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扰那个偷穿妈妈高跟鞋的孩子
2018-01-30可乐妈妈
文/可乐妈妈
一位妈妈发帖呼吁大家不要再给孩子看动画片《小猪佩奇》。这位妈妈说,孩子总是模仿小猪佩奇,在床上跳,在沙发上跳,还往水坑里跳。
但也有很多妈妈表示非常喜欢小猪佩奇,孩子们会将发生在佩奇身上的故事还原到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比如学会了说“谢谢”,学会了分享。
面对孩子们的模仿,有的妈妈唯恐避之不及,有的妈妈则赞赏有加。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模仿行为呢?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过研究。
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经具备了模仿能力。
最初主要是模仿父母张嘴巴、伸舌头。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这种模仿开始发展为模仿父母的表情、语言、简单的动作。直至1岁半左右,进入了一个模仿敏感期。
敏感期的概念,是由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提出的,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处于模仿敏感期的孩子就像个小影子,你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
女儿目前就处于这一时期,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奶奶说:“乐乐要吃蛋蛋了。”她会跟着说:“蛋蛋。”还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看到我洗衣服,会拿一件衣服扔到盆子里,两只手学着搓。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梅尔特佐夫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过研究。
首先,他让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观察成人将小哑铃成功拉开的过程。然后,他递给婴儿一个较大的塑料小哑铃,让婴儿去尝试拉开。
婴儿最初模仿成人的方式,用两只手去抓哑铃向外拉开,但无法拉开。
后来,婴儿自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哑铃放在桌子上,然后两只手拉另一端,结果,婴儿成功地拉开了哑铃。
模仿是孩子从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高级状态所经历的前期准备,也是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
在《爸爸去哪儿5》中,4岁的嗯哼喜欢亲别的小朋友,偷亲小泡芙,追着亲小山竹和Neinei,爸爸杜江解释,嗯哼其实只是想表达对她们的喜欢。
从杜江和霍思燕的日常相处来看,嗯哼的这种“喜欢就亲亲”的表达,最初就是来自对父母的模仿。
孩子模仿对象是多元化的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接触的世界不断扩大,接触的人和事不断增多,模仿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父母,他们会模仿其他成人,比如模仿司机开车,模仿售货员卖东西,也会模仿哥哥姐姐或同伴。
幼儿从3岁开始有性别意识,孩子的模仿此时也开始出现性别角色的不同。比如小女孩喜欢模仿妈妈穿高跟鞋、涂口红。而小男孩则喜欢模仿爸爸打篮球、打游戏。
在性别角色的模仿过程中,孩子学习同性成人的行为方式,对孩子以后的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模仿敏感期具有弹性,即使在3岁以后,也依然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此时,父母不需要太紧张,给予适度的引导即可。
放慢脚步,为孩子提供助力
孩子进入模仿敏感期后,非常渴望能够快速掌握这些感兴趣的新技能,此时,需要父母多多给予鼓励,施以援手。
孙俪的女儿小花,在陪妈妈练瑜伽的时候,会有模有样地模仿妈妈的瑜伽动作。
孙俪发现后,便有意识地慢慢做,让她能够仔细观察,还带她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
通过亲子游戏,帮他更好地模仿和学习。闺蜜家两岁的儿子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于是,她和老公经常跟儿子一起在家玩模仿小动物的游戏,比如模仿小狗,她会大喊着“小狗来了”,她老公就手脚着地,“汪汪汪”地在客厅跑,孩子也会跟在爸爸后面“汪汪汪”地跑。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观察这个世界,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在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中获得成长。模仿本身没有对与错,存在对错之分的是我们大人的行为。
给予积极的引导
孩子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不良行为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因此,在孩子模仿过程中,要给予积极引导。
在《小猪佩奇》中,佩奇在泥坑里跳着玩,猪妈妈跟她说:“如果你要在泥坑里跳,必须得穿上靴子才行。”
那么,孩子在模仿小猪佩奇在泥坑里跳的时候,你也可以告诉他要穿上靴子。
教育家丰子恺说:“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跨越,不是单向度的增长,而是从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质变——尽管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更像是从活力十足、四处漫游的蝴蝶,变成在成长之路上缓缓前行的毛毛虫。”
孩子,不只是还没有长大的大人,他们有与我们大人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要做的,是读懂他们,破解他们内心的小秘密,在他们的成长路上浇灌充足的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