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精神与藏族民营企业的宗教认同意识研究*
2018-01-30杨公卫
杨公卫 刘 源
内容提要: 在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拉萨民族企业积极通过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民族特色产品,同时在企业经营中不断塑造其佛教伦理文化的经营理念。佛教伦理文化指导这些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企业文化、发挥社会公益方面作用日益明显。但是,这些企业同样面对资本化扩大经营的雇佣劳动与企业的手工作坊生产,利润目标追求与慈悲平等公益观念间的矛盾冲突。因此,西藏拉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精神与宗教认同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西藏城镇化发展方向及其特色发展道路。
一 引 言
西藏历史上就与区内外各地间存在广泛贸易交往,如茶马交易与盐粮交易。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本地区主要经济产业为手工制造业和商贸业。经销产品为特色产品,如羊毛、药材、皮货、麝香等。一些家族式企业通过特许经营权在内地与南亚间进行跨区商贸,如著名的邦达仓与擦绒家族等。他们的贸易经营资金部分直接来源于寺院放贷,同时帮助寺院购买或转销部分商品。经营收益中部分收入也将直接作为供施返还给寺院,作为法会、布施、祈福禳灾等支出。①《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十一)》,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 页。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大寺院本身设有专职僧侣(bun rtsis)从事放贷经营行为,或以入股形式进行商贸经营。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西藏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建设,本地区现代化工商业迅速发展。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民族企业在深化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逐步树立了一批民族特色品牌。②这些民族特色品牌包括:堆龙古荣糌粑、5100 矿泉水、奇正藏药、玛吉阿米藏餐、优敏芭藏香、德吉秀帮典、泽当泽贴、尼木藏香等。这些民族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旅游、手工业等领域。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以佛教伦理道德指导企业经营行为,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这主要表现在:具有慈善性质的社会公益性企业的大量出现;③其他较有影响力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企事业还包括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雪域幸福茶馆(德吉孤儿院)等。一些企业与经营者对于寺院与宗教活动的捐助; 企业文化中对于佛教伦理精神的提倡,以及将宗教文化符号运用于企业产品与营销活动等。西藏民族企业对于“宗教伦理精神”的重视与回归,反映了资本全球化对于地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地方文化在经济领域内的重组与应对。与所谓的“新教伦理”(天命观)与“儒家精神”(差序格局)不同,西藏佛教伦理强调“慈悲”“平等”“诚信”等基本观念及其对于企业经营行为的指导作用。这些企业努力寻求企业经营的市场“利益”与佛教伦理的社会“利益”间的平衡,通过对于宗教文化符号的选择性应用,较好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 西藏拉萨的城市精神:传统宗教圣地与现代多元文化中心
西藏古代都市城邦时期,“城邦/杰琛”的人口规模较少并且以军事堡垒与宫殿为主。现在藏文中通用的“城市”(grong khyer)一词也有较长的使用历史,通常以其抽象含义来源于梵文典籍的翻译。它本身具有类似“人口定居与集聚地”的宽泛含义,接近于梵文pura (人类聚落)的意义。作为人口集聚地,城市开始成为“古代认为要具备铁匠等十八种工艺作坊的地方”。①张怡荪:《汉藏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 页。1978年西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拉萨城不断得到保护开发与延伸扩张,并被赋予更多的城市功能。拉萨开始从早期的宗教圣地发展成为现代多元文化中心。在“东嘎大词典”对于西藏历史文化名词的解释中,“城市”(grong khyer)的多项词条都与西藏历史地理无关,更多指向印度佛教传播时期地名。“Grong khyer kho khom”指涉尼泊尔的三首都之一。“Grong khyer na la da”是佛祖弟子之一的诞生地。“Grong khyer pa ta na”指涉印度城市Patana 等。拉萨的词条解释更多强调其宗教地理神圣性,并没有指涉其人口集聚地性质与特点。
西藏古代历史发展从都市城邦进入古代帝国后,“城市”一词开始被更多赋予行政管理、经济赋税和军事防御意义,开始逐步出现“城市”与“乡村”的严格分野。“城市”的定义强调通过行政法律权力对于属地控制和属民管理。因此,藏族历史文化中“都市”与“乡村”定义中的字根词“grong”强调对于不同规模居民定居点及其人口的集中化管理,而不是城市/乡村、城市/城郊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萨迦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Rgyal rabs gsal ba'i me long)中,藏人祖先菩提猿猴向观世音请求:“da lta yi dags grong khyer lta bur'dug”,意为“现在[雪域]如同饿鬼居住的城镇”。这里城镇(grong khyer)并没有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广泛指称为地理空间区域。一般意义来说,“grong”字根的构词意义更多表明定居点规模和人口集聚的概念,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差异。
