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本真课堂中生长
2018-01-30
“本真”二字,“本”可以解释为原来的、基础的、根源的,也可以是名词,解释为根基等。“真”语义同样丰富,包括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指事物的本源、真相。今天,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教学和流派纷繁的各样学说中,我们更加渴望正本清源,溯流而上,拨云见日,以见课堂教学的“正本”和“真本”,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本真课堂建设不能仅囿于课堂教学本身,其精神内核是基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本真课堂建设是生本的体现,是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尊重。本真课堂建设也鲜明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由课堂教学而至课程建设,凸显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特质。
一、学科“归本”,培养关键能力
学科归本,即回到学科的本体和本源。学科素养提升应当聚焦学科的关键能力,应当回归学科之“本”。譬如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实践性特征体现在“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阅读与表达、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文为例,课文主要讲了“我”看到梅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外祖父的五件事情,表达漂泊海外的外祖父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怀乡之情,赞颂中国人凌寒傲霜、眷念故土的梅花精神。学生入文体会情感、积累情感和认知的同时,揣摩文本的表达特点,学会文本的表达方式是本文语文实践的关键能力。学生在阅读中熟读句子,体会句子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句段中的材料来仿写句子。有的学生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愈是历经多少磨难,愈是受到欺凌,愈顶天立地,愈不低头折节”这样的句子。这样读写结合,做到学有所依、学以致用,依托语文之本,发挥生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科的“关键能力”,从而提高学科实践效率。
二、教师“砺本”,锻造必备品格
教师砺本指的是教师研磨文本和研究教育对象。学生学什么以及教师教什么这样方向性的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要思考和突破的是教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这样的实践问题。关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论及其应当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这四者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应当就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样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第四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提到“语文课程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其中的积累、感悟、整体把握、熏陶感染都是审美积累、鉴赏。同样这一部分,还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然是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语言特别是汉语言,字形、字音、独有的音韵,其本身之美和描述的人、事、景、思想之美也是天然的审美对象。由审美、思维而至创新亦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仍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文为例,学生在领会了本文的表达特点,并学会借鉴文本提供的素材用四个“愈”仿写句子之后,进行进一步延展。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学会阅读和表达,由部分到整体,由句子到篇章,在句段和篇章的阅读中体会到汉语言的表达特点,是对汉语言的审美,对语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的审美,在仿写中不断锤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溯本”,匡正价值观念
学生溯本即追寻本源或回想,引导学生探索根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起点,也是“教”的指向和最终目标。
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学,源自教师对学生生本和语文学习的文本的研究,源自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进而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这种学习方式的习得,也就是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过程。还是以《梅花魂》一文为例,对文本的解读结束后,教师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是读写结合的环节,根据其中“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但作者不是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来表达”的提示,总结《梅花魂》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想象,多年之后离开家乡的自己是如何思乡的呢?让学生用一种或者几种抒情的方式进行片段练习,强化了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对家乡的文化充满自豪感。第二个是总结性的质疑环节。学生提出本课学习中的疑问,提倡学生提问,相互讨论。经过深入学习,孩子对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孩子的问题和回答同样精彩,这些问题和回答是孩子们的感悟和思考,是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在这其中“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本真”课堂,立足于“文本”,着力于“人本”,其“本真”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即源于“本真”,为了“本真”,同时追求教学过程的“本真”之美,实现文本、生本、师本的和谐统一。做到“学科归本”,正本清源,凸显学科特质;做到“教师砺本”,注重过程,即时评价;做到“学生溯本”,尊重学生,遵循学习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从学科归本、教师砺本、学生溯本等方面来体现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保障在语言实践中扎实推进学生以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为要素的核心素养在每节课中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