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冷湖行委小赛什腾铜矿勘查工作及找矿远景分析

2018-01-30路隆炜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3期
关键词:闪长岩铜矿矿床

祁 栋,路隆炜

(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 海东 810600)

1 青海省冷湖行委小赛什腾铜矿勘查工作相关分析

1.1 详查工作勘查类型及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2010年青海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交了《青海省冷湖行委小赛什腾铜矿详查报告》,按照4号主矿体的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均匀程度等五大地质因素,确定其类型系数之和为1.7,结合其它矿体规模均很小的实际,确定本矿床的勘查类型为第Ⅲ类型偏简单型[1]。根据《铜、铅、锌、银、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确定详查工作的勘查工程网度为:按走向×倾向100m×100m的网度探求332资源量[2]。

1.2 本次勘探工作的勘探类型确定

本次勘探工作共圈定14个矿体,而规模较大的矿体主要为4号矿体,其资源量约占矿床铜资源量的61.57%,且本次勘探工作也是以4号矿体作为勘探对象,为此,本次矿床的勘查类型是以4号主矿体的地质特征来确定本矿床的勘查类型。

(1)矿体规模:矿体长度最大390m,延深265m,矿床规模属小型,类型系数为0.3;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体形态为树根状,矿体倾向多分枝,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型系数0.2;

(3)构造影响程度:矿体内有少量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态影响不大,构造影响程度较小,类型系数为0.3;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体厚度变化系数74.17%,属较稳定型,类型系数为0.4;

(5)矿体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矿体品位变化系数84.84%,属较均匀型,类型系数为0.4。

综合以上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1.6,为第Ⅲ勘查类型的上限,参照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标准,确定本矿床的勘查类型为第Ⅲ勘查类型偏简单型[3]。

1.3 工程布置的原则及效果评述

本矿区的工程布置原则基本遵循第Ⅲ勘探类型偏简单型的勘查工程间距要求。地表槽探工程基本按50m~100m间距布设,钻探工程按基本网度走向×倾向100m×100m进行布设。施工槽探工程33条,主要分布在15~24线间,工程控制间距为25m~145m,而4号主矿体的工程控制一般为50m。施工钻探工程50个,其中见矿钻孔33个(含1个水文孔,见矿孔率66%),未见矿钻孔17个(未见矿孔率34%),累计进尺11807.90m。

对4号主矿体地表进行了系统的槽探控制,从0~15线均按50m间距进行了控制,实际控制间距为25m~55m,同时为进一步查明矿体的地表形态,又按80m间距施工了TC730、TC07-7两条沿脉探槽,详细查明了4号矿体的地表形态规模;深部全部采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共有26个钻孔控制,均施工在50米间距的勘探线上,仅少量钻孔偏离勘探线,最大为ZK0704孔,偏离勘探线10m;沿倾向基本按50m的间距进行了控制,实际控制最小为22m,331级的最大控制间距为63.5m,332级为96m。其它矿体规模很小,均没有进行系统控制。

综合分析,本区总体工程布置原则是合理的,方法手段的选择是有效的,对4号主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达到了勘探工作程度。

2 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及远景评价

小赛什腾铜矿含矿主岩为加里东晚期中细粒闪长岩,矿体受岩体、裂隙构造控制明显,黄铜矿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产出,岩石中的裂隙构造为矿床就位时的直接控矿构造,反映该矿床可能为岩浆期后构造热液成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和加里东晚期中细粒闪长岩本身,细粒闪长岩在其结晶过程中存在成矿物质(Cu)的预富集作用(中细粒闪长岩Cu平均含量559.89×10-6),在后期构造作用伴随的热液活动过程中,成矿流体除从深部带来成矿物质外,也淬取了流经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形成富矿流体,在加里东晚期中细粒闪长岩构造作用形成的减压带沉淀富集成矿。而区内的脉状铜矿体可能是更晚一期铜矿化作用的产物,其铜矿化强度较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强,故本矿床为斑岩热液叠加富集的铜矿床。

矿区由于地表大部分地段均被第四系覆盖,露头较少,且在覆盖层中有一层盐碱壳,对本区的物探工作有一定的影响,2011年对本区进行了1/1万磁法面积测量,圈定了2个磁异常,其中1号磁异常规模大,强度较高,2012年对该异常的正负异常分界处的正磁低缓异常处进行钻探工程验证时,发现了厚度达30.56m的铜矿体。虽然盲1、盲2矿体沿东西方向所施工的两个钻孔均未见到矿体,而该矿体向南被F1所错断,南部矿体的情况不明。

3 结语

(1)从物探异常及深部钻探揭露的情况来看,闪长岩与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的内外接触带应有一定的找矿前景,所以,今后的地质勘查工作要注意对该有利部位进一步进行探索。

(2)本区的低品位矿占铜金属资源总量的25.57%,平均品位为0.27%,在矿山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低品位矿的利用研究,特别是4号矿体中的低品位矿金属量达2630.62吨,平均0.25%,因此可以在采矿时一并采出,更要设法加以利用。

(3)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废石、废渣、废水和尾矿的有序安全排放,注重回收利用。4、本区处于地震Ⅶ度烈度带和区域水排泄区,基建时要注意所有建筑达到防震要求,注意排水系统的建设,并注重日常维护和提前预警,防止恶劣天气造成事故。

[1]王少芳,何明友,葛婉婷,刘洋,童立立,宋文平.缅甸第四特区景缅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研究[J].矿物学报,2015,35(S1):1088.

[2]郑超,沈红钱.分析金矿带地质勘查进展与找矿远景[J].世界有色金属,2016(23):20-21.

[3]邓超.论提高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的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6(24):143+145.

猜你喜欢

闪长岩铜矿矿床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柴北缘联合沟铜矿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前景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甘肃省永昌地区熊子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关于RCA改性剂在闪长岩上面层的应用研究
吉林中部早三叠世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