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产中杉木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
2018-01-29罗东升李富洲莫宗恒
罗东升 李富洲 莫宗恒
摘要:指出了树木培育和造林发展人工林二者不能等同看待,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造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基于此,分析了造林技术要点,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希望能为衫木的人工林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衫木;造林;推广技术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150-02
1 引言
杉木因为自身的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如建筑、室内装饰、农业生产以及医药等,中国南方的杉木造林及人工林的营建远在唐代已经存在,出现了小规模的杉木人工林[1]。从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布局以及总体部署上来看,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效益较高的速生用材树种,其林分培育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林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杉木的造林技术应用。本文将以广西柳州林业中杉木的种植生产现状为着手点,试论一些技术指导建议,达到因地制宜,营造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用材林为主的杉木人工林,以充分发挥杉木的重要使用价值。2柳州林业中杉木的种植发展现状与存
在问题
柳州市杉木林面积530万亩,总蓄积量达2990万m2,占全市林木蓄积量53%,年产杉木木材近70万m3,占全市木材产量40%,木材加工产值约占全市的50%。而每年统计的造林面积约13万亩。可见杉木产业在柳州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的杉木造林技术已经能够达到较好的水平,但在生产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优良种质资源保护不受重视,许多好的基因没有保存下来。其次,对现有良种利用宣传不够,笔者在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发现,较多农民还是相信老传统老办法,对新的良种推广有疑虑。加上林业工作生活条件艰苦,高水平技术人才不足,且资金投入不足。
3 加强杉木造林技术应用与推广的有效措施
3.1 注重良种选育技术的应用
广西杉木良种选育技术已经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经过良种选育,可增加入工林的产量、适应能力和抗性,从而提高人工林稳定性和经济效果。林地试验结果显示,杉木良种一般的材积遗传增益达到20%~50%。在柳州市采用的杉木良种主要有融安县西山林场的“融林”与“香杉”良种自主品牌、融水县国营贝江河林场打造的“贝林林”商标良种杉木苗及20世纪选育的融水糠杉[2]。除采用常规大田裸根育苗外,还要继续加大应用我国最为先进的林木种苗繁育技术,即杉木轻型基质育苗和杉木无性组培快繁技术,提高林业生产上杉木良种的数量和质量。因为苗木自身的质量与抗病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生长速度与生长状态,所以一般采取的一年生苗是苗高27cm和地径0.4cm以上(裸根苗)的苗木,轻基质容器苗则相应为苗高20cm和0.3cm,形态指标要求根系相对发达,苗干挺直、不断梢,充分木质化并且没有病虫害。
3.2 注重立地条件的选择
在造林设计时,注重立地条件的选择,杉木喜温喜湿,喜静风环境。要注重杉木的环境选择,规划中常采用立地指数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但是由于受到连栽对土地生产力的不良影响,二代林、三代林的生长就不能达到一代林的生长指标。在规划时应有所区别,经营目标要重新考虑,经营措施也要有所改变。
3.3 保证种植质量
苗木运输注意保湿防晒,避免风吹,轻拿轻放,注意保护苗木主梢。造林前浆根要到位,但也不能图方便,过度砍根,造成根部伤口过大,植株生长衰弱,导致成林后杉木腐朽。造林前要组织好人力,各项工作流程安排有序,一旦起苗后要尽快植苗下地,保持苗木的高生活指标。挖坎时不拘泥于大坎。要因地制宜、多快好省,人力挖坎后,因重力沉降,挖坎的疏松作用只能维持2~ 3年时间。造林密度合理,在管理水平高的情况下,培育大径材2000~2500株/hm2,中小径材2500~3300株/hm2。立地好的宜稀。一个经营周期内进行两次间伐。造林时强调苗正,根舒,适度深栽(尤其是粘重土壤),打紧泥土。营养杯苗要脱杯造林。一年生的合格实生苗没有必要强调“不反山”造林,提高种植速度,据笔者的考证和试验,“不反山”最早是针对插条造林提出的,后人只是照搬作为一种技术要求,与实生苗种植质量的关系不大。
