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

2018-01-30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产后产妇

蒋 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妇幼中心产科,广西 桂林 541002)

产后抑郁症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PPD,主要指的是产妇在产褥期所出现的低落、暴躁、难过、紧张类消极抑郁情绪,是产科在产褥期经常见到的精神系统类疾病。产妇通常存在诸多不良情绪,密切相关于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夫妻关系不和谐等所致,严重则会出现自杀或者杀婴倾向。据有关文献报道,该病在临床中存在较高病发率,且绝大多数产后抑郁患者均未被及时发现。也有相关资料表明[1],有超出50%的产假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漏诊情况。由此将近些年产后抑郁症有关研究,做出如下综述:

1 产后抑郁症病因

临床中针对产后抑郁症病因研究并未统一标准,叶庆红,陈志斌,唐锴等人[2]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症通常涉及到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有相关资料表明,有精神病遗传家族史的发病率相对偏高。尹航,夏爱斌,雷俊等人[3]其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以及妊娠期间、围绝经期等阶段,均属于产后抑郁症的高发时期。有相关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症,与产妇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存在较大相关性。且孕妇在妊娠期间,情感处于敏感阶段,面对周围所存在的环境变化,容易受到有关传统理念的影响,因而容易致使产妇出现理解及控制水平下降。蒋冬梅, 褚庆文等人[4]在研究中,通过针对产妇配偶及有关家庭成员,针对婴幼儿的满意度研究,发现家庭互动同样会对产妇的产后情绪造成较大影响。

2 产后抑郁症治疗进展

2.1 药物治疗

临床中针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研究中,通过深入研究产后抑郁症的病发机制,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免疫等多因素领域的研究,但是并未对产后抑郁症的相应病发机制完全明确[5-7]。产后抑郁症在临床的多项治疗研究中,药物治疗采用神经阻滞剂与双相抗抑郁药剂共同联合,较为常见的抗抑郁剂包括了SSRII类、NaSSA类以及NDRI类。毛益波等人[8]通过在产后抑郁症的治疗研究中,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与甘麦大枣汤药物联用,行之有效的改善了产妇的产后抑郁症状。朱跃兰,唐启盛,杨歆科,等人[9]在研究中,行穴位贴敷药物治疗,中成药物组成包括:首乌、合欢皮、当归、丹参、琥珀、炒枣仁等,中医辨证论治,起到良好疗效。

2.2 中医针灸推拿

在中医治疗中认为疾病病发,一般来讲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阴阳失衡,针灸通过经过经络,采用关元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神门等穴位,实现补血养心,更好的实现心理配合治疗,达到确切的产后抑郁疗效[10]。

2.3 个体健康教育

综合个体健康宣教,是一种能够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在接受科学性计划、有效评估的个性化健康宣教后,所实现对有关健康宣教的充分了解,行之有效的纠正患者,针对有关健康行为及问题的不良认知,从而行之有效的提升了整体临床疗效[11]。陈茂林,古航等人[12]通过在研究中,针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行个体健康教育有效提升了孕产妇的SAS以及SDS评分。

2.4 音乐治疗

不同患者的自身机体构造,通常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关生理研究学者认为[13],人本身的机体差异性,直接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同时生理差异化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更是人格类型。迄今为止尤为完善的人格分型体系,就是采用九型人格疗法。唐启盛,杨歆科,赵瑞珍等人[14],在研究中通过借助生理-心理的综合治疗方式,同时根据个体化原则,实现了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促进了抑郁症患者的康复疗效。

2.5 心理治疗

诸多心理治疗方法针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改善,能够起到尤为关键的应用疗效。通过根据不同产后抑郁症患者所存在的有关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治疗方案[15-16]。所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人际关心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进行有关医学健康认知。李丽君,胡卫疆,高雅坤等人[17]通过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行心理治疗,有效提升了患者对妊娠病的正确认知,且提升产妇的角色适应能力,促进产后抑郁症的恢复速率。

3 结 语

产后抑郁症不仅存在于初产妇,在经产妇群体中也同样存在较大病发率。现如今临床中已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加大对产后抑郁症的关注研究。通过探究如何能够及时发现产后抑郁症,并且及时加以干预,对我国临床中产后抑郁症的有效预防,提升母婴健康结局有重大意义。在下阶段的临床产后抑郁症研究中,应当针对如何能够借助临床干预方法,有效减少婴幼儿影响,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病发率。

[1] 李为华,李双力,谭 严.中国产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6,27(1):98-100.

[2] 叶庆红,陈志斌,唐 锴.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6,27(20):3376-3378.

[3] 尹 航,夏爱斌,雷 俊.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及同型半胱氨酸与产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1(10):1096-1100.

[4] 蒋冬梅,褚庆文.国内外治疗产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3):2037-2039.

[5] 王旭日,刘桂玉,兰 鹰.孕期瑜伽与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8-9.

[6] 杨 荣,王志华,史金凤.海马神经元新生在产后抑郁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7,28(3):291-293.

[7] 姚怡婷,金天玲,李 莉,等.心理干预对预防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3):227-229.

[8] 毛益波.护理干预对孕妇孕期及产后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5):1890-1892.

[9] 朱跃兰,唐启盛,杨歆科,等.产后抑郁症生物学相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3,32(3):168-176.

[10] 狄江丽,赵更力.产后抑郁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5):419-421.

[11] 张 娜,高永梅,褚 艳,等.孕期焦虑抑郁对早产及产后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5):612-615.

[12] 陈茂林,古 航.产后抑郁症内分泌因素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452-1454.

[13] 陈志红,雷 俊,颜萍平,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6,37(1):152-155.

[14] 唐启盛,杨歆科,赵瑞珍,等.产后抑郁症中医辨治研究进展[C]//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163-168.

[15] 曹佑梅,张 军,王晓惠.初产妇父母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26):2407-2409.

[16] 惠 晓,况 利.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3):3585-3587.

[17] 李丽君,胡卫疆,高雅坤,等.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7(5):19-21.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产后产妇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