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作用形成的路径探究

2018-01-30胡晓敬左童洁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思想品德

胡晓敬, 左童洁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新时代,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需要科学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所具有的不足和差距,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新的探索。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知识的灌输,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坚持理性的主导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情感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意志和信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界定

非理性是个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是个体的社会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差异性,但是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着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一般来说,非理性因素多指在社会引导和理论灌输等理性因素的主导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形成的需要、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中,社会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个体的理性能力和人类理性认知水平相联系的欲望、情感、意志、信仰等内在精神要素的总和。[1]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指基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过程而形成的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协同统一的。[2]无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组织结构或者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都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从人的思想品德的结构来看: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是围绕世界观这一中心,结合心理、思想和行为因素而成的稳定的统一体,心理、思想和行为分属于不同的子系统。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其中情感、意志、信念为非理性因素;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外部条件的制约下,实现个体内部自身转化的过程。个体内部转化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情、意通常被认为是为非理性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非理性因素的现实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其真正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表现为:课堂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需要脱节,师生关系生疏、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等。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包括:教材转化不到位,教育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不灵活,课堂教学效果差;教师内功修炼不够,有效供给不足等。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方式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理论性知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吸引性不强,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育方式多采用理论灌输。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将人的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仅仅依靠理论灌输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种教育方法相互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大的变化,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仍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没有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或理论说教,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导致受教育者丧失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更好的实现其目的,就需要改进方式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形式和手段,用具体的实践教学启发学生。

(二)教育内容以理论概念为主,缺乏创新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精神、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等,简要概括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和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教育内容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较少涉及具体实施方案,极易触发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抵触心理。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性不突出缺乏层次性,教育内容没有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设计,也没有完全体现德育的基本要求,以致出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补充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中,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新理念新思想引进教材、引进课堂。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武装受教育者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维方式进而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坚定“四个自信”,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教育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某种形式,采用某些手段将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者所使用的形式和手段构成教育载体,借助教育载体,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依托参观、开会讨论、社会实践、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等具体活动,增加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教育载体仍以课堂教育为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互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度低,缺少灵活性。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必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保证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阵地的基础上,挖掘和开发其他阵地。例如,把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阵地,网络课程或网络互动教学作为第三阵地,丰富教育载体。同时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要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活动,基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要尊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都是从知、情、意、信、行这几个基本要素的变化开始的。需要引发动机,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意志影响动机的方向,信念影响动机的性质等,总之,人的动机最终支配人的行为。由于需要、情感、意志和信念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重要的非理性因素,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们具有理性所不可替代的动力、选择、定向和调节的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是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二)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必然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是个体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需要自由的生活。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需要和情感。具体到教育内容上,不仅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还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对其进行情感、意志和信仰教育,满足其精神世界的需要。通过意志教育和信仰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更好的激励受教育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工作,工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研究从人的需要和情感出发,强调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情感体验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教学方法,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引导受教育者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非理性因素,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创新自身的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作用形成的路径研究,不但能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而且能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路径探究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需要从人的非理性因素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因素出发,即以需要、情感、意志、信仰这四个方面为重点,形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知、情、意、信、行等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的变化影响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人的心理因素的发展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发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受教育者的需要为起点,立足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实际的思想道德需求,才能使受教育者更好的产生道德认同感进而转变为内在精神动力并付诸实际行动,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会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立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提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三贴近”教育策略。如运用榜样教育时,榜样的选取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年龄及兴趣,且榜样应该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具有真实性及强大的感召力,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受教育者产生效仿学习的意愿。

二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背景及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每个个体自身条件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个体对于思想道德需求的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立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具体分析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及自身条件。如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社会实践的受教育者,应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其服务社会的需求。如缺乏集体活动的受教育者,应鼓励其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去,增强其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其为他人为集体着想和服务的需求。

(二)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情感,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对教育活动倾注自身真实的情感。其次要增强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注,教育者要真诚对待学生,增强感情投入,建立一种“台上良师,台下益友”的平等、互敬、合作的双主体师生关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达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5]再次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国情民情教育、生命观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等,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向上的人格。此外,增强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注,做到积极主动的发掘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尊重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情感需求,实现教育主客体情感互动与融合,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效果上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价值,自觉肩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切实增强克服本领恐慌的能力,增强种好责任田的本领。[6]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知识的提高,精神品质的塑造,人生价值的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情感教育,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素养,培养教育者积极向上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受教育者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育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及人文修养,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受教育者积极地情感体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握情感教育的工作方式,改变话语方式,采用风趣幽默的谈吐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引导和熏陶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二是要掌握情感教育的技巧,营造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建立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双方相似的爱好及经历,寻求双方情感的共鸣,动之以情,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培养自身的工作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巨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自身积极地情绪,提升自身的素质,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自身持之以恒的工作意志。

第二,创设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并不完全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而是在教育者精心创设下,引发受教育者情感共鸣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要优化教育环境,创设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这就需要我们做以下努力:一是课堂上,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同时教育者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身作则。二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课堂这个主渠道外,还有很多间接地教育途径。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要加强校园环境硬设施的建设,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要加强校园文化软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载体,搭建情感教育的平台。如利用微信、微博、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满足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重视意志的铸造,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抵制眼前的干扰和困难,强化自己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受教育者的意志要做到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受教育者学到的理论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实际处理能力。

首先,通过课内实践强化受教育者的意志。第一,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独到的思想和判断,特别是大学生,接触外界事物越来越多,自我意识和心理都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可以根据社会道德热点问题,设定主题,通过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受教育者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研究问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进行课堂情境模拟。教育者根据现实中案例,创设课堂小情景进行模拟,如腐败现象的模拟。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意志的控制力和自制力,自觉地抵制诱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质。

其次,通过课外实践转化受教育者的意志。课外实践具有多种形式:第一:组织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当前,校园内的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但仍然以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为内容的校园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因此,要把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的第一阵地,对第一阵地进行积极开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从社团中实现自我价值。[7]并有效地整合校园内的有效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与各个学院及学校各部门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开展校园活动或利用已经开展的校园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第二,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拓展,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面对现实,走上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外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校外实践基地可以选择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稳定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规范社会实践教学,突出感性体验。[8]革命根据地贴近历史,贴近生活,能够使受教育者更好的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精神。第三,组织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能够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真正的将信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社会服务活动可以从小的方面做起,如帮助农民工子女或者山区儿童进行义教活动、养老院的义务活动、学雷锋活动等。

(四)实现信仰的构建,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任何教育都是有性质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以国家的性质为基础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性,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学生树立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属性和功能,[9]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要坚持内容的多样化。首先,要以马克思理论知识为基础性内容,培养受教育者求真务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和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强化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为主导性内容。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受教育者通过对共同理想、中国精神和价值体系的认同,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情感,在实践中外化为行为。最后,要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拓展性内容,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和中国优秀的革命思想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补充,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地位提供文化基础。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径。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代背景下,关注受教育者的非理性因素,发挥非理性因素的补充和推动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思想品德
品读
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