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教育初心 担育人使命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育发展纪实
2018-01-30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育局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紧紧围绕“四好”(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目标,树品牌、创特色,全面筑牢“四好”教育的“四梁八柱”,推动“四好”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围绕“四好”目标努力奋进,聚焦质量、聚智改革、聚力管理
两年来,淮阴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优质资源增量扩容。按照“高中进城办、初中分片办、小学乡镇办、幼儿园扩大办”的总体理念,新建、组建校如期交付,投入使用。二是课堂改革更加深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小学推进“学本教学”改革,全面革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推行“小学精细化管理”;初中深入实施“三个1/3,一个95%”课堂评价标准;高中持续深化“生本课堂”研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体育、航空等专业培养基地,提升办学品位。三是办学质量再创新高。学前教育,创成省优质园7所、市优质园5所;高中教育,本科文化、体艺达线数连续实现“双超千”,如淮州中学、淮海中学连续两年进入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考评第一方阵。四是特色项目成果显著。幼儿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目前已获批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8个;小学加大特色文化项目创建,如徐溜小学获批全国少儿象棋特色学校。
二、狠抓关键、担当有为,开启“四好”教育新征程
(一)以“四大工程”为路径建好“四好”教育的“四梁”
一是教育有“四气”,即“静气、灵气、雅气、志气”。“静气”是说在教育教学时,做到不浮躁、不逾越、不急于求成。“灵气”就是要办有信仰有灵魂的教育,塑造有灵气的学生。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因材施教地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雅气”就是要创造性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在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中,潜移默化地修炼身心、涵养品性。此外,更要有“站排头、扛红旗、争第一”的“志气”,要研究教育教学实际,把提升办学质量视为应尽的责任,做到谋发展想在前,干工作冲在前,不断突破发展“瓶颈”。
二是校长有“四知”,即“知责思为、知微见著、知耻后勇、知难而上”。“知责思为”,就是校长要沉下心来搞管理,放眼长远谋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到一线,要有任期打算,也要有学校的长期规划。“知微见著”,就是校长眼中要有大事,心中要有细节,要让小优势产生“蝴蝶效应”,严防小疏漏导致“破窗效应”。“知耻后勇”,就是校长要明白学校教育所处的位置,纵比要与历史比,横比要与兄弟学校比,还要与其他县区比,在比学赶超中不断发展。“知难而上”,就是校长要“不守摊子”,大胆创新,以求新求异思维促进教育教学新变化。
三是教师有“四爱”,即“爱学校、爱事业、爱课堂、爱学生”。淮阴区教育系统连续两年举办“四爱”主题演讲比赛,大力培养教师的“四爱”意识,把“四爱”教育种在所有教职工的心中,通过主题鲜明的活动,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把归属感留在学校,荣誉感留给职业,满足感放在课堂,成就感带给学生。
四是学校有“四声”,即“读书声、运动声、歌唱声、欢笑声”。淮阴区教育局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要求学校立足校情,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体育、艺术等项目建设。同时,扩大视野,广开渠道,利用社会资源,与高等院校、省市名校开展共建合作,全力培育校园特色,打造“四声”校园。
(二)以“八大举措”为手段造好“四好”教育的“八柱”
一是全面从严,抓好党建。扛起党建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分片区指导学校党建工作,局机关各科室负责跟进督查。抓好基层学校组织建设,坚持把党支部、党小组建立到部门上、学科上、年级上,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是科学规划,扩量提质。2016年东城开明等五所新建校如期交付。2017年投入使用渔沟中学新校区等两所学校,组建开明实验学校及淮阴实验小学西校区。制定《淮阴区教育建设近期规划(2018~2020年)》,至 2020年,将规划新建学校15所。
三是教育均衡,公平普惠。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立完善覆盖各学段的教育资助体系,建档立卡困难户资助率100%。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残疾儿童入学实现“零拒绝”“全覆盖”。
四是狠抓行风,提升形象。全面推进“八型”机关建设,即打造学风浓厚型、务实高效型、开拓创新型、勇于担当型、和谐团结型、争先创优型、敬业奉献型、廉洁服务型机关。2017年2月,又做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部署,开辟阅览室,持续开展“干部学习周”“全员阅读季”活动。
五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为推进素质教育,全区年年开展体艺文化节活动,年年召开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年年开展“四球”联赛。2017年,淮阴区被评为淮安市唯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新增“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3所,校园《马灯舞》、淮海戏亮相春晚,并走出国门开展文化交流。
六是创新管理,统筹师资。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和教干聘任制改革,出台教师区管校聘政策,坚持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要求每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学校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七是教育督导,力求实效。以教育督导为抓手,全面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指导和规范全区各校办学行为。全区现已形成责任督学挂牌巡课、政府教育督导员点面结合、局机关效能办跟踪整治的教育治理新体系。
八是维护稳定,保障安全。逐层签订安全、综治责任状,印发《区教育局机关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责任体系》等文件指导安全管理。联合公安部门建立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机制,确保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三)以创新的工作机制,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淮阴区教育局采取多措并举、分类实施的工作机制使全区集团化办学工作从点到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先后成立了以实验小学、二附小、北京路小学等为核心学校的9个教育集团或教育联盟,再加上市长征小学等四所学校组建的小学教育集团,覆盖了全区所有学生,形成了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全力保障并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及外来随迁子女日益增多,淮阴教育局出台《淮阴区中小学招生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做好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弱势群体以及残疾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确立部分学校为指定接收学校,从政策上保证了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每一个随迁子女都能入学。
三、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保证教育改革提质增效
一是向机关要榜样。要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做到“十二讲”,即团结和谐讲大局、公道正派讲正气、纪律严明讲规矩、协作配合讲方法、包容体谅讲品德、率先引领讲风范、调研指导讲规律、务实勤奋讲奉献、廉洁自律讲原则、督查考核讲真话、创新创优讲业绩和分工负责讲担当。规定班子成员每个月至少要在挂靠学校有三次听课记录,与教干教师有三次谈话记录,在当月月底督导室对其进行检查。科室负责人要强化“六种意识”,即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担当意识、宣传意识和配合意识。机关工作人员,要在业务技能、执行力、履职尽责、责任担当等方面起到榜样的作用,为全区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后勤服务。
二是深化教改,提质增效。自2017年9月起,淮阴区教育局在小学全面推进“学本教学”课堂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从“教师中心、讲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以“先学后教、互助展评”为基本模式,把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站在课堂的中央”。教育局通过课堂观摩、随堂听课、汇报展示、现场研讨等多种方式对全区各校“学本教学”推进工作进行督查,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高效推进。
三是强基固本,优化师资。教育系统围绕师德、师能和教师管理三条主线,全面开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意见,对照标准人人过关,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提拔任用相挂钩,严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设立教师发展奖励基金,成立“名师工作室”,加大对名师骨干及优秀人才奖励力度。出台高素质教师培养意见,开展青蓝工程、校长论坛、教师讲坛等活动,强化师能提升。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将教师学历提升纳入学校目标任务,出台《淮阴区教育系统在职研究生学历进修管理暂行规定》,鼓励教师进修,一系列活动与措施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强基固本,优化师资的目的。
四是坚持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线;加强“两个结合”,即结合传统或国家法定节日,结合学校校情或生情;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习惯养成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突出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加强“四项建设”,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优化德育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