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方法的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2018-01-30
133000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
在老年人口加剧的背景下,据我国民政部发表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和《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1,2],2015年,我国>60周岁人口数量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4 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因此,我国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医疗和照顾的问题增多,绝大多数老年人一生饱受慢性病的折磨,需要长期专业的治疗和护理。因此中国的养老问题已不仅仅是“养”的问题,同时也对“医”与“护”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本文采用SWOT方法对医养结合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民的养老护理模式。
医养结合的概述
医养结合的背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加剧,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年产业,构建医养相结合养老体系。我国也推出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建设医疗与养老相结合体系,开展改革试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的利民举措。突出了国家对“医养结合”的重视,由此我国各界学者开始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对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医养结合概念:对于医养结合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综合我国众多学者的观念之后,本文将医养结合养老定义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实践“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理念,是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整合[3],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疗养”,改变传统的养老和医疗理念,在保障老年人基础护理照顾的同时,还能给予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解决我国老年人生活照顾及医疗需求的问题,实现医疗护理与养老相融合的一站式养老模式。
基于SWOT方法的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现状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4],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海因茨·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用来确定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克服或减少内部弱点,化解外部威胁,从而使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能够有机结合。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优势:①有效解决床位短缺问题:目前我国有390万张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5],当前我国的医院就诊状况表现为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和私立医院患者稀少[6],部分原因是有些老年慢性病患者、术后患者,将大医院当成了自己身体康复的场所,导致多数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的患者数量不足,收入减少。因此,结合医养模式,社区医院将充分利用养老机构闲置的床位和资源,使慢性病及术后康复的患者有长期疗养的去处,既给社区医院带来可观的收入和效益,同时又可以减少老年人支付费用。②专业医护人员提供诊疗、照护:首先[7],医养结合针对老年人疾病有较强针对性,专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了解老年病病情过程和卫生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有效地进行预防并诊治,同时还能传授相关疾病知识,让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有基本的认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其次[8],还可以为生活上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健康指导,提升健康水平。
劣势:①资金缺乏,基础医疗设施不足:在传统养老和医疗模式下,资金筹集和来源相对固定。医养结合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9],其一是老年人所缴纳的医疗费用,其二是政策的补贴支持,主要表现为政府补贴,但在现今社会,政府的少量补贴已经不足以支持现在的养老需求。而且较少的资金难以留住人才,很难提高医护工作者的积极性,医养结合的发展更加难以展开。②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薄弱:医疗工作者数量严重不足是医养结合进行中的一大难题。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我国需要长期护理人员121.5万人[10],2050年人员需求量增长到678.0万人,但是我国目前养老机构中长期护理人员仅有22万人。以郑州市为例,据调查,大多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学历低[11],中专学历65.1%,拥有初级职称的护士98.1%。所调查的护理人员中73.6%的护士接受的是机构内的短期培训,护士普遍缺乏护理专业知识,由此,护理专业程度偏低决定护理质量偏低。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度不够,社区宣传力度差: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建立一个切合我国情况的养老机制和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推行医养结合服务十分困难。而自身的不完善和受众不接受都是推行医养结合的障碍。根据南京市调查显示[12],南京市老年居民从未听说过“医养结合”的人数占被调查人群的90.5%,同时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通过社区宣传了解到“医养结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作为老年群体的生活场所,社区并未充分发挥其宣传和政策解读的作用。
机遇:①养老观念的转变为医养结合提供市场:传统的养老模式有3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当今,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上升,更多的老年人开始注重养老,同时养老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13]。一方面,老年人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传统养老模式,开始考虑接受养老机构服务,对机构养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14]。另一方面,一些机构提供的专业医疗服务,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质量。②中医体系将带动医养结合的发展:调查显示[15],>80%的老人对于引入中医药健康保健持有非常支持或者支持的态度,而老年人期望引入的中医服务项目主要是推拿、艾灸、穴位按摩、拔罐等。再结合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用我国特色中医体系把医养结合不断丰富,制定出一个符合中国现今状况的特色医养结合理论体系。
威胁:①医养结合的相关法律及监管系统不健全: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被提出,指出了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方向。尽管如此,医养结合开展至今,在医院能否设立养老床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也没有明确规定医院可以与小型养老机构签订合同[16]。并且在我国现在实行的《合同法》中也没有规定医疗养老服务合同。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医保报销、抵御风险、医养纠纷等方面,医养结合模式会受到严格限制。对于老年人的管理,我国属于多部门管理,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管理机制。政府的具体职能分配不明确,以及缺乏合理的监管能力,造成老年人养老管理混乱的局面。②老年人支付能力弱:对于老人来说,医养结合虽然提供了优质的诊疗服务,专业的医疗照护,但是随着养老质量的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养老费用的提高。机构养老老人最大的养老费用集中在床位费、正式护理费用两方面。研究显示[17],现在或未来发生的正式护理费用,仅有1/5的老人能够完全支付,4/5的老人很难支付或者勉强能够支付,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这将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建议及展望
完善医养结合的相关法律及管理监督体系:应有政策明确规定医院与养老机构的结合方式,并制定服务合同[18]。目前在国内外都有较多分别对医疗服务合同和养老服务合同的研究,但是将这两种服务合同结合在一起研究的较为罕见。同时要明确医养结合机构监管主体,各部门职责应明确管理范围。在欧美国家,大多数已经完成了合理的老年照护评估体系[19],通过合理的评估提升了养老机构整体质量。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20],让团队成员可以及时地收集老年人最新的个人健康信息以及护理计划的进展和变化。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实施医疗护理。建立一个合理的第三方监督系统[21],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反馈并快速解决。使得整个养老机制健全且流畅地运行。
改善资金缺乏情况,减轻老年人养老负担:政府作为医养结合的主导者,应该要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医养结合在政府的主导下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稳定发展[22]。2017年19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地方政府建立养老补贴长效机制[23],推进医养结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筹集资金,包括政府投入、地方财政扶持、社会保险费用等多种渠道,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生活需求。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24],并逐步将现收现付制的保险金筹资模式转变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
培养专业人才,缓解医护人员紧缺问题:当前,我国政府对于医养的政策和制度还没有一个良好政策和规划,难以吸引足够的医护人员投身到医养结合的工作中。所以,对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需要不断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建立更好的鼓励机制[25],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比如编制、职称方面给予相对的优待[26],同时还要加强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以增强养老行业所需要的能力,设立老年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以及职称评定体系[27];医学院校也可以开设老年临床、老年护理专业,还可以返聘退休后的老年医生[28]。积极调动人力资源,实行医师多点执业,促使人力资源流动到基层。
提高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的认知度:调查显示,老年居民了解“医养结合”的途径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为主[29],因此在保持传统媒体有效传播的同时,社区作为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应发挥优势,大力宣传,可以定期开展老年人养老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增加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