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媒体形象塑造
——以《大众日报》为中心

2018-01-30史晓玲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根据地抗日

史晓玲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政党形象是政党展现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外界对党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它是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直接决定一个政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创办了《大众日报》。中共由此打开了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新窗口,成功动员山东根据地民众参加抗战,建立了地方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共形象的塑造、传播与认同,为中共从争取合法地位的政党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执政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媒体形象,不仅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共在抗战历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今天党的媒体形象塑造具有镜鉴作用。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大众日报》创刊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大众日报》创刊的客观前提。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黎玉从延安返回山东,研究了如何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战的问题,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省委由黎玉、林浩、张霖之组成。黎玉任书记,张霖之任组织部长,林浩任宣传部长,景晓村任秘书长。1937年12月,党中央作出了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决定。同时,着重研究了山东根据地的建设问题。①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0页。1938年12月,省委改称山东分局,郭洪涛任分局书记,张经武、黎玉为分局委员,程熙轩任组织部长,孙陶林任宣传部长,郭子化任统战部长,刘居英任社会部长。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山东抗战文化宣传工作也逐渐展开,党组织迫切需要能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群众抗战的报纸,地方根据地及军队创办的报刊应运而生。如鲁西北创办了《抗战日报》,胶东有《战旗报》《救亡日报》《大众报》,鲁南有《大众日报》《青年报》,清河区有《群众报》,山东纵队创办了《前卫报》②刘宗卓:《山东纵队时期的〈前卫报〉》,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9页。。其中,1939年1月,在沂水县王庄创刊的《大众日报》,是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的“面向全省的报纸”,以此“面向党内外,干部群众,我方友方,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公开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抗战政策,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形势,报道群众抗日的热情与实际行动,报道全国、全省抗击日寇的战绩”。*孙陶林:《分局建立前后党的宣传工作》,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页。而且,该报纸是全国众多根据地创办的报刊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最为完整的反映中共根据地成长历史记录的报纸。

《大众日报》作为党媒,在创刊之初定位十分明确,“第一条,这是个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第二条,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第三条,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匡亚明:《〈大众日报〉是如何创刊的?》,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大众日报史料:〈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专辑》,未出版,1985年,第6页。这三条也是《大众日报》自始至终坚持的核心理念。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坚持正确的办报导向和明确的办报方针,“第一要广泛开展统一战线;第二要大力开展群众运动;第三要坚持宣传党的抗日战争的方针政策。”*匡亚明:《〈大众日报〉是如何创刊的?》,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大众日报史料:〈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专辑》,未出版,1985年,第6页。在《发刊词》中明确宣布该报的任务是“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同时向全省人民指出:“在敌人正在企图开始扫荡后方的严重情势之下,如何坚持与开展敌人后方的广泛的游击战争,创造及巩固游击根据地,不断地打击敌人,准备全面反攻,最后驱逐日寇出中国呢?我们认为必须:第一,加紧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建立自卫团,实行放哨盘查,肃清汉奸,协助与配合军队作战。第二,加强军队中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军民真正打成一片,官兵真正同甘共苦患难,在统一指挥下灵活的、积极的、主动的开展游击战争……破坏交通,保卫及扩大游击根据地。第三,改善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政治机构之充分的民主化,在可能条件下改善人民生活……第四,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精诚合作,共同领导,绝对捐弃成见,避免摩擦,削弱及分散抗敌力量。”*刘导生:《创办〈大众日报〉的回忆——〈大众日报〉初创时期》,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195页。

《大众日报》创刊后,从政治、军事、统一战线、群众和对敌人暴行的揭露等方面入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群众生产斗争,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短短两个多月中,就由开始每期发行一千多份猛增到六七千份,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在当时农村敌后分散游击战争条件下,是很不容易和了不起的事情。”*朱民:《〈大众日报〉在沂蒙》,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9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5页。1943年初,《大众日报》每期发行2万多份*朱民:《〈大众日报〉在沂蒙》,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9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9页。,该报“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报,成为山东人民的喉舌,成为指导山东抗战、指导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武器”*《大众日报四年来的奋斗》,《大众日报》1943年1月3日。。1946年9月1日,《大众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加强《大众日报》工作的指示:“大众日报是华东中央局的机关报,是山东人民忠诚的代言人。”

