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8-01-30刘杰,惠庆
刘 杰, 惠 庆
(中共固原市委党校,宁夏 固原 756000)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东麓,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年,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83年设县之初的11.1%增加到69.9%, 森林覆盖率由3.9%增长到15.6%[1],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07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彭阳县阳洼流域视察后说:“看了这里的退耕还林,我心里有底了,实践证明,治理和不治理确实不一样,像这样扎实的治理成效,国家花点钱是值得的。”是年,彭阳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截至2017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7.5%。
1 生态建设现状
自设县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扎实推进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县域生态建设工作。彭阳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尽管各阶段治理特点不同,但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百姓生活状况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既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也有“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豪迈,以及在实干中推陈出新、总结提升的务实。
1.1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在大规模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建设之前,彭阳地区曾流传着“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的说法,“吃的救济粮, 穿的黄军装”便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窘迫的生存境地,自1983年设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199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彭阳县召开全区林业建设现场会之后,该县进一步高举“生态立县”旗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梁峁沟坡综合治理,乔灌草种植相结合”,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摆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广泛动员,扎实开展“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活动,初步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成效。
1.2 以“三苦”精神为支柱,战天斗地换容颜
在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彭阳县始终按照“各级政府一条令,全县干群一条心,治山治水治贫困,修田建坝营草林”的原则,坚持“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以小流域为单元,以“88542”造林模式为主体,统一规划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初步实现了“十年初见成效,二十年大见成效,三十年实现山川秀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截至2016年底,累计治理小流域121条1 546 km2,治理程度由设县之初的11.1%提高到了72.6%,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彭阳县在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三苦”精神,还有“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全县人民改土治水、治穷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动力和精神财富。
1.3 以流域治理为抓手,总结经验树榜样
纵观彭阳县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三制”( 农、林、牧各占1/3)农业经营模式,“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以及近年来探索出的“上保(塬面修建高标准农田,保障口粮)、中培(山腰培育特色经果林,发展林果业)、下开发(川道发展设施农业、建生态移民基地、整治河道、开发坝地)”综合治理模式。尽管各个阶段的特色不同,但围绕“生态立县”的主题不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树立典型、推陈出新的务实精神不变,在实践中以流域治理为抓手,坚持“化整为零、整体推进”,将工作创新与经验总结相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使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探索出了具有彭阳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2 存在问题
在开展水土保持与县域生态建设中,彭阳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由此引发的生态保护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以及种、养、护、管和后续资金不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县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值得关注与思考。
2.1 干旱少雨的客观环境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制约了县域生态建设质量
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分为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河谷残塬区和西南部土石质山区三个自然类型区,气候类型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频繁。就水资源而言,表现为降水季节性、区域性分布不均,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凸显。为解决这一难题,彭阳县借助宁夏中南部安全水源工程,建设了北部连通配套工程,即通过饮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新建管网及调蓄工程,解决彭阳县北部7个乡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但因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2],资源开发力度大,水资源短缺仍是项目区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据路学忠等[3]研究,彭阳县草庙乡地区的煤田处在黄土层与基岩交界处的砾岩层、粉砂岩层等地层中,钻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分漏失问题;高曦等[4]对彭阳油田长8 油藏注水井欠注原因分析发现,“清水系统水质达标;采出水中悬浮物、总铁及含油量均超标,采出水腐蚀率较高”。可见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不同主体对有限水资源的争夺,以及水资源的人为污染,都成为影响县域生态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
2.2 种、养、护、管之间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生态建设的宣传效果
在历届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彭阳县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根据《彭阳县“十三五”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规划》,全县仍有2.93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需要转化,有近3.53万hm2荒山荒沟需要治理,有2.67万hm2退耕地需要提升,有4.6万hm2移民迁出区需要修复。近年来,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拓展了空间,但随之管护任务及其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退耕还林区、移民迁出区、经济林建设区的管护任务难落实。而在现实社会中,如果大量的前期投入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态建设的宣传效果,甚至与目前实施的“生态立区”战略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相悖,客观上需要政府加强工作创新,及时破解区域生态建设的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种、养、护、管有机结合的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
2.3 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突出影响了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彭阳县组织实施了百里绿色长廊工程、生态绿化提升工程、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7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1.6%提高到2015年底的26.7%。但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保工程属社会公益性事业,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无工程管护经费,给后期维修和运行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影响了流域效益发挥[5];另一方面,是由于彭阳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态建设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再加上该地区的道路交通不便,致使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突出,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强。
3 对策建议
面对新机遇,彭阳县的生态建设应在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担当作为中继续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创新思路先行先试,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厚植县域生态发展基础,不断提升生态建设质量,打造新时代践行“两山论”示范县。
3.1 高起点谋划县域生态建设蓝图,不断厚植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并出台了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推进自治区空间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推进宁夏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彭阳县作为宁南山区县域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应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不断巩固提升30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果。在谋划县域生态建设蓝图时,要结合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河谷残塬区和西南部土石质山区的地形特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三条控制线,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将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统筹考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多功能林业建设,将政府主导与多元资本参与相结合,招商引资与企业培育发展相结合,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不断提升规划能力,厚植发展优势。
3.2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理念背后折射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绿水青山”是老百姓对美好生存环境的现实需求,“金山银山”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质量的现实追求。因此,人民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立区”和城乡振兴战略,严守生态林业红线,着力发展多功能林业、碳汇林业、民生林业,尤其是特色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花卉苗木产业和退耕还林工程五大富民产业,借助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和森林资源旅游工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粉红花海、魅力彭阳”建设水平。
3.3 坚持“条块式”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无论是长城塬生态建设、南山流域生态经济治理,还是周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彭阳县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条块式”小流域综合治理。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态建设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学习借鉴重点流域的治理经验和管理模式,按照“一个流域,一名责任领导,一名实施人员”的要求,以责任、任务、时限和标准为抓手,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抓典型的工作合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时期,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应按照“五个彭阳”(生态、宜居、富裕、诚信、和谐)建设目标,着力打造“生态型、经济型、景观型”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治理模式,将流域治理与城镇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促进,为改善城镇周边生态环境探索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