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化缘”不能让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2018-01-30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校企合作之于职教发展的重要性,不仅是广大职教人的共识,更是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然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却一直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合作瓶颈始终难以突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多年来一直抱着“化缘”的心理开展校企合作,走不出“乞讨”的误区。不管是设奖学金,还是办冠名班,抑或共建实训室,许多职业院校都热衷于向企业“化缘”,想方设法让企业“掏腰包”,时间长了,自然没人愿意无偿埋单。对此,许多人会认为,企业应该有教育“情怀”,应该为职业教育多做贡献。然而,这些人却忽略了企业与生俱来的经营属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摒弃“化缘”思维,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积极开拓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
其一,互惠共赢,让企业在合作中有利可图。评判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其重要的考核标准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动,而能否做到互惠双赢,则是校企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指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企业总数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与众多非公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很多职业院校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只想着单向地向企业索取。长此以往,企业不仅会丧失合作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主动疏远职业院校。因此,积极有效的校企合作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互惠双赢。
其二,锤炼自身,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职业院校要想与行业、企业“称兄道弟”,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诸如过硬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研发力量、众多的创新项目、优质的毕业生等。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以互帮互助达成互惠双赢,最终实现深度融合。
其三,从长计议,让企业在承诺中抱有希望。毋庸讳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比较担心合作的持久性、有效性问题。因为有了这一顾虑,在用工自由、招工方便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便不太热心与学校进行风险较大的“订单”合作。因此,职业院校应当换位思考,从长计议,对校企合作进行战略规划,邀请企业参与编写“企本教材”,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冠名班学生的选录招收、专业培养、思想教育和规范管理,减少订单学生的“爽约”行为,切实维护企业的合作权益。
对于校企合作,底气来自实力,身价来自内涵,持久来自平等,融合来自双赢。过度依赖“化缘”,一厢情愿地向企业索取合作,只会把企业吓退吓跑,而很难结交到情同手足的兄弟,更难以达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