二、《大众日报》对中共形象的塑造方式

(一)坚定民族立场,彰显“抗战”形象

《大众日报》从诞生之日起,承担着传播中共中央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坚定立场,将宣传抗战作为首要任务。创刊之初,国民党初期表面上对抗战及办报也是支持的,匡亚明曾受分局委托以个人名义拜访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并得到500大洋的赞助。*匡亚明:《〈大众日报〉是如何创刊的?》,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大众日报史料:〈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专辑》,未出版,1985年,第6页。抗战中期的山东,中共领导人对重大战役组织报道,组织记者团,不但有记者、编辑,而且有时带电台,有报务员、译电员,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军事宣传组织。*陈冰:《一张具有光荣传统的党报》,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大众日报史料:〈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专辑》,未出版,1985年,第25页。1939年1月1日至6月6日,《大众日报》共出版72期,每期四个版,其中第一版头条位置都是社论、专论或来论,反复论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宣传中央精神,动员群众抗战。如创刊号社论《应该警惕的二十八年的第一天》,“在抗战第一阶段快要结束、正在过渡到第二阶段艰苦的条件下,中华民族在日寇的疯狂进攻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而进行近一年六个月的神圣抗战时。踏上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的第一天,谨向坚决领导抗战的民族领袖、前线将士、政工人员、游击人员及领导民众运动的爱国志士致崇高的敬意,对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黄帝优秀儿女致深长的哀悼。”*《大众日报》 ,1939年1月1日第1版。《我们是这样战败了敌人的》描写了一个班坚守九子峰、曲连长重伤拼到底、排长李前仁冲锋在前壮烈牺牲、40岁大娘阵前送鸡蛋等7个动人故事。*《大众日报》,1940年3月25日第4版。对敌斗争,宣传战术,是《大众日报》重点宣传的对象,这些报道充分展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豪情。

另一方面,借助纪念活动宣传抗战精神,展示中共坚持抗战的形象。1939年1月28日,为纪念“一·二八”七周年,《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同时发出“一·二八”增刊,郭洪涛、黎玉、张经武、江华等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人均发表题词。*林中、所梦九、李栋春、顾立中编写:《大众日报大事记1939-1985上》,山东大众日报社1988年,第1页。《大众日报》一周年时,毛泽东题词发布在四版正中央:“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大众日报》,1940年1月1日第1版。

(二)重视信仰传播,树立“民主”形象

首先,传播有关中共的基本常识。《大众日报》在创刊之初刊发了《马克思与中国》*《大众日报》,1939年5月7日第4版。《列宁与“火花报”》*《大众日报》,1939年5月8日、9日、10日、11日第4版。等文章,发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概论》《共产国际纲领》*《大众日报》,1939年12月26日第1版。等新书消息,让社会各界了解马克思、列宁等国际共产主义领袖,了解马克思主义。为了让群众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设置了《大众知识》专栏。从1939年2月9日起,先后介绍讲解“二七”“五一”等节日常识、“参议会”“民主集中制”等政治制度、“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自我批评”等政治常识,还有“两条阵线”“阿尔巴尼亚”等国际知识、地理知识。通过基本常识的介绍,让群众对报道的内容加深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逐渐清晰。

其次,注重通过建党节进行形象宣传。随着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共产党开始注重在建党节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从1940年开始,每年的“七一”与“七七”成为纪念的重点,并将“七一”“七七”合并纪念。1940年,《大众日报》连续刊发纪念“七一”党的生日和“七七”抗战三周年特刊。1941年7月1日,社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旗帜——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大众日报》,1941年7月1日第1版。,回顾了中共抗战以来取得的成绩,声明中共的性质及基本方针,号召为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1944年7月1日,刊发社论《纪念党的二十三周年 学习毛泽东思想 组织群众大多数》。*《大众日报》,1944年7月1日第1版。通过“七一”“七七”联合纪念的方式,便于社会各界将共产党和抗日战争紧密联系起来,消除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误解。