公元13 世纪,西藏萨迦派八思巴成为元朝帝师,同时统领西藏政权,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开始形成。“城市”(grong khyer)开始更多具有政教(城市/寺院)合一与集市经济的特点。西藏历史文献中的“城市”开始指涉寺院建筑群落,如同拉萨、萨迦、昌都等城市发展史。西方文明中“城市”生活具有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知识传承等功能作用,在西藏历史社会中基本由寺院组织进行承担。因此,城市/乡村在社会生活中的区分表现为寺院神圣/民间世俗间的社会差异性。“乡村”(Grong′she)的定义则强调城市郊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庄园经济与农村聚落组织。
但是,西藏早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并不十分突出,城市内部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集市。城市内外分布着大量农田与草场。因此,文化词源学中西藏“城市”(grong khyer)一词是中性词汇,并不具有西方社会发展中城市本身具有的经济富裕、文化发达、生活舒适度等文化象征意义。按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与社会文化生活来看,西藏早期“城市”发展并不符合典型意义的西方城市类型。同样,我国中央王朝的“城市”具有的防御(城)及贸易(市)的特点,以及城市文明与传统乡村的区分也与西藏早期“城市聚落”与“城乡连续体”的文化地理概念有所区别。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交通设施的大力改善,西藏城市数量与规模都有显著提高,拉萨城成为现代文化中心,区域内部形成多种功能的新型城镇,如“交通型”城镇、“贸易型”城镇、“移民型”城镇、“旅游型”城镇等。20 世纪80年代,随着中央及其他省市援藏政策的大力开展,西藏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00年以来,旅游业、交通业、服务业、矿业等的产业发展,使西藏城市化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城市网络格局逐步完善,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新兴城镇的发展格局。
三 西藏拉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藏族民营企业的宗教认同意识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的大力投入及兄弟省市的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强,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快速发展时期。西藏自治区开始形成四大基本城镇经济带,中部“一江两河”城镇经济带,北部三江源地区城镇经济带,边境地区城镇经济带,青藏铁路沿线城镇经济带。2010年以来,随着青藏铁路建设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本地区的民族企业发展迅速。围绕城镇中心及市场集镇,一些民族企业通过自然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迅速发展壮大。一些民族企业在特色农牧业、旅游业、建筑业、矿业开发、手工业等领域,开始摆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同时,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产品开始获得市场影响力,并进入海内外市场。2011年,拉萨市拥有工业企业185 家,其中实缴税金过5000 万元的企业有2 家,分别是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实缴税金过1000 万元的企业有8 家。民族手工业总产值2.3 亿元。拉萨市政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保护整理民族手工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与生命力。
2012年,拉萨市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包括藏医学院、西藏大学、堆龙德庆县觉木隆藏戏队等30 个单位,涉及天文历算、藏医药、唐卡、藏戏、藏纸、服饰、音乐等30 种项目。2013年,西藏自治区“两会”表决通过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2017年西藏城镇化率要达到35%以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已成为西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个关键词。截至2016年,拉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加强市场营销与技艺传承,同时将宗教伦理精神注入进企业经营行为,使企业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较好地将民族手工艺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如卓番林手工艺中心、优敏芭藏香和西藏画院等。
卓番林手工艺中心(Dropenling)隶属于西藏扶贫基金会,卓番林手工艺中心与卓番林协作共同扶持开发西藏工艺人开发项目,简称TAI(TIBET ARTISAN INITIATIVE),两个机构一起构成西藏扶贫基金会民族企业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卓番林的藏语含义是:“有益于人类回归。”运营卓番林品牌的公司名称叫作“佳诚”,藏语意为“一百个乡村”,即以卓番林为核心,联系起广大的西藏乡村手工艺人,为他们提供技术、设计、市场及贷款,帮助他们获得可观经济收入。而TAI 则负责选择手工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追加技术支援。
