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
2018-01-30晏涛
晏 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工匠不但要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更需要具备不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精神,并且把它当做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升华的手段。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兴起于手工业时代,工业革命以后以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逐渐取代手工业,机器换人便成为求量轻质的不良方式。我国作为后发外向型国家,开始发展时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依托资源的高消耗取得了制造业大国地位,当前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态势,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智造是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减少短视行为,更加重视品牌、质量和自主创新,增强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变。
1 中国制造强烈呼唤大国工匠精神
1)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并成功地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此时,中国传统产业逐渐衰落,而以互联网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分化凸显。因此,有必要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供给结构更加匹配需求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弘扬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一环。中国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呈现出数量增长而轻质量发展的现象,而发达国家制造业更为注重质量发展[1],其结果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尤其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新时期,面临的转型压力日益增大。
2) 中国当前的制造业与消费需求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低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中高端产能不足,供给端的发展滞后于消费端需求的升级[2]。当前,中国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消费者已经由基本需求型消费转变为舒适享受型消费,消费行为逐渐趋于理性,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供给侧却仍然重复提供低价低质产品,大量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也打击了国人对国货的信心。因此,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对冲经济增速放缓显得尤为重要。
3) 中国制造业的寿命周期相对较短,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寿命超过二百年的企业,全球最多,日本超过3 000家,德国800多家,荷兰200多家,法国将近200家,而中国却寥寥无几。德国制造向来以质著称,在人口只有8 000多万的德国却拥有2 300多个世界名牌,这背后是典型的德式工匠精神的体现。长命企业的背后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性格,日本人视质量为生命,质量不好是耻辱,而德国人以其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著称。中国古代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艺品生产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曾经是各国王宫贵族的宠儿。作为后发外向型的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赶超,但是忽视了工业化过程对质量的要求,仅仅是催生了依靠数量扩张壮大的企业。要想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中国必须弘扬优良的工匠精神。
4)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制造被认为是低端制造的代表,产业工人组成结构不合理,高端产业工人相对不足。长期依赖粗放发展必然造成一系列后果: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处于世界价值链中低端;二是品牌影响力不足,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品牌较少,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地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存在同质化竞争;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顺畅,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世界工业史,凡是工业强国都是工匠大国,如日本整个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占到40%,德国达到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一千万人,技工结构性矛盾突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身,势必要打造一批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
2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并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3]。手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师徒口传心授、技不外传,这种技艺的传承方式固然有助于保证匠人独特精湛的技艺,但是此种封闭的传承方式不利于工匠技艺稳定和广泛的传播。当前的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智能制造大有取代人工之势,但是机械永远是人操控下的工具,信息化、智能化的推进不仅不能降低人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更加凸显出高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价值。在信息化时代,人才的竞争将始终占据核心的竞争地位。工业生产中必然存在不能流程化、标准化衡量的事项,更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可以说,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更需要工匠发挥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和中国智造转型提供精神支撑,它既需要科技创新、工业基础、信息化和工业化搭建的硬件,也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等软件[4],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离开了任何一方中国智造都是难以实现的。
2)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产业劳动者自觉提升综合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酬诚然是衡量劳动者价值的直观体现,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份信任和责任,个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然而当前的社会氛围中,很多工匠乐于去追逐立杆见效、高额回报的工作,却很少坚持独立思考、精益求精的工作。有些产品之所以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没有竞争力,不是因为企业缺少硬件、资金,而是缺少具有责任和使命的工匠。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互联网思维表现为开放、创造、创新,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精致、专注,二者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丰富创新、创业的思路和极大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企业增强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推动中国制造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制造的困境主要在于产品质量,如近年来比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毒奶粉、瘦肉精和地沟油等屡禁不止,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制造业管理的薄弱以及工匠精神的缺失。对外贸易现在仍处于“中国制造—外国智造”的尴尬地位,原因之一便是中国企业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而工匠精神的推动恰是对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教育。
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理性的无限扩张[5]。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远未落实到位,而工匠精神的内核便是人本主义,注重发挥人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作用,在生产管理制度和价值评价上确立人的中心地位。但是目前中国许多企业都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核心,而不是注重对人的长期培养,选择性地忽视了盲目扩张中产生的种种弊病,导致产品和服务陷于单调和低质的恶性循环。因此,提倡工匠精神无疑是对企业人本主义的一次补课,企业只有重新审视人的作用和价值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智力生产更多的取代体力生产。在互联网科技与工业制造和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消费者市场的特征将更加凸显,这需要企业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来留住客户。而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源于创新,也就是智造,没有创新的企业迟早会失去客户的青睐。因此,在中国制造爬坡过坎的新时代里,在智能制造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当更加注重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积极智造而不仅仅制造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4) 弘扬工匠精神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大胆探索、宽容失败和崇尚创新的氛围,促进全民形成中国智造的共识。智造大量来自于科技和理念创新,中国智造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支撑作用,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协作体系,大量的科技攻关需要全社会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共享经济,新经济形态强烈地呼唤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经济分工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光靠企业来承担起中国智造是不够的。当前中国没有形成宽容失败、鼓励智造的社会氛围,甚至智造的产生也常常源于市场的倒逼而不是企业有意识的结果。实现中国智造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而补足工匠精神的短板正有助于全民形成中国智造的共识。
3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建议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是托起中国智造的有力支撑,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具有更加广阔的展现舞台,为中国智造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倡劳动者精益求精、不断超越和树立客户至上理念。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弘扬工匠精神是“十三五”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弘扬工匠精神大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发挥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先导性作用。好的教育总是从娃娃抓起的,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形成热爱劳动、甘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品质,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尤其要强化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关键作用,开展现代学徒制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更加公正科学的考评体系,逐渐改变价值评估体系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2) 通过典型示范等推动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注重挖掘和宣传更多平凡岗位上的“大国工匠”,让更多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走上前台,让大国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的新风尚。创新和专注是古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每一次生产工具的改进无疑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精神在打造中国品牌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宣传先进典型,尤其要引导文艺创作多向宣传先进劳动者方面倾斜。
3) 建立健全培育工匠精神的制度。制度是一种硬约束,也是一种价值引导。但是当前政府、企业的许多制度设计多是立足于追求“短平快”,并不利于培养工匠精神,要着重发挥制度的正向价值激励作用,更多地把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纳入考核评价的体系中,鼓励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严谨专注、精益求精,使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新形成风尚。要特别注意为专注创新型人才提供能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适当宽容失败。
4) 注重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最早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国家层面来讲,大国工匠精神无疑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应当把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到事关工业振兴的高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健全培育工匠精神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切实树立质量品牌观念,促进形成崇尚劳动和创新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民良.建设制造强国应重视弘扬工匠精神[J].经济纵横,2017(1):62-67.
[2]黄君宝.弘扬“工匠精神”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J].全国商情,2016(26):16-18.
[3]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85.
[4]刘维涛.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N].人民日报,2016-06-21(20).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