再次,展现坚定的民主立场。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呼吁创建敌后抗日民主政府,为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民主,通过《大众日报》展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山东根据地敌后民主政府创建的全过程。1939年8月28日刊发社论《拥护民主政权》,呼吁建立民主政府。1940年4月1日至6月25日,连续报道沂水、日照、临沂、蒙阴、泰山、鲁西等近20个民主政权建立的盛况。1943年,山东临时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议员大会召开,《大众日报》自8月17日至9月11日,刊发毛泽东贺电,发表社论7篇、消息33件,充分反映了大会盛况和山东民主建设的伟大成就。*杨林染、孙伟杰编著:《革命战争年代的〈大众日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1945年,社论《拥护抗日民主的山东省政府》,回顾山东抗战以来的奋斗历程,声明中共组建的山东省政府为“全省境内唯一合法的省政府”,号召群众拥护抗日民主政府,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山东而奋斗。*《大众日报》,1945年8月19日第1版。这些报道反映了中共领导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主运动和政权建设的基本动态,公开、透明地展示了从各县民主政权的创建到山东省政府最终建立的全过程,让“民主政权”的观念扎根根据地,树立了中共在山东人民群众心中的民主形象。

(三)立足群众观念,展示“亲民”形象

首先,《大众日报》在创办之日即与群众情同手足。从1931年元月1日创刊至1947年5月,《大众日报》一直在沂蒙地区活动,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如朱民回忆说:“在重温《大众日报》历史的时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养育之恩,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老农救会员、妇救会员、民兵、妇女识字班、青抗先、儿童团员与我们之间的手足之情。”*朱民:《〈大众日报〉在沂蒙》,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9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9页。首任社长刘导生亦回忆道:“当地农民抗日热情很高,不仅搬出他们仅有的破草房子帮助安装机器,还尽力为工人安排生活的便利条件,为我们站岗放哨,情况紧急时把机器掩埋在河滩里,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保卫,我们几乎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刘导生:《创办〈大众日报〉的回忆——〈大众日报〉初创时期》,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页。,“从报纸筹备出刊到1939年6月敌人夏季大‘扫荡’,前后虽然只有半年时间,沂水王庄和云头峪老百姓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是令人感动和铭记不忘的。”*刘导生:《创办〈大众日报〉的回忆——〈大众日报〉初创时期》,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5页。而且,当时报社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吸收当地青年农民现学”*刘导生:《创办〈大众日报〉的回忆——〈大众日报〉初创时期》,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5页。,“云头峪先后有12人参加报社工作”*陈华鲁:《大众日报史话 193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在中国农村文盲比率极高的时代,即便农民的文字水平不足以亲自阅读《大众日报》,但是通过参与提供办报环境,保护机器设备,编印报纸等环节,也深刻体会了中共领导抗战的决心。

其次,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大众日报》创刊后,即提出群众监督的意见,并把改进意见公诸于众,监督执行。1939年2月3日,发表《批评与检讨》,刊登群众来信,吸取群众批评与建议,如“内容不太生动充实”“本省消息太少”“论文不适合群众口味”“设各种通俗讲座”“增加短文或短评”等等。*《大众日报》,1939年2月3日第4版。2月9日起,增设《信箱》专栏,刊登群众信件,并给予答复。通过与群众之间的通信,缩短了党群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中共密切联系群众的情怀。1940年记者节,刘导生提出了“向社会学习,向广大群众学习”的要求。*刘导生:《论记者的修养》,祝宏等编:《抗日烽火 1939.1-1945.8》,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69页。1941年记者节,《略谈报人的修养》提出“面向大众,真正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处处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明:《略谈报人的修养》,《大众日报》,1941年9月1日第4版。1942年,社论《发动基本群众是目前群众工作的中心》,对发动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动员、组织领导、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大众日报》,1942年6月13日第1版。为了解敌占区群众生活现状,深入当地开展调查,如《临东敌占区一个村庄的调查》,以调查数据的形式反映群众生活悲惨,不断有群众逃往根据地的情况。*《大众日报》,1942年10月1日第1、2版。

再次,突出反映群众生活。1943年1月至1944年,《大众日报》提出“群众写”和“写群众”的口号,进行了一次大的业务改革,要求报纸以主要篇幅反映群众生活,在报道语言和形式上力求大众化。1943年1月,为了解蒙山前敌人为推行第五次强化治安,强迫群众挖“治安沟”的实情,费东行署主任宋竹庭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深入敌占区察看,采访群众,撰写了通讯《“治安沟”与费东人民》,报道了敌占区群众被压迫的情况以及与敌斗争的情形。*参见陈华鲁:《大众日报史话 193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7月3日,通讯《黄俊生家不再愁苦了》,生动细致地描述了黄俊生一家人如何在党的关怀下告别了饥寒交迫的生活。*《大众日报》,1943年7月3日。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到中共与群众之间的亲密感情,体现了中共亲民爱民的形象,也反映了群众对中共的认可和接受。

