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研究进展
2018-01-30
200240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一般较少发生误诊[1]。(1)Dameron把跖骨近端骨折分为3区:①Ⅰ区骨折是跖骨粗隆部撕脱骨折;②Ⅱ区骨折是干骺端与骨干连接部骨折;③Ⅲ区骨折是跖骨干部的疲劳骨折。(2)Ekrol把第五跖骨Ⅰ区骨折按部位从近而远又分为3个类型:①1型是粗隆尖部骨折;②2型是从第五跖骨基底到第五跖骨-骰骨关节面的斜形骨折;③3型是通到第四跖骨关节面的横行骨折。西医一般采用石膏制动治疗。若骨折移位较重,则一般建议手术治疗,否则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2]。然而中医在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时,常多采用复位后夹板固定,并结合中药、练功等内外合治,来达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目的。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中医治法
单纯外固定治疗:徐颖鹏,谢利民等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固定时间4~6周。于固定后2、4、6、8周,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足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足功能,并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片,对X线骨折线和骨折边缘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治疗4~8周间,纸板组X线评分高于石膏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压疮、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石膏外固定组部分患者足部出现骨质疏松。纸板加压垫固定由于不限制患者行走,可较快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对足部功能改善有利。治疗后6个月,纸板组优良率93.10%,石膏组优良率86.67%。可见夹板治疗是中医治疗骨折特色之一,纸板做夹板轻巧且取材方便,但易受潮软化。
外固定结合外用药治疗:刘盛清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自制的消肿止痛膏外敷患处,辅以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为观察组,对照组石膏固定6周。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退时间以及功能恢复时间。显示观察组的疼痛消失平均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操作过程中如果弹力绷带固定过紧可能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过松可致固定力度不够,应及时调整松紧度。
刘培舰、刘摇莉选用中药活血散外敷结合U型铝塑甲板固定治疗。①活血散(乳香,没药,血竭,贝母,羌活,木香,厚朴,制川乌,制草乌,白芷,麝香,紫荆皮,生香附,炒小茴香,炮穿山甲,煅自然铜,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木瓜,肉桂,当归)煎水外敷。②用铝塑板制成包足外侧缘的U型夹板,远端至足趾近趾间关节。结果:治疗组的疼痛、肿胀减轻较对照组更快,并提前行走[4]。骨折外固定物的选材中铝塑夹板的可塑性、修剪性是否方便使用,值得探究。
吴军豪、李浩钢、闻国伟等运用石氏自制支具与石膏治疗相对比。分3组:采用石氏自制支具固定组、自制支具固定加用三色膏外敷组、石膏固定组。按照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局部压痛、叩击痛、影像学以及下肢徒手行走能力等反映骨折是否愈合的指标。骨折愈合结果:3组间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踝关节功能恢复上,两组支具组均优于石膏组;在肿胀消退情况上,支具加膏药组优于另两组[5]。只是石氏自制支具的制作稍复杂,没有成品。
余励生将环型硬纸夹板固定治疗此类骨折。方法是将筒状硬纸板叠成4层,制成环形夹板,用薄层脱脂棉包敷备用。手法复位后骨折部外敷中药药膏,在骨折断端处先放置内衬小夹板固定,再放置环形夹板(远端至趾蹼,近端至外踝,足背至第二跖骨,足底至第四跖骨)固定包扎。固定4~6周。期间依据肿胀消退情况每隔7~10 d换药1次。经6~10个月随访,治愈41例,好转10例[6]。缺点是纸板往往易受潮软化,如果软化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张帆、张益、吴惠明等采用改良“U”形石膏制动配合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97例。手法整复成功后,取适量如意金黄膏摊涂在纱布上贴敷患处,l周更换1次。石膏固定在足底与小腿两侧,保持足外翻,用绷带缠绕并及时调整石膏松紧度。第3天起扶拐下锻炼负重行走,直至临床愈合。结果显示:疼痛消失时间平均3 d;肿胀消退时间平均7 d;皮下瘀血消失时间平均13.5 d;X线下骨痂生长时间平均41 d。而既往单纯短腿非负重石膏固定需6~8周,愈合时间7周,同时伴明显骨密度降低[7]。此法借助石膏作支具,1周换药1次,换药较麻烦,需考虑患者的皮肤耐受程度。
邹小刚使用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28例。采用内固定术后支具制动4~6周,去除外固定后予下肢外洗方熏洗,外洗方组成:制乳香、制没药各15 g,鸡血藤、海桐皮各30 g,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各15 g,桂枝、细辛各10 g,川草乌各10 g,片姜黄12 g,五加皮15 g,徐长卿20 g,三棱、莪术各15 g,牛膝25 g,续断30 g。7 d为1个疗程。骨折愈合时间2.5~3.9个月,平均2.9个月。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优1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2.6%。此法是在骨折后期(4~6周后)使用,但是否能早期使用及在术后创口愈合后即开始使用,值得深入探讨。
讨 论
治疗方法的选择:一般西医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多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4~6周,固定范围从足部至小腿部,通过绝对固定,靠人体自身修复骨折,但缺乏必要的锻炼,造成关节肿胀僵硬,下肢肌群、骨质失用性萎缩,骨折延迟愈合等后遗症。对移位明显的骨折,往往通过手术内固定治疗。中医在治疗该骨折时,多采用复位后夹板固定,或结合外敷膏药、内服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等中药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尽早功能锻炼,那么相对的骨折后遗症则会较少发生。但在骨折夹板固定材质上,有纸板、铝塑夹板、弹力绷带、自制支具等,如何选择既能有利于塑形,又轻巧、又方便剪裁,不会变形,不易引起压创,适合患者个体化差异的材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中医治疗的优势: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认为局部损伤会引起全身气血等改变,辨证地处理好骨折治疗中复位、固定、活动的关系,不增加软组织损伤,促进全身气血通畅,促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减少骨折后遗症发生。尤其在局部夹板固定中,一般夹板不包括上下两关节,使得患者能保持骨折相邻关节有一定活动范围,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使气血流通,滑利关节,防止因长期固定造成关节僵硬,肌筋粘连等[8]。“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为骨折治疗总则,遵循这一原则治疗,能减少骨折后遗症,方便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展望:鉴于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诊断明确,预后多良好,临床又常见,较少有严重移位,大多保守治疗,因此可否形成一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标准化规范化中医治疗法,在社区推广,方便广大患者治疗,形成社区治疗,社区康复,是我们临床社区医师为之研究、创新、继承和发扬的目标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