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物”视角下苗族村寨交换活动研究
——以黎平县水口镇平善村为例

2018-01-30金丹吴艳

生态经济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礼金村寨苗族

金丹 吴艳

内容提要:在苗族村寨平善,礼物的交换行为主要发生在人生礼仪、节日和劳动力交换等情况中,每种场合有相应的礼物模式与之配套,人们送礼的多少以及礼物的贵重程度都随着送礼者和赠礼者之间关系的远近而各殊各异。随着市场的整合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赠礼习俗也逐渐在礼物的内容、数量质量及其流动方式上有所改变。然而,在种种礼物交换现象之下还有面子与人情、族群关系、互帮互助等原因在驱使着人们进行赠礼行为,这些行为又对整个苗族村寨带来了情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 引 言

“礼物”作为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社会现象,它给人们带来了喜乐和悲欢;“喜”在于收礼时所获得的那份尊重和关注;“悲”在于受礼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偿还这一份喜悦。通过礼物在人际交往中的流动,人们扩展、维系并强化了社会关系网络,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社区中的礼物交换能够为理解该民族社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独特视角,这对人类学者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在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平善村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自己的所学和所思,以期理解苗族村寨中的交换行为。此次的调查点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平善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水口镇的西南部,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菩萨山半山腰上,全村平均海拔达到700余米。平善村距离水口镇驻地9千米,距黎平县县城85千米。全村有居民近90户,400多人,全为陆姓,系苗族的一支——草苗。村民一般不与外族人通婚,也不在本民族的同姓人中嫁娶。此外,该村还加入了肇兴景区 “八寨一山”的旅游规划格局,为 “旅游兴村”创造良好条件。特色节日有本村独有的农历八月二十八中秋节。

二 苗族村寨礼物馈赠的模式

礼物的流动务必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建立起礼物循环往复的关系链,而这个载体往往可以归纳为血缘和地缘两种关系。血缘关系是最为直接也最为亲密的一种将作为个体的人与他人联系起来并形成社会结构的基础关系。而地缘关系虽然相对血缘关系来说没有那么亲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 “远亲不如近邻”,所以以地域为基础而整合起来的一群人之间会有一种等同于甚至超越血缘关系的一种微妙联系。众所周知,少数民族群体多以血缘关系来建立地缘关系,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几乎是全村同一个姓氏,也有的村寨有好几个大姓,而这几个姓氏往往是由同一个宗族或房族 “破姓开亲”分流开来的。所以,在平善这样一个地缘和血缘叠加的苗族村寨,日常的人情来往对巩固亲情关系和建立良性社区基层组织来说尤为重要。村民之间的礼物交换馈赠往往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场合,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场合里这些礼物承载着沉甸甸的祝福和人情从赠礼者之手流向受赠者处。礼物交换主要发生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人生礼仪中,此外,逢年过节时走亲访友的礼物来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场合外,寻常生活中因为劳动力的相互交换而体现出来的人情流动也应当予以关注。

(一)人生礼仪的祝祷

“仪式是礼物馈赠最常发生的场合,是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①[英]维克多·特纳: 《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页。苗族的传统人生礼仪主要是诞生礼、婚嫁礼和丧葬礼,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人们所发生的礼物交换活动也各不相同。

1.诞生仪式

当新生命降生到这个世界,人们将会以特别的方式来为他庆祝,在平善,人们庆祝新生儿的仪式有三朝酒和满月酒。三朝酒是在婴儿诞生的第三日举行,主要是宴请自家的房族和村里的亲朋来吃酒,来参与三朝酒的人们并不送礼,筵席也只会办一餐饭。等到孩子出生第二十九天,新生儿父母就要带一两只鸡鸭和几斤肉、糯米前去娘家办满月酒。将新生儿带到娘家除了办酒还要让女方的舅舅给新生儿取名字,这是孩子出生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庆祝仪式,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来参加,也会送上礼金,送礼的人同样也是根据关系的亲疏来衡量礼金的多少,自家兄弟姐妹是送礼最重的人,娘家的姐妹还会送来亲手绣的婴儿背带和一些布块或苗锦等,而娘家人会提前准备好红鸡蛋送给来参加满月酒的客人。