(四)深入报道根据地建设实况,塑造“务实”形象

随着战争的深入,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物质、财政困难,根据地处于极为艰苦的阶段。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高度重视战时生产的重要意义,强调发展生产是抗日根据地克服物质困难的根本手段,要求一面生产、一面斗争,为争取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1941年7月1日,《大众日报》特载《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号召猛烈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工作,抗战第五年的山东十项建设运动》*《大众日报》,1941年7月1日第2版。,拉开根据地建设帷幕。这期间,《大众日报》刊发的政策指导性的文章,如《战时粮食问题》*《大众日报》,1941年3月22日第4版。《怎样推动使用北海银行钞票》*《大众日报》,1941年6月4日第4版。《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大众日报》,1941年6月7日第2、3版。《怎样开办信用合作社》*《大众日报》,1941年9月28日第4版。,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同时,报道了关于团体组织支援生产的动态,如《一一五师鲁南部队为节约生产而斗争》*《大众日报》,1941年7月22日第4版。《生产战线上的女战士们》*《大众日报》,1941年7月22日第4版。《沂蒙各界紧张组织春耕发扬友爱救济春荒》*《大众日报》,1942年3月22日第4版。。

“减租减息”是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土地政策,被视为“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战术”*白学光:《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六年的大众日报》,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大众日报史料:〈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专辑》,未出版,1985年,第14页。。中共注重兼顾地主士绅利益,宣传这一政策既改善了农民生活,又保障了地主财产,调动了群众和地主双方的积极性。《大众日报》记者参加了莒南试点,从1942年5月1日到1945年底共发表相关专论36篇*赵淮:《抗日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社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年,第34页。,这对当时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942年6月至10月,该报连发三篇社论,《向地主士绅进一言》《再向地主士绅进一言》《向地主士绅们三进一言》。其中,第三篇社论用对话的形式,向地主士绅提出“减租减息”的建议,使用了“诸位地主士绅先生”“我们是一家人”,从情感上拉近了与地主之间的距离,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实施。1945年夏,《大众日报》记者吕若骥在一个高姓地主家里,看到一叠《大众日报》,其中《向地主士绅们进一言》社论上,“被划了许多浓圈密点,旁边还批了八个端端正正的字:‘字字良箴,句句珠玉’”*吕若骥:《党报在各个角落——几个镜头下的大众日报》,《大众日报》,1946年1月1日。,这说明中共在山东根据地施行土地政策时得到地主的认可和拥护。1944年,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对垦荒放贷情况进行充分报道,如《胶东行政公署发放春贷千七百万元》《山东军区直属队三天开荒八十多亩黎政委肖主任等亲自动手》。*陈华鲁:《大众日报史话 193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关于土地政策推行的效果,《大众日报》也做了专题报道,如《滨海区农村各阶层的剧变》*《大众日报》,1945年7月29日第4版。,讲述了记者在沭水、临沭和莒南一年来调查的各阶层户数、土地状况,随着生产运动的开展,人民获利情形。

(五)坚决维护统一战线,宣示“团结”形象

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的出发点,也是《大众日报》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坚决拥护”与“严厉抨击”的话语经常同时在报刊出现,可谓刚柔相济,一方面表达了中共坚定的维护统一战线的立场,另一方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罪行坚决批评。抗战时期,中共始终高举团结大旗,反对投降势力,在《大众日报》处处展示团结抗战的形象,从版面设计到刊发文章,从群众声音到领导讲话,无一不是团结的符号。1939年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在敌人正企图‘扫荡’后方的严重形势下,要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与巩固根据地,就必须动员、组织、武装民众,加强军队政治教育,改善政治机构,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众日报》,1939年1月1日第1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太河惨案”,中共坚决反击,发表社论《敌乎?友乎?》,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高呼:“摆在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面前的,只有一个共同敌人——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粉碎与毁灭这个凶恶残暴的共同敌人,只有一个道路——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大众日报》,1939年4月19日第1版。。这一事件报道持续一月,在8期报上发表相关稿件19篇,体现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的统战政策,表达了正义呼声。1940年7月1日,刊发朱瑞文章《共产党与统一战线》,阐述中国共产党19年来成长壮大的经历和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斗争发展的过程,阐明“中国共产党,从它发生与发展直至它长期奋斗的过程中,都将与统一战线在一起,被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而且成为统一战线最忠实最彻底的执行者与领导者。在中国,没有共产党,便没有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共产党,便没有革命的胜利。”*《大众日报》,1940年7月1日第1版。

