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完整的人 做更好的自己
——复式与融合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2018-01-30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的复式与融合课程体系,起于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围绕“适合的教育”,指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追求“培养完整的人,做更好的自己”。
通过多维的空间、多样的课程、多元的活动、多方的力量,将师生成长融入到传统文化中、融入到集体中、融入到世界中。学校的发展内涵进一步得以完善与提升,传统知识教育逐步向合适的能力教育转化,单一的学校教育逐步向多元的家校共育渐进,优势资源进一步集结,教育格局由纯粹的一校教育逐步向集团共进的轨道上转化。复式与融合课程体系向内概括为校内融合和校外融入,向外拓展为“仪式”“智慧”“阳光”“情趣”“生活”“砺志”六大主题课程体系。
一、顺势而为,有限性资源条件下的客观需求
当下,小学生对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等客观差距,决定了教学资源必然处于一种相对不平衡、不对等的状态。为了化解这种有限性的桎梏,学校提出了小学“融合性”教学资源理念,并以此作为复式与融合课程的开设基础。
小学“融合性”教学资源不是单一的学科整合,更不是对国家基础性教材进行统整,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校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采用的“融合性”理念,开发出新的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家庭、学校、社区、区域内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与关联,通过相应的实施路径进行具体落实。
学校将启智、健康和润德三大“融合性”教学资源组块作为新的教学条件进行开发与实践。启智教学资源组块是为了促进基础性课程,通过“融合性”的师资、教材、教具、场地设施的建设,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条件,通过课程落实,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健康教学资源组块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需求,通过培训“融合性”的师资,开发出“融合性”的教材,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综合性体育馆等条件性教学资源,通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小荷秀场、“绿色”小站等形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润德教学资源组块是通过规范化和特色化的仪式,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民俗、风俗和成长中的重要时刻变得与众不同,在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根据所在区域的资源现状,在校外主动开发补偿性教学资源,形成研学、社会师资、生活体验三大“融入性”教学资源基地,拓宽小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的途径。研学基地的建设包括条件性教学资源和素材性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与区域内的有代表性的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区域环境建立关系,学生通过参观、倾听、实践等活动,感受研学基地的环境、人文、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社会师资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素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通过开发家长资源,寻求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收获新的认知技能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基地是学校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单位建立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模拟相关生活事件,增加学生应变、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二、与时偕行,对国家课程体系的反馈延伸
复式与融合课程的构建源自于国家课程体系,它的教育性、方向性始终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复式与融合”的课程理念体现在六大课程体系的实施上,即阳光课程强健体魄、兴趣课程张扬个性、共育课程融智生活、仪式课程润泽涵养、砺志课程锤炼人格、智慧课程引领未来。
(一)仪式课程——润泽德性
仪式课程是通过规范化和特色化的仪式,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风俗和成长中的重要时刻变得与众不同的课程。仪式课程分为节日、典礼和成长三大主题系列课程。
节日系列,即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节日和学校自创的艺术节,融入传统民俗,使之成为适合的教育资源。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丰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人文精神都在其中;典礼系列,它是一种外显的学校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更形象地感受它存在的意义,在典礼仪式中包含升旗仪式、开学仪式、散学典礼等;成长系列,包含入学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和毕业仪式。在成长仪式中,执行全员参与的原则,学生在过程中总能达成充分体验和自我教育。
(二)智慧课程——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课程设计需要创新,但是必须首先确保规定课程达到一定比例,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智慧课程是对常规课程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当下教育理念的实践和创新,在丰富的实践基础支撑和前沿教育理论的引领下,智慧课程始终坚持把学科属性放在首位,把人文情怀的融入放在有效补充的位置。以“STEM”课程为例,我们把“STEM”课程作为智慧课程实践的一个分支,因为“STEM”课程的初衷是基于一个主题项目的学习实践,让学科知识为更好地完成这个实践服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学科统整。所以,把“STEM”课程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它的学科属性就是整合性。
