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职教要素的国际流动
2018-01-30
职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伴随全球生产国际分工和高素质劳动者全球流动的必然发展趋向。中国职教国际化的过程,就是推动中国职教要素国际流动的过程。
一要确立“服务区域经济与面向全球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化职教办学理念。与国际化相对应的是“区域化”。“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职教实践者的办学基本理念。职教实践经验也表明,根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职教服务能力的彰显。强调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不排斥“国际化”发展。教育包括职教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为只有加强国际交流,才能在相互学习借鉴中促进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下,人才虽有“国籍”,人才流动却可以是“国际”的。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职教“区域化”的削弱,而是在坚持“区域化”基础上的“国际化”。
二要建立“立足本土文化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的国际化职教办学制度。从中国现代职教的肇始福州船政学堂的建立来看,我国职教就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学习借鉴苏联技工教育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以技工教育为特色的职教体系。改革开放后,引入优质国际职教元素一直是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实现职教发展模式转变的推动力。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显然,我国职教的国际化还停留在“引进、吸收”水平,处于以西方发达职教为标杆的“追随、赶超”阶段,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还处在特色形成、模式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期,未真正形成引领世界职教发展的能力。
三要实施“坚持职教要素的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国际化职教办学行动。目前中国职教国际化还处在“引进”阶段。究其原因,一是现代职教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教有先发优势。二是我国职教多为政府举办,缺乏直接面向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三是中国教育尤其是职教对外开放时间较短且规模不大。当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职教必然会走由“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相互渗透”的发展之路。推动中国职教的国际化,有必要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尽快出台相关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形成可操作的行动计划或者方案,从而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结合国家与地方国际化发展战略,理清具体方略、发展路径和措施行动。
国际化是一个涉及环境、观念、制度与实践操作,融合人员、财物、信息和组织等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包括中国职教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是中国大国担当在职教领域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