刊发国际反战人士的言论及活动,是中共站在国际高度,维护统一战线、树立团结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1941年10月7日,《大众日报》刊发《欢迎国际友人——希伯》,八路军的要求是,“希望希伯把山东人民用他们的血和肉,用顽强的武装斗争创造出来的抗日斗争的史迹,报道到全世界去!”*陈继亮编:《陈冰文稿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页。通讯《一位外国记者的意见》,几乎全文转述希伯的话语,指责日本、伪政府及国民党对新闻媒体的封锁,对共产党的打击。*[德]希伯著,山东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希伯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463页。希伯撰写了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王晓华、孙宅巍主编:《抗战中的国际友人》,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8页。鼓励在山东的日本人加入抗战行列,也是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一项策略,主要方式有刊发日本士兵言论,报道日本人反战情况。《我的感想——一个日本朋友的回忆》直呼“中国的胜利就是日本人民劳苦大众的胜利”*《大众日报》,1939年1月31日。,类似的报道还有《“发现了深夜的北斗 我开始走上正路”——日本弟兄大西正君的自述》*《大众日报》,1941年2月29日第1版。《一个异国的弟兄》*《大众日报》,1940年6月28日第4版。《生活在国际友爱的摇篮里——七位异国弟兄访问记》*《大众日报》,1941年5月28日第2版。《两个日本士兵的日记》*《大众日报》,1942年4月25日第2版。。1941年6月,刊发消息《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隆重成立》,同时刊登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工作纲领》,向社会公开宣布山东日人加入反战行列。*《大众日报》,1941年6月30日第1版。

三、中共在《大众日报》媒体形象塑造的特点

(一)塑造形式丰富多样。《大众日报》立足群众观念,从报纸栏目设计上,旗帜鲜明服务大众。第一版是社论为主,突出中共的核心立场。第二版是国内形势,第三版是国际形势,第四版是综合副刊,形式体裁灵活多样,有五栏、四栏、三栏、二栏、一栏、简讯、要闻、简报等,有时设《战地文艺》《前哨妇女》《青年战线》等专刊,有时是《大众知识》等专栏多种文章的组合。这种编排模式有助于各行各业的群众了解国内外形势随战时形势不断调整宣传的主题。转发国内国际要闻,一方面密切联系国内其他媒体,另一方面,向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展示国内国际形势,中共在抗战中的领导形象自然而然地塑造起来。在传播途径上,要求“各地党委和各级干部,除了自己运用党报指导工作外,并应向群众广为传播,建立读报会、读报组,研究讨论大众日报,以便使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主张”,并利用地方关系“向敌占区广为发行”,为使党报发挥更大作用,获得更多读者,同时又不浪费人力物力,“提倡一张报纸至少十人阅读,并于阅读后转送别人,或贴在街头,集体阅读”。*《1943年(1-8月)中共山东分局关于推进大众日报工作的几点决定》(1943年1月1日),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0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二)正反面报道斗争形势。一是集中报道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的形势,取得的胜利等。二是客观报道与国民党的既团结又斗争的情况。一方面是积极报道国共合作情况,与国民党联合抗战的情形,另一方面报道山东国民党顽固派倒退逆流制造磨擦的经过。这与中央报刊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国民党顽固派在山东战场上的正面交锋直接跃然纸上。通过报道,让群众了解战斗的客观情形,了解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成绩,同时清醒地认识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这种报道尊重客观事实,其效果在于,突出中共在抗战中的正确立场,肯定战斗成绩,消除群众对中共的误解,树立军民共战的信心。

