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
2018-01-30赵斌
赵 斌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第10页。在人类已经步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哪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更具穿透力、影响力、感召力,谁就拥有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就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强起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国际话语权。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彰显大国风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内涵
话语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话语不单是交流工具,它还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话语权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的权利以及表达内容被重视的程度,包括话语的创造权、表达权、传播权、设置权和自主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话语权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该国话语体系的对外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密切相关。话语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的话语要素构建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更具道德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它就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为根基,既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并最终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正确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必须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整套曾经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话语体系。近现代以来,这种话语体系又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既深深扎根在中国本土的深厚土壤,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充分反映并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既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又要不断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的、为实践所验证的、具有说服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决不能脱离也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一个没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不可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加强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在注入现代因素之后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特色和文化魅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视野。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要有包容开放的胸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立足时代前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我们要通过研究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实践来把握当今时代主题,正确解读中国道路之于当代世界发展的意义,逐步构建起为不同民族所包容、为不同国家所接受和向往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必须具有大众化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主要功能是面向大众宣传和传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最终使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和运用。构建这一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必须深入大众的生活、了解大众的需求、反映大众的心声、解决大众的实际问题。把科学理论用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来进行表述,从而使党的理论和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比,我国的话语体系建设明显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在当前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背景下,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国话语体系,维护我国的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对各种挑战的需要
思想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会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则趁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诋毁,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攻击我们国家的现行制度,对中华文明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进行肆意歪曲。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的错误思潮也不断涌入我国,有的甚至流行开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味推崇西方的思想和理论,并以此来任意剪裁中国国情;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很少或理解不深却妄加评价、妄加批判;也有人热衷于背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别结论,脱离现实实践和时代特点,不愿也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在文风方面也存在欧化、洋化、故弄玄虚的问题。这种局面如不尽快改变,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不利的。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传统话语相比,网络话语展现出简约、直观感性、快捷和互通等特征,往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和戏谑调侃的语态,表现出话语背后的叛逆性、自由性、多元性和批判性等诸多特点。网络话语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从而对政治主体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产生巨大的社会性批判力量。另外,网络话语也有表达失范和非理性的特点,在涉及民族、民生和公共问题时,如果管控失当,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执政党在提升话语能力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对网络话语的规范与引导。
媒介去中心化带来的挑战。在传统社会中,话语权是由执政党来掌控的,媒介主要是作为权力掌控者进行话语表达、宣传和引导的一种工具。但在以新媒体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话语表达的主体日趋多元化、话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性,各种话语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人们生存的环境,成为人们生存的方式和状态。媒介化可以造成传统的话语表达“去中心化”,这对传统意义上的“话语权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对媒介的规范与引导也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战略举措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此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深化,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也日趋激烈。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同西方相比仍处于弱势。某些西方大国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对他们霸权地位的挑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利用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优势地位设置和操纵国际议题,无端指责中国,制造负面舆论,发动意识形态围攻,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极力抹黑中国形象。
这种在话语权方面“西强我弱”的态势,势必对我国的话语体系建设构成严重挑战。有的学者习惯于以西方话语为标准,习惯于照搬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和其他一些领域愈来愈被边缘化。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阐述中国观点和中国立场,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传播中国正能量,充分展现我国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形象,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应有与我们的贡献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博弈与竞争十分激烈,西方大国总是担心失去其霸主地位,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遏制、打压中国。这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差异所带来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是机关算尽的精心策划和布局。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越性,把中国的发展理念、价值追求全面客观地介绍给世界,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正能量,真正让国际社会全面认识和准确了解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国际环境。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党自成立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历史罕见的发展奇迹,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不足3%;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7%提高到12.9%,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1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0美元上升至750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总量于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近两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货物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在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的基础上持续稳步增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每年新增五万亿元左右,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在全球排第十六位的印度尼西亚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3个芬兰、3个希腊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日本、欧元区贡献率的总合,远超美国10%的贡献率。中国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经济最强有力的引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也引起了西方的高度关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这样说:“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国。”*[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前主席劳伦斯·萨默斯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甚至可能超过后两者。“中国模式”的最大作用就在于提供了其他国家可效仿的、成为世界强国的另一种路径,它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已经明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部实践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已经充分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心血和智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解决了当代中国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它既符合当今世界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学理支撑。