2.婚嫁仪式

婚嫁仪式的礼物交换是从订婚时开始的,旧时在平善婚姻由父母指定,等男女双方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便由媒人或男方家人亲自上门提亲,提亲时所带的礼物主要是鸡、鸭、肉、酒、糖等实物。等到亲事敲定,择好良辰吉日 (在平善婚期往往都定在腊月二十到腊月二十五之间),男方家中即派人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随之而去的还有男方家的彩礼,女方家收受礼金也有一定规矩——男方家根据自家经济实力将现金摆放在喜桌上,必须由新娘的舅舅在其父母授意之下在喜桌上拿走一定数量的钱,然而他并不会将钱全部拿走,剩下的钱就退回给男方家,新娘舅舅拿到钱也会悉数交给新娘的父母。将新娘子接到男方家之后当日就会在男方家的村寨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乡邻们前来贺喜,来吃喜酒的人也会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送礼。若是同胞兄弟,除了送礼金外,还要加送一些棉被或毛毯,谓之 “喜被”。到了正月初四,按照传统新娘子就要回娘家,这时新郎也会同去,因为要在新娘家的寨子里再办一次酒席,若是新娘家乡的寨子那一天还有别的新人办酒,就会推迟到下一个双数日。男方家会挑去一定数量的猪肉、牛肉、酒、糯米和糯米粑粑等,往往根据女方家所在村寨的大小和人口多少来定,因为这些食物都是新婚喜宴的原材料。而女方父母给新婚家庭的嫁妆是在生第一个小孩回娘家办满月酒后才送上,嫁妆的礼往往很重,因为包含对新婚夫妇和新生儿的双重祝福。然而只是生第一个孩子才会收到娘家的重礼,之后娘家都只送一些礼金作为对新生命的祝福,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地位的差别。

3.丧葬仪式

家中老人去世便要举行丧葬仪式,然而负责祭供礼品的往往不是老人的儿女而是其女婿,祭品包括孝幛、上百斤糯米和熟米饭、几十斤腌鱼,此外数额不等的现金,甚至有的女婿还会抬来整只猪或羊。至于娘舅这一方则不用承担如此重礼,往往只是孝幛、禾把、几十斤大米和几百元现金即可。吊丧仪式上还需要请来吹鼓手吹奏哀乐来为过世的人送行,这项事务也必由女婿来承担,在每一桩丧礼上,鼓手要请多至七八班以保证鼓乐不停,所以花费往往是很大的,有的娘舅也会请来鼓手,不过在平善这样的情况很少。在办丧期间,丧葬仪式的主家会给自己及血缘较近的亲人都披麻戴孝,门上也会张贴白纸为底的挽联以示哀悼之情。另外,主家还会每日办酒席两餐来招待前来参加仪式的亲友,晚上守灵还要准备消夜,酒席的菜色在从前还有些忌讳,如今早已移风易俗,开腌鱼、杀猪、宰牛等均可。而来参加丧葬典礼的生前好友和晚辈门生则只送孝幛和现金。待到仪式结束,亲友离去的时候,主家根据亲友所送祭礼的轻重,分别以一斤至五斤的生肉送作答礼。

(二)日常生活的交换

在人生礼仪中礼物的交换往往体现的是 “患难见真情”,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换则描绘了 “点滴见真情”的图景。在人生礼仪的交换中,受到邀请的宾客必定要出席仪式,若实在没办法亲自参与也要托人将礼物带到,如果连礼物礼金也没有,那么主客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就此终止;然而日常生活的交换则不需要如此慎重对待,因此也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自主性。