(三)突出纪念日的作用。纪念日主要是“一二八”“七一”“七七”以及《大众日报》创刊纪念日。如前所述,在“一二八”纪念专刊上刊登郭洪涛、黎玉等领导人的题词,在《大众日报》创刊周年时,刊发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题词、徐向前题词,等等。在 “七一·七七”纪念专刊上刊发领导人的文章或讲话,如罗荣桓、徐向前、黎玉、朱瑞、李竹如、罗舜初。在以宣传动员为主要形式的纪念活动中要求,“广泛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及其领导之部队)二十年来为国家民族的奋斗历史,特别要表扬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建国事业中的丰功伟绩,说明山东共产党、八路军是山东人民的大救星,是山东抗战的堡垒,并进而申述共产党、八路军坚持统战,团结抗战之伟大意旨,号召动员全省人民竭诚拥护这一抗战建国的决定力量。”*《为纪念“七一”与“七七”省各救总会给各级各救的指示》,《大众日报》,1941年6月28日第4版。这种宣传的效果在于,一方面让群众认识中共领导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为巩固中共在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营造声势,通过纪念日活动广泛宣传了中共的形象。

(四)重视领导人形象的宣传。领导人的形象与政党的形象具有高度的联系性。政治领袖通过展现个人魅力营造良好的形象,为自己所在的政党和政府增添了不少“印象分”。这种“印象分”的不断积累,将成为政党执政的无形资产,成为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软支撑。*段功伟:《中国梦与政党形象的传播》,《新闻战线》2013年第8期。《大众日报》对领导人形象的传播,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国际共产主义领袖到中共中央领导人,再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人的报道,并非从创刊之初既有安排,而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深入。尽管《大众日报》为中共山东分局的机关报,但是在创刊之初,《大众日报》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以抗日战争为出发点,突出国民党的领导地位,最初的报耳刊发的文字以蒋介石的号召为主,在刊发内容上也格外体现国民党中央的抗战精神,这也体现了中共的大局情怀和包容精神。随着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演进,中共领袖的肖像如毛泽东、朱德等刊登报端,实现中共领袖与群众面对面。山东军政委员会建立时,徐向前、朱瑞等领导人在《大众日报》发表就职通电,揭开了以正式头衔的身份与国民党打交道的序幕。随着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分裂事端后,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形象凸显出来,更加重视报道中共的抗战指示与贡献。从对斯大林、列宁的专题报道,到对毛泽东的专题报道,再到后来对罗荣桓的专题报道,如《记罗司令员》*《大众日报》,1943年8月7日第6版。,让社会各界逐步了解中共领导人的组成来源和发展历程。随着时局的变动,中共的媒体宣传方式也随之变化,逐渐有意识地自我形塑,这也体现了中共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包容形象,以及灵活变通的战斗策略。

(五)对群众观的理解由浅入深。《大众日报》是依靠党的领导,扎根群众,依靠群众,成长壮大起来的。*陈沂:《在战争烽火中成长壮大》,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大众日报史料:〈大众日报〉报史座谈会专辑》,未出版,1985年,第11页。这被称之为一条根本经验。尽管如此,但是最初的报道涉及基层百姓的甚少,更多的是媒体以外的依靠群众相助的事实。1942年经历了整风运动和接受刘少奇的建议之后,才真正接地气,改进文风,采用实地察看,甚至深入敌占区采访的形式,了解群众的生活现状,真正做到了立足群众的观念。这时期,报道的话语体系也发生了改变,比如从农民、士绅、国际记者的角度看中共在山东根据地的政策。注重用群众的语言写通讯,如《咱们今天出了头》,记录了1942年临沭县成立农救会、妇救会时群众的真实情感和话语,又如《三千多群众开大会和大店地主讲理》*《大众日报》,1944年5月27日第4版。,用群众对话的形式揭发了地主减租不彻底的行为,从中肯定了中共的政策得到群众拥护,中共形象得到认可。1945年,社论《拥政爱民的中心一环——加强群众工作与生产工作》对群众工作再思考*《大众日报》,1945年2月23日第1版。,这在侧面体现了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方法上的不断深化,在群众观念上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作为抗战的领导党派的亲民形象不断走向成熟。

总体上看,中共在其形象塑造过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渗透的。比如,在1942年以后的减租减息中,可以看到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务实形象,又可以窥探其亲民形象。中共在山东根据地的生长、发展和成熟,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共对自身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成熟,进而逐步有意识的利用媒体塑造自身形象。尤其将“七一”与“七七”纪念活动并重,充分说明中共在全社会注重塑造自我形象,并为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作出积极的努力。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关于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美术作品的初步观察[*]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论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