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像农民那样的教师
2018-01-29张德宝
张德宝
这个端午节,我回了趟老家,到家时,大门紧锁。我知道,父母又下地干活去了。我的父母都不是教师,而是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土地。
开春的时节,是耕种的时节。父亲这时往往是很欣喜的,就像我们当老师的开学之初,收下第一批“入室弟子”一样。
父亲先是整地。在使用旋耕机械以前,耕地时,父亲总是仔细观察地势,发现一块地两侧高、中间低,就从中间依次往两边耕,这叫搅耕;发现地势中间高、两侧低,那就要从两侧慢慢往中间耕,这叫浮耕。方法不同,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想把地整平。整平后再浇一遍水,以保证土质有良好的墒情;种上庄稼之后,即使天旱一点,也能保证庄稼长势良好。
地耕好后,父亲根据墒情来确定耙地的时机,耙地比耕地的技术更高,后一耙要沿着前一耙的三分之一左右,就这样循序渐进地行进。然后开始调畦子,父亲先在两侧找到地界,设定畦子的宽度,在两头各树一高杆,母亲在另一头,用长绳连接,形成一条直线,将地弄成一垄一垄的,笔直齐整,清爽怡人,像一本本崭新的书摆放于大地之上。
开始栽种了。现代化的播种工具像梳子一样,梳理一遍就把种子播进了土里。这时,父亲可没有闲着,他一趟趟地跟着机器走,遇到漏出来的种子,就用土重新埋好,轻轻压实,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得到泥土的滋润。
出苗了,秧苗还很细嫩很脆弱,两片厚厚的子叶间缀着鲜嫩的芽儿,刚刚淋过水,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芽儿闪着金灿灿的光。在父亲的眼中,有一幅图景慢慢展开:秧苗肆意地蔓延着翠绿,在和风中摇曳,蜂蝶缠绵着舞蹈……
接下来的日子,是父辈们辛苦劳作的影集:
早晨,天还未亮,父亲就早早起床,扛起锄头来到地里。看一看,他的秧苗是不是又拔节了,他的庄稼是不是又灌浆了。
中午,太阳照射着大地,是父亲最为忙碌的时刻,父亲顾不得热浪的侵袭,得把庄稼地里的杂草和附苗除掉。
下午,夕阳西下,父亲蹲在田间为庄稼打杈修剪,查看每一棵秧苗的长势,或者为庄稼灌溉浇水。
傍晚,暮霭四合,斜阳西沉。劳累一天的父亲才踏着月色回家,这时田野已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就长期耕作在他视为生命的土地里。
我感觉父亲是一位诗人,在田野里写下一畦畦绿色的诗行;父亲又好像是一位演奏家,于天地间奏出一曲曲和谐的乐章。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精耕细作”吧!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播知识的种子前,是否也像父亲这样“精耕细作”了呢?是否在课前把教材理解透彻了呢?是否对所教知识烂熟于心了呢?是否对教法循序渐进了呢?是否把学生这块潜力无穷的沃土“深耕细作”后才开始“播种”呢?
农民劳作盼收成,教师耕耘育桃李,行业不同,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我觉得,做一名好老师,要像农民那样,懂得为“庄稼”打好基础。开学伊始,就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纪律、卫生、班风、学风等。给学生树典型、做示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同时,也要打好语言的基础、行为习惯的基础、自立自理的基础、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做一名好老师,要像农民那样,懂得用委婉的方式解决庄稼生长中的问题。我们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要让学生都得到全面的营养,给予学生良好的环境,让孩子自由生长。遇到问题时,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采用委婉的而非强硬的方式,化解棘手的事情。多一些淡然与坚定,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多一些委婉和精细。
做一名好老师,要像农民那样,懂得关爱每一棵庄稼。农民很少有厚此薄彼的想法,总是公正地对待每一棵庄稼;我们也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运用语言艺术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活跃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开心心地学习。
做一名好老师,要像农民那样,懂得掌握不同庄稼的特点。农民种庄稼从不埋怨庄稼,更不会指责庄稼,总是深入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庄稼有喜水的,有喜旱的,有喜浅栽的,有喜深种的。同理,我们对待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尽其才。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做一名好老师,要像农民那样,懂得“科学种田”。现在大多数农民也与时俱进,利用光能、太阳能种田,使用多用途收割机收割播种,用无人机灌溉、喷洒农药等,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生成教学的智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打磨培养。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只有“勤耕耘、重规律、讲方法”,才能“来收获、出结果、有成就”。
(作者單位:山东滕州市北关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