(三)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媒体的更新与新媒体的发展,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平台载体、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据世界媒体实验室(World Media Lab)编制的2015年度《世界媒体500强》排行榜显示,我国内地共有65家媒体公司入选,入选数量再次超过日本和英国,位列美国之后,排名第二。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强势崛起,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的新闻信息采集渠道遍布国内外,报纸发行至全国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订量突破300万份。《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每天24小时用15种语言16种版本发布新闻和信息,并推出电视、博客、微博和手机报、手机网站、移动终端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人民网日均页面访问量突破4亿次,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是全球第一家与联合国所属机构建立系列化、机制化、常态化合作关系的世界主流媒体机构。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每天24小时以7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是跨国新闻电视台,电视新闻采集量日均800分钟,居国际电视新闻行业首位。开通的中文台、英语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新闻节目,节目信号卫星覆盖亚太、北美、欧洲、中东、非洲等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5亿人口。多年来,新华社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外交大局为己任,正迅速成长为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领域均占主导地位的国际一流的世界性通讯社。
中央电视台也是当今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传播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球的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国际传播体系。截至目前,中央电视台拥有43个电视频道,年播出总量33.8万小时,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2015年发布的视频素材被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700家电视频道采用。中央电视台节目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同时,中央电视台加快推进台网融合一体化发展,积极抢占新媒体发展制高点。央视网已初步构建起“一云多屏”传播体系,形成全球网络视频分发体系,用户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随着中国话语平台的日益完善和强大,中国的媒体从业人员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国际传播的技巧,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奠定了技术基础,积累了出口思想、贡献智慧、建构国际话语的经验。可以说,历史发展到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发展,我们国家的面貌、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的崇高情怀,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到本世纪中叶,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将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的基础必将更加稳固。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过程中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始终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第40页。坚定文化自信,要重点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个民族的强大,必须伴随着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对自身文化衷心热爱和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优势和生命力充满信心。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的优秀成分足以跨越时代、超越国界、富有无穷魅力。我们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最具魅力的要素呈现出来,表达我们对人类普遍价值的思考和理解,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的共同情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在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保持战略定力,坚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
第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真理体系,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科学、进步的新鲜思想内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最终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以后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把中国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重责,接力奋斗,做出了一系列大气魄、大手笔的战略部署,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都呈现出崭新局面。
实践证明,正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获得成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三)创新传播机制
第一,着力打造适合时代特点、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当前,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创新传播机制。在交流方式上,要注意研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让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要大力宣传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客观介绍中国在民主、法制和人权领域中的成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讲清楚讲明白。在国际话语对话交流中,既要塑造亲善、友好的国际形象,又要坚持原则;加强对重大、敏感话题的管控,在对话与交流中彰显大国风度。
第二,充分利用新兴载体。充分利用新兴载体、改进传播手段、提高传播能力是提升话语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互联网+”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必将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话语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话语传播平台。利用“互联网+”可以加强党和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便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方向,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导权,从而增强中国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努力拓宽传播渠道。适应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创建立体化、多维度、多平台的传播网络,将中国的话语权整合、凝聚起来。在制度层面,中国可以通过联合国、G20、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在此过程中赢得通达全球的国际话语权,真正实现“中国声音,国际表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向世界传播,将中国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活动,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当今社会,首脑外交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国家领导人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来传播本国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的有全球影响力的话语,多是通过国家领导人传播出去的。譬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相关国家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联合国的多次肯定,并于2017年3月载入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一带一路持续升温:联合国决议支持 各国加速战略对接》,新华网2017年4月4 日报道。访问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4/04/c_129524361.htm。《新闻分析:中国“双创”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意义何在》,新华社2017年5月3日报道。访问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03/c_1120911049.htm。“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成功沟通的超级案例,它有可能成为中国“融入世界”最彻底、最深刻的突破口。如果“一带一路”不断向前推进,最终成为21世纪最具规模和实效的全球经济合作,那么就意味着国际关系在整体上转变了维度,人类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维都将在很大程度上被重塑。2017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时,蒂勒森原封不动地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中美建立新兴大国关系的定位,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 新华社2017年03月19日报道。访问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19/c_1120653939.htm。2017年5月,联合国大会将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论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华社2017年2月11日 报道。访问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11/c_1120448960.htm。,中国方案再次为全世界贡献智慧。
中国成就成为世界支撑,中国理念在为世界定调。随着习近平迅速跻身于能够主导国际事务的大国领导人行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也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短短数年内,以24个语种、27个版本、660多万册的发行量,热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影响的大都是主流人群。在各个国际会议上,中国的声音总是备受关注:2017年11月在越南岘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到场前5分钟,几乎所有嘉宾都已经站了起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47分钟的演讲获得30多次掌声,讲到关键处几乎是一句一掌声。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语正在对世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话语生态和中国的话语环境。
(四)面向世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第58页。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遵循包容开放的原则,始终坚持以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应当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和气魄,不断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大胆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果,并注意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同中国的文化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对外来文化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等交流,树立自信。在与不同国家、民族的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积极寻求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共同点和利益交汇点,善于把握外国民众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将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
(五)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报道。访问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必须具有清醒的理论自觉,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我们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坚决回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挑战。
我们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观。脱离了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我们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总要求,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的期盼更加热切,更加倚重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话语体系,不仅是实践的呼唤,而且是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可以说,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当代中国都更有条件创造影响世界的大国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