1.年节中的慰问

平善苗寨的人们与周边的侗族人民一样都过春节、端午节、播种节、开秧门、六月六等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要带着礼物去走亲访友,礼物多为实物而不是现金,也绝少会出现现金,拜访时会带几斤水果或鲜肉,随着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在生活上逐渐宽裕,春节时的拜访人们则更倾向于送较为体面的礼盒装的物品。寨子里如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节日送礼的规矩,正如 《黎平县志》中记载的:“给新媳妇家送两三挑礼物、也是乌米饭和鸭鹅等食品” “给新娶媳妇送插秧礼,送的是擂米饭、盐蛋、猪肉等,四、五、六挑不等”,这两种送礼传统分别属于播种节和开秧门。在平善还有一个特有的节日,那就是农历八月二十八中秋节,届时村民会邀请自家亲友前来聚会,受邀前来的宾客不需带礼,在主人家中吃一顿茶饭便走,但主家还会给来访的客人两三斤糯米和一两斤肉让他们带回家中。平善周边村寨也过中秋节,但时间彼此交错,相互宴请,风俗大同小异。

2.劳动力的交换

在村中,最频繁的人情来往莫过于劳动力的交换,笔者调查的时间仅短短十余天就参与了村子里因建房和纺布相互帮忙而请的小宴各两次。建房时往往需要大量人手,平善村依山而建且建筑密集,在村中没有马路可供车辆通行,货车只能将建房所需材料运至村口,余下的搬运工作就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进行,从外面雇请工人花费太大,所以请本村人帮忙是最佳选择,然而村民之间的这种互助往往是义务的。主家会备好酒菜请帮忙的人吃午、晚两餐,菜色颇丰,包含牛瘪、血红、烤鸭等佳肴,连饮料都会配齐啤酒、雪碧或可乐供帮工们选择,劳动力的付出以美味佳肴作为收获。此外还有纺布活动,平善村中许多妇女仍保留织布传统,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然而织布机的线长而烦琐,一两个人忙不过来,所以妇女们会请一些织布能手来家里帮忙,时间一般是午饭后,这往往是妇女们的聚会,成年的男性不会参与进来,中老年妇女们帮完忙围坐在一起聊天谈笑,这时主人家就会备好油茶,油茶由糯米炸成,再泡上当地茶叶煮的茶水,配以腌肉、腌鱼和炸猪内脏等小菜,吃完油茶妇女们便会各自散去,主人也会分发糯米团给各位宾客作为谢礼。

3.其他的交换情况

在秋收季节,各个村民家中也会互相邀请帮忙收获作物,以稻谷居多,同建房相似,打谷的主家会准备荤菜来招待前来帮忙的村民,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整个秋收季节,还有一种情况是日常发生的——平善人重视粮多过菜,菜地往往很小且位于陡坡上,种的量仅是拿来自家吃不会出去卖,日常生活中村民们家里偶尔会出现菜不够吃或想吃的菜目前菜园里还没有长出来的情况,这时就会跟乡邻们借些蔬菜,大家有多的就会给一些,这样的人情来往则不需要日后真的数具体几颗蔬菜去归还,借者也不需要给钱。此外,亲友遇到天灾人祸或身体抱恙时旁人得知也会自行前往慰问,传统的 “慰问礼”多以实物为主,如水果和糯米、药酒等,如今现金也加入了 “慰问礼”的行列。

三 苗族村寨礼物流动的嬗变

法国人类学家莫斯在其著作 《礼物》中探讨了 “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接受了礼物后一定要回礼”这一问题,所得结论是礼物中天然带着一种叫作豪 (hau)的神秘力量,豪总是希望能够返回它的源地,唯一的方式就是受礼者回赠礼物,礼物的神秘力量迫使人们去构建 “赠礼→受礼→回礼”为基础的礼物流动链,所以莫斯断言,正是礼物之灵促成的礼物的送还往返把人们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①[法]马歇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3页。正因礼物的赠送对于维护人情和交际圈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平善每户人家每年的送礼支出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我们从表1也可以看到这个比重甚至高达38%。不管是打工、务农还是在村中有一官半职的人家,送礼的数额都占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在收入普遍不高的苗族村寨中实在令人惊奇。

