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积极干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对产后出血状况改善的诊疗体会

2018-01-30刘英华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产程产后产妇

刘英华

(扶余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吉林 扶余 131200)

产后出血是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多数患者产后出血发生在分娩2小时内,因此该期间需密切监测产后的相关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积极处理[1]。目前认为,对产后出血进行积极预防和控制更有助于降低产妇的病死率,本研究通过分析产后出血的可能因素,并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方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我院收治的部分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全部产妇给予针对性护理,患者的年龄在21~40岁,平均年龄为(28.28±3.32)岁。另选2014年9月~2015年9月的20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2~42岁,平均年龄为(28.76±3.17)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实施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总结分析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产前护理:对产妇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分类管理,做好孕产妇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对于存在高危出血风险的产妇进行积极控制。(2)产时护理:对宫缩乏力、胎死宫内及产程过长的产妇进行积极处理,在第二产程胎头拨露后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葡萄糖酸钙,对于产程中宫缩乏力患者给予适量能量补充剂;对于存在紧张焦虑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尽量使患者的情绪保持稳定,降低不良情绪对产程的影响;分娩过程中合理使用缩宫素。(3)产后护理:产后需加强对产妇的监护,严格监测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鼓励产妇尽早排空膀胱,尽早让新生儿吸吮,促进子宫收缩。一旦出现出血征兆应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观察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99%(2/202),对照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95%(10/202),组间差异显著

(P<0.05)。

3 讨 论

产后出血具有一定的发病率,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引起广泛的临床重视。产后出血风险因素:(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约占所有产后出血的80%左右,其中产妇的年龄、生产次数、流产次数、妊娠综合症、巨大儿、精神因素均可影响子宫收缩。(2)前置胎盘:前置胎盘会影响到胎盘剥离和局部子宫收缩[2]。(3)巨大儿或多胎妊娠: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部分产妇由于妊娠期营养过剩,导致胎儿体重过度增长,另外,随着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巨大儿或多胎妊娠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功能,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4)分娩方式:剖宫产会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5)高龄产妇: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大,其身体各项机能相对下降,更易出现宫缩乏力,同时高龄产妇更易合并妊娠期并发症,因此产后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3]。

本研究通过对产后出血风险的发生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产前对产妇的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产时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和产后出血监测,产后做好产妇的生命体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临床医师进行积极处理。研究发现,观察组的产

后出血发生率为0.99%(2/202),对照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95%(10/202),差异显著(P<0.05)。提示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显著改善产后出血状况,提升产妇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1] 郑云英,陈 兵,曹春珠,等.干预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4):5318-5320.

[2] 李淑英,刘雪彩,张彦敏,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3):489-492.

[3] 肖月华,曾巧平.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6):59-60.

猜你喜欢

产程产后产妇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