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理性思考

2018-01-29王天博

大观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引导舆论思考

王天博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H170103)。]

摘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增强舆论引导力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没有吸引力就没有舆论引导力,校园媒体增强舆论引导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作者对增强高校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媒体;新闻观;舆论;引导;思考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媒体作为我国新闻媒体的校园实现形式、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贯彻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以师生为主要受众群的舆论传播特点和规律,立足高校实际,切实提高引导校园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舆论引导力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高校校园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师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站在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节点上,自觉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觉承担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重任。必然对高校校园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高引导校园舆论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没有吸引力就没有舆论引导力

笔者认为,校园媒体的引导能力建设应当以以下几点作为评判标准:是否有助于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助于繁荣校园文化和塑造大学精神;是否有助于促进和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繁荣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因此,是否有利于促进和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则是判断校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最终标准。这不仅与高校的功能定位一致,与国家法律明确的高校中心工作也是一致的。通常学界认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项功能。但只有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真价值,其它三项功能都是为了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列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有鉴于此,是否有助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则是判断校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最终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校园媒体必须把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园媒体的信息内容,资讯提供方式等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满足师生受众需要。特别要注意争取为更多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可以这样理解:简单迎合的舆论传播态度应当否定,但舆论产生、传播、消费的固有规律必须遵循。简单追求吸引“眼球”的作法应当否定,但如果吸引不到“眼球”,舆论引导力就无从谈起了。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成长的一代,对媒体有着天然的认同,习惯从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社交网站、网络学堂、博客群、微博……这些基于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延伸出来的新媒体几乎让当代大学生寸步不离。”同社会媒体相比,校园媒体是师生自己的新闻媒体,校园生活其人其事构成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这理应在师生受众群中唤起共鸣并产生亲和力,给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留下可亲可近的印象。但是,仅以我校为例,经过不完全统计,校报记者团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能接收到校报信息的约占总人数的70%,但能完整把校报信息阅读完毕约占总人数的10%,能接收到学校网络新闻信息的约占总人数的60%,但能完整看完一期新闻的约占总人数的5%,而且几乎极少有人会有阅读校报和观看网络新闻的主动诉求。如果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并未通过校园媒体提高对学校改革发展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并未增加对自己作为学校主人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珍惜学习机会、砥砺成才的思想意识;并未逐步学会科学理性分析社会上消极现象,并进一步增强以实际行动建设国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那么,校园媒体的新闻宣传一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发现问题,找出对策,使校园媒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才能有效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三、校园媒体增强舆论引导力的“四个一”

增强校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完善一个机制。针对主管部门管理作用和综台协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各自为政,宣传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由党委宣传部统筹协凋、校园媒体各尽其能的运行机制。在理论层面,明确宣传部门对媒体的管理职能是高校的通行做法;在实践层面,多数高校把主要媒体作为宣传部的下属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姑且称之为“1·1”模式,即一家主管一家主办。还有一些高校采取“1·n”模式,即一家主管多家主办。党管媒体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但党管媒体是管方向、管口径。因此校园媒体是否统一下设在宣传部门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的职能,真正把“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宣传工作方针落到实处。例如,帮助媒体把握阶段性宣传重点,对于校园重大工作应明确媒体宣传要求,做好分层策划,努力形成既有统一口径又在题材选择角度、报道深度等方面各有侧重、互相补充的媒体工作格局。

二是优化一个体系。针对同一素材新闻报道简单而重复、不同媒体各自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媒体定位。形成各就其位,扬长避短的工作体系。以校报和学校主页网络新闻为例,二者的受众指向均为全校师生。校报出版周期长,适宜挖掘重大新闻背景、阐述重要工作理念,应在“重而深”上做文章。校园新闻网不受时间和篇幅版面限制,適宜及时进行跟踪报道,应在“新而快”上出特色。在尊重和体现舆论传播“第一时间”规律方面,校园网更具有校报等其它媒体无法相比的独特优势。不同媒体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三是强化一个导向。针对媒体报道紧跟上层多、反映基层少;颂扬宣讲多、批评监督少;工作动态多、深度挖掘少等问题,应努力形成为基层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导向。

四是建设一支队伍。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的改进、校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增强,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针对校园媒体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对兼职人员使用多、培养少等问题,应按照“精干、全面”的原则建立一支工作人员队伍。专职人员人数不必很多,但要精干,要熟悉新闻工作规律,并承担起对重大新闻和重要媒体宣传活动摸脉把关、定期培训兼职工作人员的职责。兼职人员要体现全面性,由来自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以及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组成。学生是校园媒体的主体受众,这就决定了媒体必须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校园内的重要事、新鲜事,学生也理应成为校园媒体最主要的兼职人员。但由于学生队伍永远处在新陈代谢中,当一届学生经过传媒锻炼达到成熟时,由于毕业等因素离开,一批新人重新开始新一轮锻炼,为保证新闻报道质量,对学生兼职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必须经常化、规范化、定期化。如果条件允许,要积极鼓励学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层干部)以兼职通讯员的身份撰写新闻稿件,这将有效提高稿件的高度和深度。

总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机制到体系,从导向到队伍,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媒体自身建设,才能进一步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导舆论思考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