不论如何,礼物的流动促使社会形成,礼物链嵌入社会中与社会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袭来,原本封闭的苗族村寨也逐步走向市场,苗族村民维持生计的方式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于是在苗寨里逐渐呈现出整体社会形态的新面貌,赠礼习俗也悄然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礼物内容的变化。在近五六十年中,全球文化日益呈现统一化的趋势,苗寨虽在深山中,但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市场的整合,其固有的传统也开始受到冲击。改革开放后,灵活的市场取代了统一的规划,商品流通也以猛烈的态势发展起来。不仅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在物质方面也从温饱或匮乏逐渐走上小康道路,从而赠礼也有所改变,以前的赠礼都以实物为主,人们都送米、鸡、鸭、鱼或者猪肉,送钱的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送钱的越来越多,现今人们在 “大事”和 “小情”中都开始以礼金代替实物。

个案1:以前的赠礼和现在的赠礼

(陆MT)以前都送鸡、送米,没送钱,现在经济发展好了,现在就送钱啦,现在鸡也没送了,米也没送啦。以前他的母亲就是送鸡。结婚就是送猪肉。我们生小孩娘家就送鸡。以前那个年代没有钱嘛,哪有钱给你送噢,经济不好就没有钱可以送,现在经济好啦,家家都是送钱了。以前来吃酒也有个把个是送钱的,也有送米的,但是就是分分钱、角角钱,那个时候钱都少得很,大部分就是送糯米。

第二,礼物的量的变化。送礼的传统中多以实物为主,少有现金,现金数量或实物质量的多少与当地村民的收入和当地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送的礼物在量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

个案2:以前的赠礼数量和现在的赠礼数量

(陆QM)以前那个年代最开始是没有送钱的,后面慢慢就开始送点点,送得比较少一点,几块钱,然后到几十块,四五十块。不过那个年代的四五十块也就当是现在的几百块了,现在吃酒都要送几百块,现在他们都送几千了,讨个媳妇都要几万块咯。

以前人们送米是糯米,而肉则几乎都是猪肉,如今送肉几乎都会首选牛肉,因为猪肉价格低于牛肉且肉质没有牛肉好,所以送礼的人为了面子就会买比猪肉价格贵三四倍的牛肉,并且这也渐渐成为一种风气,以至于办酒席的主家也都主要以荤菜来招待客人,并且很少出现以蔬菜为主的菜色了。

个案3:以前的赠礼质量和现在的赠礼质量

(陆QZ妻子)现在吃酒都是吃肉了,不吃菜那些的。很浪费的那些,剩得太多了,吃都吃不完,那天气又热,肯定要拿去倒了。那些好多牛肉啊,牛肉一斤都要几十块钱,牛肉最贵了,那你不做人家又有,做了又是浪费的。(那为什么不做点菜做点肉呢?)都是肉来的,家家都是了。来送礼的人也都是送好的了,我们也不好意思给人家吃不好的。现在结婚都有五六种饮料了,很多的。

第三,礼物流动方式的变化。如今各个少数民族受到汉文化影响很深,礼物流动方式的变迁可以归结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变迁,从前烦琐而严格的规矩如今逐渐被人们所更改和淡忘。随着年轻一代,也就是开放的一代的成长和年长的一代的缺失,村寨中社会角色的更替也使这些年轻人开始掌控全局,然而更加关注自身便利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选择性忽视 “陈规旧矩”,所以导致传统也在由繁至简的方向变化着,因为固守这些传统本身不会给人们带来利益。苗族向来有 “不落夫家”的传统,是指新婚夫妇成婚后,新娘回门便不再回夫家,直到怀孕才会正式在男方家长住下来,等到第一胎小孩出生娘家父母才会送来嫁妆,而如今移风易俗,“有的也在男方送去婚礼时,就将嫁妆给予。”①贵州省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黎平县志》,四川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28页。