3.4 注重杉木的日常管理与抚育间伐
杉木在育苗日常管理的过程之中,应该从苗木健壮、用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环节为着眼点,以此应用相应的技术对杉木育苗方式进行优化。因为常规的育苗会存在出苗低、土壤养分不足、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所以为了提升杉木苗木的生长水平,采取改良土壤、施肥等方式为杉木生长补充营养。由于有机物肥料短缺,目前要注意多采用有机复混肥作为育苗肥料,有机复混肥养分供应持久,兼具有改土功效。进行密度控制,协调杉木植株之间的距离,在保证杉木个体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及营养的基础之上,获得效益最大化。在幼林抚育,进行松土与除草也是追肥的最佳时机,要将追肥的肥料与土体进行混合,这样既能够对土壤起到改良的作用,也能够避免肥料直接与根系相接触,局部肥料浓度过高,影响苗木的根系。
要制订合理的抚育设计方案,目标明确,如抚育间伐方式、培育的材种、保留密度、保留木分布必须明确,措施清晰,经营思路正确体现。施工中严格按抚育设计的施工方案进行,事中监督,事后进行验收,保证造林工程质量。
3.5 注重杉木病虫害的防治
杉木的常见病害有炭疽病、细菌性叶枯病、猝倒病、根腐病、黄化病、立木腐朽病[3~5]等,这些病害的发生可影响杉木的正常生长,严重时致死。在防治上应该避免出现影响杉木生长的不良因素,土壤中的有機质含量少,板结黏重严重、透水不良等问题都是发病的诱因。在防治前期,需要帮助幼林的迅速生长来提升杉木的抗病能力。在杉木的发病前期,可以对杉木进行施药,代森锌500倍液、退菌特800倍液、炭疽福美500倍液喷雾,均能够达到防治效果。而细菌性叶枯病则要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避免在风口与山脊处种植杉木,减少树冠摩擦针叶受伤,防治可以使用链霉素1000倍液或者30%DT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将杉木与阔叶树进行混交,也可以降低林分的受害程度。
杉木的常见虫害有白蚁、杉梢小卷蛾、粗鞘双条杉天牛。要注意虫情监测,把虫害控制在受害允许水平内。
3.6 加大混交林研究
杉木纯林凋落物少,组成成分特殊,分解速率低,养分循环速率低,连作后果更严重。要利用现有营造混交林的成果,如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杉木与擦木、木莲、木荷、楠木、大叶栋等树种混交,加大混交林的营建面积。天然林多是混交林,说明在长期演化中混交林在生物学上处于稳定的状态,合理的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可比纯林提高20%~70%。
3.7 建设完善的杉木产业链
要从根本上实现杉木种植造林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完善杉木的产业链,根据杉木的实际使用途径与应用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良种的杉木类型:比如说糠杉、油杉等,可以通过培植各种功能的杉木品种来提升杉木产业价值,打造以种植为基础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创新开发以杉木为中心的森林文化旅游产业。杉木造林短期内经济收入低,靠自身产出滚动经营难,政府每年对规模营造杉木林的林农与企业给予补贴与奖励,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林农与企业提高杉木的种植水平与种植数量,还要加强技术的指导与系统化的培训。明确市场对于杉木的实际需求,以市场带动发展,从而形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和谐有效统一。
4 结语
在目前的林业生产中,杉木造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高度重视杉木造林技术优化,通过运用良种选育技术、优化立地条件选择、注重日常管护抚育、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及完善杉木产业链等多种形式,将杉木造林工程技术落实到位,提升杉木的栽培质量以及林地生产力,促进杉木产业向科学化、体系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炜彤.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2~3.
[2]莫釗志,班汉珍.广西林业发展与林木良种选育[J].广西林业科学,2001,30(s1):18~20.
[3]韦继光,潘秀湖.杉木立木腐朽病的初步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s1):115~117.
[4]邓绍林,韦西华.桂西北杉木立木腐朽的调查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2):80~83.
[5]韦荣健,李新田.不同的营林措施对杉木立木腐朽的影响[J].贵州林业科技,1997,25(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