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调方、换药
2018-01-30张蕾高萍任万雷
张蕾 高萍 任万雷
266031青岛市北双桃医院1
266003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2
266042青岛市中心医院中医科3
恒动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之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无不蕴含着恒动观。作为中医的特点与精髓,恒动观始终贯穿于中医诊治疾病的全过程。其基本体现,即调方、换药,灵活加减,正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辨证论治所需
与西方医学以“疾病”为治疗对象不同,中医论治的着眼点是“证”。“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其本质反应的是疾病当下的内在病机特点,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1]。因此,治法方药也当跟随证候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正所谓“证随机转,方随证变”“是其证,用其药”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若辨证不清,或被假象迷惑,导致药不对证,疗效不佳,需要调整思路,给出新的方药。若治疗有效,病情好转,出现新的症状,主要矛盾和病机特点发生改变,则应根据变化重新考虑调方换药。
因时、因地、因人调方
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即根据时令气候、地域方位、患者个体特点等的不同,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治疗方法[2]。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变化会引发人体内在相应的改变。肇始于《内经》、发扬于《三因方》而兴盛于今的五运六气学说,即是根据不同的时令气候对于人体的不同影响,运用不同的方剂。如2017年岁运为木运不及之年,金胜木火气来复,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其主要特点为木运不足燥气偏旺,上半年阳明燥金之气相加表现为燥气流行,肝气生发不足而影响脾之运化。故上半年处方多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下半年少阴君火在泉,加之火气来复,易出现心痛发热、痈肿疮疡、寒热往来以及温热性疾病。故下半年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3]。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文中详细论述了不同地域多发疾病的不同特点,例如东方傍海,其民多食鱼盐,故多发痈疡之病。另外,临床中见沿海居民多受湿邪所犯,舌苔多见厚腻,又或外在无明显湿邪表象者,佐以化湿之品可见奇效。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的同时,也重视个体的差异。《灵枢·论痛篇》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胃肠之厚薄坚脆亦不等”。体质各异性,往往会造成对某些疾病的易感。诚如《医宗金鉴》曰:“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调方增效
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适时调方可每获良效。《伤寒论》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本条文的病机为胸阳不振、胸阳不利,故祛除芍药的原因乃避阴以救阳、妨碍阳。若适量加用附子,振奋心阳的力量增加,诸症得除。再如“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少阴咽痛,倘若吃一味生甘草还不好,就是药力轻,热重,加用桔梗共奏开喉痹,解毒消肿之功。
另外,《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中药的气味各有偏胜,中药治疗疾病的机制即是以药物之偏性纠人体之偏性,若偏执某方某法,则易有矫枉过正之弊,若过用峻猛攻伐,则易生正气内戕之变。因此,更方亦需考虑药物的因素,以平为期。
中医文化的行为体现
古有“换汤弗换药”,今有“调方不调法”。随着现代人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越来越大,临床“多疑”患者日趋增多。临诊时往往遇到即使辨证正确的情况下患者仍觉得药不对症。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其一为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其二怀疑医生敷衍自己,若还固守成方,会加重患者的疑虑,不利于康复。诚如《灵枢·师传》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患者问所便”。
总之,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与天地四时相应。以恒动观为出发点,以辨证论治为基石,不离三因制宜,常中求变、变中求常,以常应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常法效不更方,不效更方;特殊情况下不效当守方,效亦当更方。而对于久病正虚、沉疴痼疾之人,虽方证相应,难于一时显效,此时须知“王道无近功”,当沉着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