个案4:“不落夫家”习俗的改变

(陆BZ妻子)我们苗族人都是这样的,结婚回娘家了就不回来了,要等到有小孩才回来。一般是一年嘛,也有两三年的、五年的都有。要是没有小孩,就一直不回来。但是现在都不讲那个了,有些一结婚,在那边办完酒就马上回来了。以前都要等的,三五年都等,现在就是乱来了,不讲这个了。

个案5:订婚时赠礼的改变

(陆QN)订婚以前有,现在都很少了。以前订婚的时候就是办一点点酒,每年到年终过年的时候送两三斤肉到婆家那里去,现在都没有了。以前订婚的时候是要送点肉,现在开放了,自由恋爱了,以前那个是老传统了。

四 苗族村寨交换活动的成因和意义

(一)苗族村寨礼物交换习俗的原因

1.面子与人情

一位苗族研究学者曾告诉笔者苗族人喜爱佩戴银饰,实际上就是一种“攀比”,追根究底就是为了 “面子”。苗族人特别好面子,这种心理也就导致了礼物交换中礼物价值不断增大,礼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情送礼大多是用现金作为中介,而这种礼金的交换并不总是对等的,人们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和不要让这种回礼看起来像是在还债,人们送出去的礼金往往会比之前对方送给自己的礼金多一点。因为这样要面子的你来我往,本来是自己欠了别人的人情,但由于自己在原有礼金的基础上加了一点,反过来又变成了别人欠自己的人情,就是在这种面子的人情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维持。“礼物并不包含超自然的性质,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情,是人之间的关系将礼物的馈赠双方联系在一起……”①高锦花、王果嫣:《关中地区礼物馈赠习俗探析》,《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人情是人们之间相互往来、馈赠礼物的根本原因,礼物馈赠的实质是人情的交换。面子和人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总是想要两者皆得。因而在平善逐渐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苗族村民为了体现自己的 “大方”,主家摆酒席一定全是肉菜,有蔬菜作为主菜则被看作穷酸的象征,这样的风气也就愈演愈烈。

2.族群关系

“在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时代的数千年中,当人的历史实存从血缘共同体扩展到地缘共同体,即人对自己类本质的认识超越了直接的血缘认同,而代之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对间接关系的认同时,展示了人从 ‘自然共同体’到 ‘社会共同体’的发展。”②陈庆德:《经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苗族人的族群认同感比较强,其村寨的建构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平善村的苗族人全为陆姓,系同一宗族繁衍而来。苗族也素来有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村中往往有自己的寨老和鼓藏头来管理事务,在平善虽没有这样的管理者,但却有村民民主选举的村支书来对其进行治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村子的社会组织相对稳定,“血缘聚落”也使得村中日常的交换和交往更为频繁,尤其是血缘关系较近且经济来源相似的亲友、邻里之间来往尤为密切。礼物馈赠因情而生,因情而长,其本身也增进了村民间情感的交往。

3.互帮互助

人们进行礼物交换可以说既是一种互助行为的表现,也是人们对他人在经济上的一种援助。例如在平善村支书的女儿考上大学所举办的学宴中所收的礼金帮助支书家解了燃眉之急;再如陆QZ在其婚礼中所收的礼金也对于缓解这个新婚家庭的资金紧张问题有很大帮助。当然,这些礼金的往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礼尚往来强调的正是有来有往,人们在自己的人际圈当中根据关系来衡量自己的礼物交换。这种礼物交换,对于收礼者来说往往是短时间内聚集钱财以解决资金短缺的方式,而对于送礼者来说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长期的资金 “储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 “储蓄”,在自己遇到同样需要钱财的时候,这种 “储蓄”便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尽管这种 “储蓄”并不能确保像银行储蓄一样有利息可拿,但这种“储蓄”中却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充满了人情味儿。所以说礼物交换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助行为。

