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8-01-29樊琪唐雪琼

绿色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樊琪 唐雪琼

摘要: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力度却远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通过对众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研究后,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其保护与开发的突破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242-03

1 引言

UNESCO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行了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在2005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修订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又被称为古村落,指的是形成较早的村落,并且具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宝贵遗产,是延续到今天的活化石。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体现的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自然、历史、人文风俗等多样的宝贵资源,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的重要对象。

2 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随着2012年“传统村落”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及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的进行,全国各地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都表现出极大的重视。但是,在回顾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忽视,尤其是保护的方法和内容方面触及的较少,大多还是着重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普查传统村落这些方面,特别是对于村落的山水格局、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开敞空间和传统建筑都有非常完善的理论方法。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性,在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容易陷于“模板化”的盲目套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破碎性、边缘性和孤岛化危机,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不对等的保护背景下,许多传统村落沦为一个个“文化空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形式上出现“文化趋同”等特色危机,因此给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刻不容缓[2]。

3 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

3.1 生存土壤的巨变

由于现代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愈演愈烈。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渴望,使得曾经作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受到猛烈冲击,非物质文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而逐渐衰微。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规模化的生产车间以其批量化、高效率等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小作坊,传统的手工艺品在现代机械產品的强力竞争之下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市场。随着电视、互联网等声光电媒体在农村的普及,村民休闲方式获得了极大地丰富,这也使得原本依附于农耕生活或作为农闲时休闲方式的各类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乡风民俗等失去了吸引力。伴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及“打工潮”,大量的中青年农民涌向了城市,直接导致了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传承主体的大量缺失。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不像物质文化那样有其依凭,它不能直接搬人博物馆,也不能圈地式的保护,让生活其中的村民完全按照以前的传统生活,传承是其生存的根本,大量村民的流失导致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在这些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濒危在所难免。

3.2 传承意识的衰退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村民已经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有了一定的认同感,意识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仍处于被动状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难以掌握,可能需要传承者几年甚至数十年的钻研学习才能领悟掌握,大多数当地人民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学习;有些非遗在现代化产品的竞争中因为各样的原因而失去市场,传承人仅靠这一门手艺难以养家糊口,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他们不得不抛弃祖传绝活。在现实面前,许多非物质文化载体的传承人和相关民众对他们的非遗文化失去了信心,无心传承与发展,导致许多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其量只能将其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一个个“文化空壳”。

3.3 传承方式本身的脆弱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非常脆弱的[3]。因为其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方式代代传递。在这个传递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会因为某些原因就导致传承断层或变异。比如因传承个体的生活经历、记忆力、领悟力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变异。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作为一种生存的技艺,它的传承是有一定规则的,有传男不传女或只传直系亲属等习俗,这容易造成传承的断层。

3.4 庸俗的商业操作

对于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数地区都是保护与开发并存,依靠进行商业开发,发展旅游业、旅游商品,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方式来进行保护。这种举措虽然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能够起到振兴当地经济的作用,但许多传统村落在商业开发过程中并未深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在借鉴优秀的开发案例时没有考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只是简单的借鉴他地的发展模式,甚至为了迎合当前的的大众需求,不顾传统村落的现实情况,将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揉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是对传统文化的异化和侮辱。任何文化都是需要和时代结合的,否则只会成为慢慢老去死去的文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和互相渗透是无法阻止的,对其进行商业开发也无可厚非。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利用,商业操作不但不会使文化毁掉,而是可以成为将非物质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4]。

4 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突破点

围绕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对国内外众多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案例研究中归纳出,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方面是怎样激发公众自我传承文化的意志,这个公众指的是社会大众,包括当地村民、旅游者、外来人员等。另一方面是如何使拥有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地人能够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继承发扬这种文化精神,并且能使当地人能够因此得到经济利益[5]。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一个促进公众的参与、创新,并且给公众构建一个能传承发扬这种文化的平台;其次能够灵活运用非物质文化创造经济收益,传统村落的保护往往着重于对实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这样的保护使得传统村落只有“形”,而缺失了根本的“神”,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利用有助于传统村落得到实实在在的传承。当然这也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所要研究的重点。

4.1 公众参与

针对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的生存土壤的巨变、传承意识衰退、传承方式脆弱等问题,激发公众参与可以可以保障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中,公众的参与力量不容忽视。同时公众的参與力度可以分为由浅人深四个阶段,包括初步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感到自豪并且热爱、通过对传统手艺的学习,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在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创新并发展非物质文化。

同时,参与的公众又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一个是因旅游、爱好等而来到传统村落的外来者,一个是本地的普通居民,针对这两个类型的公众可以构建不同的平台,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村民和旅游者的参与。针对外来游客可以在村子内部创立传统文化交流室,使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外来者有一个可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场所,并且可以借此发现那些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异常热情,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继承人选的人;另一面针对村落内的村民可以经常开设传统文化讲堂、印发传统文化宣传册,使得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政府可以鼓励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组织的建设,促进全民保护创新传统文化的力度。通过培养、促进各层次的公众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意识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2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

在众多商业化操作取得很好成效的案例中,笔者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于非物质文化保存的方式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在现代生活中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空间进行扩大,从而完成一个资本转换的过程。

在适当的资本运作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变,从而更加深入的融入现代生活中,在适应现在生活的里,具备新的涵义与内容,扩大其发展空间,在活态中得到传承与延续。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注意到,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对于经济价值的过渡追求会造成前文中的庸俗的商业化操作,使非物质文化扭曲异化,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单纯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则有弊无利,脱离了民众的非物质文化终将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消亡。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日内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2]宁暕.非遗类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3]叶婧瑜.科技之剑保驾“非遗”[J].中国文化报,2007(8).

[4]肖刚,肖海,石惠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2).

[5]季铁.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2012.

[6]杨媛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