西藏扶贫基金会致力要把扶贫业务的实施引入和推向社会各阶层。卓番林目前有两个直营店,一个在云南香格里拉,一个位于拉萨老城区八廊街恰彩岗古建大院。现在生产的手工业品包括唐卡绘画、纺织品、服饰、皮制品、木器、石器和金属制品等。卓番林已经将分散在各地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一个个成熟的供货方,其工艺、质量和工期都能得到保证。此外,卓番林自主研发的一些产品还获得了相关权威机构的肯定。如阿玛啦藏服玩偶和喜马拉雅放生羊,获得了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现在,卓番林的手工艺术品已远销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扩大了西藏手工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卓番林手工艺术中心的基本特点是一家以保护西藏手工艺文化为任务的慈善组织。它强调佛教伦理道德的“利益众生”精神,即通过国外资本运作以手工业者为扶持对象的商业运作慈善实体。卓番林手工艺术中心的全部利润将通过手工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以及语言培训等返还投入到西藏民间手工艺人发展项目。“Dropen”(利益众生)强调的是佛法的本质,即利己利众的道德和智慧。佛教的功能就是帮助众生获得善德、智慧两样东西,就是使一切众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正如多识仁布切开示的:“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简言之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指的是我们在利益众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难处境。这种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锐性,表现在对生命所遭受的苦难的种类、性质、产生原因的深刻的认识以及如何消除苦难以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对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这种智慧可以叫作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与人类社会以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无关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产物就是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论。”
1678年,西藏山南洛扎地区遭受疾疫之灾,格巴大掘藏师与阿坝州优格仓家族先祖结成法缘,首创优敏芭藏香。在优格仓第七代传承人优格仓洛尔甲的发展下,优敏芭藏香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香品种类和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随后的百年间,优格仓家族努力精进,建立生产体系,发明特殊工具与制作方法,并完善了古代工艺。从此,优敏芭藏香开始从洛扎地区向蒙藏地区流布,而且影响延及僧俗两界,成为雪域百姓日常朝佛及保健防疫与养生用香。21 世纪初,第九代传人优格仓龙日江措着手复兴其家族传承已久的造香技能。其藏香工艺独特,主要是原料配制与独特藏香秘方。其生产藏香及附属产品具有清洁空气,驱散蚊虫,预防感冒和安神静息的功效。公司从最初仅有3 人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占地60 多亩,并拥有90 多名员工的“优敏芭香业基地”。
2004年,优敏芭藏香公司成立,在西藏拉萨建有5000 多平米的生产基地,在达孜县建有4 万多平米的工业园区。系列产品包括藏香、香水、工艺品等八大产品,每个系列产品有十多个品牌。其中子品牌就包括优格色古藏香、美智敏芭古藏香、噶丹宝香等。公司现有生产、设计、销售部队及其他服务部门。产品销售国内外,国内销售市场为北京、上海、云南、江苏、四川及中国台湾等地。公司现有四家直营店,分布在拉萨藏医院路、德吉路、林廊北路、拉萨百货大楼。优敏芭公司藏香产品已荣获2010年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藏香特殊制作工艺,优敏芭公司强调产品制作严格工艺要求①按照古法记载,藏香的原料应该百分之百是天然动植物,且大多产于高海拔,稀有而名贵的物种:藏红花、小杜娟、紫檀、沉香木、甘松、乳香、冰片、豆蔻、麝香、穿山甲等及部分矿物颜料。与佛教伦理道德间的契合。根据佛经故事,莲花生大士前往西藏弘法,西藏鬼神厉魔处心积虑欲加害他。莲师以神通力制伏他们,又以烟供布施度化他们。莲花生大师开示说:“香味弥漫三千大千世界,药香合和的净水来沐浴; 如意积云于空降甘露,一切污垢秽物皆精华。”故后世成就者均仿莲师以烟供作布施。烟供之法在西藏各地流传普遍,各教派都有多种广略繁简相仿的仪轨。其中伏藏师南喀晋美的伏藏法本“山净供养”(Ri -w o-sang-que)成为宁玛、噶举派最常用仪轨。仪轨前言称:净器或炉中置放好燃木、香、药、三白、三甜诸烟供物研末,燃以吉祥火并洒净。并念皈依文……”②四世班禅大师(Panchen Lobsang Chokyi Gyaltsan)著“烧香供略轨”及伏藏师南卡晋美所著“山净烟供”等。仪轨集卷末谈论到烟供仪轨作用为:消冤孽,集资粮,除障气,得殊胜,广布施,利众生,求解脱,行悲悯等。藏传佛教不同宗教派别都强调“烟供”“香供”“火供”(Lha sang/Sur)对于佛教供奉、修行、朝圣等的象征意义与实际功效。“佛经以香喻五分法身,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由于藏香的宗教象征意义及实际功效,它被广泛应用于藏族地区日常供佛、朝圣、家中防毒驱障及宗教节庆活动。所以,藏香制作工艺本身就与藏传佛教宗教文化间存在密切联系。公司董事长优格仓龙日江措就认为“好的藏香,能使人心神安定,崇佛之心油然而生”“味道不对的香,佛会感知到的,佛要的是原汁原味的香”。正是按照佛教伦理来实现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西藏自治区质监局专门委托优敏芭公司来制定藏香生产行业标准。
唐卡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据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所著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度母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族的第一幅唐卡”①白日·洛桑扎西:《唐卡的供养与传播》,《中国西藏》 2006年第2 期。。唐卡距今已经有1300 多年的历史。唐卡在藏族社会的主要作用是礼佛、观修、宗教仪轨、祈福护身和教育传播等综合作用。西藏唐卡画派现有四大门类之称,即勉唐、门唐、钦孜、噶孜。门唐派15 世纪产生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分布于日喀则、昌都、拉萨等地。