(二)苗族村寨礼物交换活动的意义

1.情感意义

“实物流动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可以界定物品的既定运动,但某一特定的交易也同样能促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如果说朋友创造出礼物,那么礼物也创造了朋友。”①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在平善,苗族人在婚嫁过程中,女方家并不会送出嫁妆,男方家除了付出钱财之外还要包办酒宴的所有花费,这样的传统可以看出女方借此提高自身地位并以此来表现这段婚姻对于男方的来之不易,如此一来,礼物关系链中的不平衡体现了礼物赠与者的真心和礼物收受者的重要性。此外,礼物的交换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表达,是人与人情感的外在体现,情感的轻与重通过礼物的馈赠来展现,同时礼物交换的网络也成为人们增强沟通和拉近关系的重要载体。

2.经济意义

礼物的交换不仅仅是物的流动那么简单,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意义。从个体来看,在隆重的年节或重大人生礼仪祝祷等活动中,礼物的流动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不管是作为主人还是客人的苗族人民,都需要准备丰盛的礼物。在这些场合,由于礼物的需求量较大,大部分人是无法自给自足的,加之如今礼物种类要求更为丰富,使得苗族村民不得不到市场上进行购买,连片的苗族村寨共同组成礼物市场,年节等大规模的采购也极大促进了礼物市场的流通并刺激了礼物市场的繁荣。需求促进了生产,生产又促进了消费,最终引起苗族村寨内部经济结构的改变。除此之外,礼物交换——尤其是礼金的馈赠还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再分配方式,在各种人生礼仪的酒宴上主人收的礼金,可能对主人来说是资金紧张问题的极大纾解,而对客人们来说这份礼金在将来主客身份对调时迟早能够收得回来,类似有息存款的性质。正如学者杨美惠指出的:“中国的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构成了一种和国家权力相对抗的非正式权力,在礼物交换过程中,礼物经济再分配了国家经济已经分配过的东西。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物互换其实就是一种再分配。”①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赵旭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3.社会意义

礼物交换活动还具有超越纯粹经济利益的深层意义。单纯的商品交换往往称为买卖,买卖不涉及人情并且同需求密切相关,而礼物交换是基于情感的基础并且与个人的物质需求并不太相关,是社会文化造就了礼物交换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礼物交换加强了同一地区或同一血脉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地缘和血缘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同时礼物在人与人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有助于人与人或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交往,苗族社区内每个人都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中产生自身的关系涟漪,这些涟漪逐渐碰撞、交织,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区域内部整合关系网。例如在平善村一户村民家中发生了火灾,接下来陆陆续续有村民赶到表示慰问,并且赠给主人一些现金、日用品或食品,主人也会记得对他表示过关切的人,这些人如果将来遭遇天灾人祸,他同样也会送上礼物的慰问。这种行为不仅为人们积累社会资本——人脉,同时这种互相扶持和帮助也让苗族社区的成员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维持。

五 结 论

古德利尔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面对着众多政府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时,礼物赠与从私人生活和个人关系的领域又走进了台前,似乎又成为了维持社会的一种客观条件。①[英]莫里斯·古德利尔:《礼物之谜》,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诚然,礼物的交换是整合社区组织的一只“无形之手”,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它一直在维护传统民俗和彰显民族文化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在苗族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的今天,这只 “手”还能对保护传统的风俗和礼仪起重要作用吗?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是否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更多着眼于利用民间固有的调节工具,它们也许能够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更多的功效。

猜你喜欢

礼金村寨苗族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村寨——海坪彝寨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拉黑
漫画 四川专项整治干部收受红包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