(三)阳光课程——强健体魄
阳光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是促进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以及劳技等学科间相互融合的课程,达成健体、启智、润德之功效。
以体育学科为例:体育与美育融合。学校将跳绳和踢毽作为特色体育项目,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阳光大课间让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课题研究团队,渗入科研元素,把课程作为课题研究。《小学艺体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依托校园生活开展艺术创作的实践研究》等省市级课题得到专家的认可。其次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美体融合。随着活动的推进,跳绳逐步与美育融合,在达成基础训练度上开始研究花样跳绳,在不同年级推行不同花式,让学生跳得有趣,跳出美感,达到以绳健体、以绳启智、以绳润德的目的。
(四)情趣课程——涵养审美
作为学校就要提供足够丰富、足够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才能彰显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了这样的理念引导,学校挖掘、整合资源,打通年级的界限,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开办“课程超市”、学科社团,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学校组建“培贤”俱乐部和“蒲公英”艺术团,为每一个学子的成功奠基。通过每周开辟专有时间段,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为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学习素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合唱、舞蹈、剪纸、版画、国画、书法、绳操、机器人等近50个拓展性社团同时开放,呈现出规范化、科学化、高层次、高水平的特点,使学生兴趣得以持久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生活课程——拓展技能
生活课程是着重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不同育人主体的教育功能和优势,让育人的主体彼此联系、相互观照、有机融通。
例如,家长进课堂,基于家长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定位,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孩子身边,讲授他们熟知的生活技能或专业知识,主要涉及领域有“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孝顺教育”“公益教育”等数十种课程。课程形式为:课堂授课、外出参观访问、组织社会实践等。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典型性、针对性强的课例,以大型报告会的形式惠及更多学生。
(六)砺志课程——锤炼人格
学校设立了交通小卫士、环保志愿者、文明督察员、户外研学等诸多活动项目供学生参与和体验,通过体验锤炼人格。学校根据学段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开展不同的砺志课程,如高年级走向项王故里“寻根”,感受西楚文化与霸王项羽的胸襟;中年段走向烈士陵园祭扫,体验远足的艰辛与幸福生活的不易,激发爱国情怀;低年段根据学生的天性,走到实践基地体验,在玩乐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在节假日期间离开父母,走进名胜开展游学之旅等。
三、守正出新,催动创造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创新发展是时代的永恒主题。复式与融合课程体系自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来,为了确保研究项目的序时进度、理论深度和拓展程度能够达到要求,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是扎实、高效落实学校六大课程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基于此,学校实施研导兼行,强化“与名校牵手与院所合作”动力机制。推进教干队伍高端化、前沿化发展,“内修外培”强化教干示范引领;组建名特优教师俱乐部,推进师资队伍集群发展和梯队建设。学校是江苏省教科院小学科研基地学校、“苏派名校联盟”会员学校。2017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成功结为联盟学校,多次前往清华附小就其“1+X”课程建设进行深度学习,清华附小的“1+X”课程研究团队也对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进行过培训,与清华附小长期而深度的交流为我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培贤杯”课堂技能大赛和沙龙研讨活动为抓手,形成全员参与课堂教学研究,青年教师每人一个课题的教学科研新局面。在深化“五精五环”课堂教学范式基础上,积极探究“导引成趣、探析成思、交流成真、展示成果、检测成效”的“五成”课堂教学范式,打造“成功课堂”教育模式。
为了策应复式与融合课程体系的运作,学校还高度重视课程化物型环境的植入。以知识和价值的物化形态为载体,以人与物的互动为形式的课程,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的物型环境课程化,是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构建中比较新颖的理念。在理念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没有缺席,积极组织力量研究讨论,有机渗入中国传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科学制定课程创设方案,论证通过后,立即筹措资金进行建设。目前,“文化长廊”中的“儒家长廊”“项羽长廊”“运河长廊”“艺术长廊”,“开放性学习空间”中的“跳绳”“踢毽”特色实景、书法特色实景,校史馆、科技馆以及镌刻不同校园理念的文化石等发挥了很好的环境育人功能,工作、生活、学习其间,师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心灵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