17 世纪,画师曲英嘉措主持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壁画绘画。他逐步发展出“新门唐派”唐卡绘画风格。“新门唐派”第五代传人罗布斯达,是日喀则拉孜县人,12 岁学习唐卡技艺,学习时间长达30 多年。2001年,他参与创立了西藏画院。西藏画院是民营非营利企业,其中签约画师有一百多人。学院老师4 人,义务授课。学生主要是12—20 岁的具备藏文基础的农牧民贫困子弟,由所在村委会推荐介绍,学校不收取学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提供在药王山培训基础的住宿。学校采取传统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背诵度量经,并通过3年左右的学习掌握白描、上色和勾线。在过去12年间,西藏画院先后培养学生一百多人,他们继续从事画师、装饰和彩绘等工作,解决了自己的生活保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西藏画院唐卡画师罗布斯达强调“唐卡是信仰的艺术”,唐卡传统绘制内容多为佛教内容、藏医、人物故事、社会历史等,画师通过唐卡表达的是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生命故事和技艺传承。因此,罗布斯达强调唐卡绘画中信仰坚持,艺术理解,技法掌握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四 西藏拉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归属感与宗教认同意识
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②[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使我们认识到近代资本主义是一种理性的资本主义形式,新教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精神。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变化的互动关系。韦伯的研究启发我们重新去审视宗教、伦理等非经济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国内民族企业家的宗教文化精神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滞后。西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精神及城市归属感的培养,城市居民的宗教认同感的发展变化等。其中,城市化迅速发展将在本地区形成城市文化群体,他们的城市归属感与宗教认同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西藏新型城镇化的构建,其中包括如何协调城市经济的市场经营与宗教伦理道德中“出世”追求的矛盾冲突。
传统的手工业者许多本身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将其手工技艺作为践行宗教信仰的手段。然而,现在市场规模化经营,强调产品标准化与批量化,这些都将对宗教信仰的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西藏传统手工工艺的内容、材质、行业标准等都面临市场化的冲击。以卓番林手工作坊为例,其手工制品的品质目标与市场效率及成本追求间逐步呈现出一定矛盾; 以拉萨唐卡市场为例,大量彩印的所谓“现代唐卡”开始流通进入市场。一些以财神、新农村生活、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唐卡”开始出现。①这些新唐卡如西藏百幅唐卡工程中出现的“新农村:办年货”“快乐甜茶馆”“快乐校园”“藏医藏药大放异彩”“甲谐舞”“金色原野”“国旗老阿妈”“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洗衣歌”“雪顿节:酸奶飘香的季节”“大学生的幸福生活”等。民族手工工艺如何在保持精良技艺要求的同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是民族手工艺发展的重要挑战。西藏卓番林手工艺术中心市场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西藏手工艺品最大的障碍就是工业者本身的商业意识,他们缺乏商业竞争意识,就容易导致其手工生产的产品缺乏商业竞争优势,不提高品质或不改进生产模式,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会被挤压得无法生存。”“主要还是如何长期保证、培育和各地区的手工业者们的合作关系,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缺乏商业意识,你即便贷给他们,并提出相应的回收保障,他们仍然惧怕接受。他们害怕风险、害怕承担责任,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是现阶段比较难以突破的困境。”②尼玛扎西、卓番林负责人专访,藏区商务网(http:/ /www.tbgate.com/news/201005/23/125.html)。
因此,西藏拉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传统宗教认同意识与现代城市文化精神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西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格局与发展道路。(一)藏族民营企业对于宗教伦理道理的宣扬,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特色文化的塑造,这使得这些企业在商业经营中树立企业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社会大众。因此,这种企业宗教伦理道德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二)积极扶持民族手工业,发掘选择其中的优秀代表性产品,通过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帮助手工艺人将优秀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其中卓番林手工作坊有着其较为成熟的固定经营模式:“发现合适的手工艺人,和手工艺人探讨工艺问题,根据工艺研发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改良,通过新颖的设计,组织培训,产品制作后和样品对照,确认合格后,正式下放订单。这一整套流程需要花费6 个月的时间。”①王立:《卓番林—— 把“一百个乡村”的手艺人联系起来》,《西藏日报》 2013年10月17日第6 版。(三)对参与合作的手工业者进行组织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市场营销、产品经营、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争取市场的认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市场选择。(四)藏族民营企业帮助社会解决了大量农牧民就业,因此政府应在工商、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帮助它们更好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