约3~5 cm,缝合4~6针。术后平车推回病房,去枕平卧8 h。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术中牵拉反射、疼痛感、麻醉中转情况、麻醉不良反应,术后肛门排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尿潴留及经济效益、满意度情况。满意度评分总分10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4~5 d,对照组平均6~8 d。治疗组术中出现牵拉反射62例(11.48%),对照组43例(43%)。治疗组术中疼痛感70例(12.9%),对照组12例(12%)。治疗组术后肛门排气(胃肠功能恢复)最快1 h,平均8 h,其中有400例在8 h后进流质饮食;对照组术后24~48 h才能恢复胃肠功能。治疗组有1例异位阑尾中转全麻后在剑突下找到化脓阑尾,对照组无麻醉中转。治疗组无尿潴留病例,对照组有15例(15%)导尿。治疗组未出现麻醉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心率、血压下降需用药治疗。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3 200元,对照组为4 600元,有明显差距。治疗组患者满意度评分8~10分,平均9分;对照组6~10分,平均8分。说明治疗组运用局部麻醉下阑尾切除术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麻醉风险,适应国家降低医疗费用的政策方面,患者住院满意度明显提高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与术者对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在手术过程中对于肥胖患者增加了麻醉药物的用量及手术操作难度。
讨 论
局部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在基层医院是一种切实可行较为安全的麻醉手术方式,特别是我县为贫困县,广大人民群众收入较低,能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提前胃肠恢复,术后能立即下地行走,无尿潴留等并发症的优点[2]。但是,在术前对于手术患者的选择上有值得探讨的地方。特别是对疼痛忍受度差的儿童、肥胖患者及阑尾穿孔伴全腹膜炎的患者,手术难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风险,患者在术中不适疼痛感增强。故对患者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在术前与患者的沟通上及术中对医师手术操作的熟练度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以外,在基层医院局部麻醉下阑尾切除术不失为一项优先的选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