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翻译方法探析

2018-01-29郑欣宋姝婷

考试周刊 2017年57期
关键词:目的论数字

郑欣+宋姝婷

摘 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习语是浓缩的文化体现,蕴含着形式美,音韵美。在所有的习语中,数字习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数字习语词义中蕴藏着数字与文化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数字赋予人们不同的希望与寄托。对数字习语英译的研究方法分析,有助于把握外宣的方法与力度。本文从含“七”习语的英译出发,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探究英译的方法,为之后习语外宣提供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数字“七”;数字习语;目的论;外宣

一、 引言

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与传统的结晶,浓缩了上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智慧。而作为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习语更是凝结了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本文研究的习语指的是“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习用的一组词,其意义不能从词组里的单个词的意义演绎出来)。数字习语是习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数字在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文化偏向不尽相同,外宣译者有必要多加关注数字习语,从目的论角度把握英译的方法。因此本文以含“七/Seven”习语为例,通过对比中英含“七/Seven”习语的文化差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探究习语外宣过程中的方法。

二、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在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之后创立的。20世纪50年代后,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息息相关,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都立足于语言学之上,强调“对等”。而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无法解决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因此,他基于行动理论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所处的实际环境为参考,选择他所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同理,翻译也是一种行为,因此译者也会为了自己的翻译目的,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从而采取最优的翻译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基本规则: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芒迪斯科曾经谈论过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 译文由其目的决定;2. 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传达的信息,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所传达的信息相关;3. 译文传达的信息,不可以清晰的翻译回原文;4. 译文必须内部连贯;5. 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6. 上述五条规则按等级排列,目的规则统摄其他规则。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行为因此,以翻译目的为导向来选择翻译方法,即目的决定方法。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翻译目的,是为了了解异国文化还是学习精神,是为了传播文化还是输出文化?不同的目的会指导译者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到特定文化极大的影响。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给读者造成原文化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感受,强调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三、 中西文化中“七/Seven”对比

(一) 中国文化中的“七/Seven”

在中国文化中,“七/Seven”有两重文化含义,分别是吉和凶。

在中国古代,“吉”角度下的“七/Seven”,往往意味着伟大崇高,吉祥如意。在神话中,女娲娘娘用了七天就完成了化作万物的进程。《楚辞·天问》在我国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第一章“造天造地”中,“七/Seven”的夸张变体采取了更为惊人的形式,创造神用七万七千个泥团造天,七万七千个泥团造地。另外,我国古代道家学说中存在三魂七魄的说法,道家谓人有七魄,各有名目。从宗教观来说,中国的佛教中将“七/Seven”至于一个很高的地位,如:佛教在建塔时,塔的楼层以单数为主,其中“七/Seven”层占很大比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参透了人生。

在中国,“凶”视角下的“七/Seven”,往往会与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臆造的)在数字文化观角度下,中华民族大多数存在崇尚偶的心理,七作为一个单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斥。在历史上,古代中国人选择七月份集中斩犯人,所以七月死者较多,也就被人们认为是阴气最重的月份,其中农历七月十四被定为“鬼节”。目前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有“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等来进行祭祀活动。人死后每隔七天祭一次,直到第49天为止,共分七个七,叫“七七”。喜事也往往会刻意避开“七”,尤其是婚事。

但目前,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含“七/Seven”习语也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如:乱七八糟、七年之痒、“三分似人,七分似鬼”、七上八下、七零八落、横七竖八、七嘴八舌等。

(二) 西方文化中的“Seven/七”

“七”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一个幸运数字,对“Seven/七”怀有喜爱之情。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他们所信仰的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万物,第七天休息。“Seven/七”在宗教观下,是一个充满神秘的数字。据《圣经》记载,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在Paradise Lost中也有记载。在神话中,西方人认为天有七重,地有九重,第七重天是一个极乐世界,可见“Seven/七”在西方人眼中是幸运的。

在西方人的现代生活中,也将“七”纳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喜爱七是西方的一个典型代表,如:飞机有波音777、波音747等,美國的加油站有76加油站,美国一些品牌有Mild seven,Seven up等。另外西方的影视中也引入了“Seven/七”的元素,如英国的“007”将其作为主角,表现出西方人对数字“Seven/七”的喜爱之情并给予幸运美好的愿望。endprint

经蔡忠元考证,在所有带数字的英语习语中,含“Seven/七”习语数量排名第四,这进一步说明了“Seven/七”在西方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

四、 翻译方法

(一) 意译

意译是习语翻译中常用的方法。因为中国习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格式上又工整,讲究韵律美,形式美,很难直译成通顺优美又同样含有文化意趣的英文,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将含七习语英译,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文学作品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输出不可替代的一个主要部分。习语如果直译的话,需要很多词,比如七上八下,直译为seven buckets coming up and eight buckets going down,太过繁琐。所以译者常采用意译的方法,让读者的关注点放在整篇文本的情感表达上。所以七上八下,横七竖八,乌七八糟等都可以意译为in disorder。

再者,中西文化中许多意象代表的意义大相径庭,贸然直译难免会触及到对方的雷区,或是对本国形象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比如从前把中国的“龙”翻译成dragon,这就是没有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造成恶劣影响的典型。再以含“七”习语的英译为例。西方长久以来是政教一体,“七”这个数字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就与神圣相连,与上帝、耶稣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中国的“七”在文化意义上偏于贬义,常与八连用,用来形容一团糟。比如乱七八糟,横七竖八,七颠八倒,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乌七八糟等等。将含“七”习语直译,seven就用来表示负面的内容,这会造成西方读者下意识的排斥。因此为了保证文本的接受度以及避免文化冲突,只取内核的意译成为了普遍选择。

(二) 直译

尽管直译的缺陷不可避免,但是有时候译者仍然会采用直译。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已经成为了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举世瞩目。随着中国地位的提升,西方也渐渐重视起了中国文化,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而中国也需要将自己文化的精华通过译者传向世界。原本双方由于国力的较大差距,在文化上的认知是不对等的。但是现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增加,渐渐已经可以接受与自身文化环境略有冲突或是表述形式相异地表达了,比如最近几年广为流传的网络新词“zhuangbility(装B)”、“Tuhao(土豪)”等等。所以直译也更加常用起来。原本被认为是不标准的表达,现在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新词。比如“人生七十古来稀”就可以直译为(men who reached the age of seventy have always been a rarity)。

(三) 增译

习语经常隐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有些习语在历史上自有典故,含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内涵。在外宣过程中仅采用直译或是意译的方式,虽然能够表达出表层意思,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内容,但是并不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彩智慧。还有些习语牵涉到中国的历史人物,读者对中国文化所知甚少,我国读者能够意会但他们还是一头雾水。而增译的优点就是能让读者对习语的文化背景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了解中国的历史、人物。外宣的目的不仅是让外国读者明白文本的意思,还要传达文化内核,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还要深探背景,这才是完整的文化外宣。比如与历史人物曹植有关的成语,“七步之才”就可译为(sevenpace talent-literary talent in ready play)(an allusion to the literary genius Cao Zhi)。

五、 结语

随着中国开放脚步的渐进,外宣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把握好文学作品的英译,尤其是习语的翻译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和大国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因此,在翻译习语的时候,译者应明确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尤其要重视文化环境的冲突,灵活选择直译、意译或增译等方法,力求将中国优良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本课题是在陈晦老师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笔者特此对陈晦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

[2]唐春英.翻译目的论概述.世纪桥[J].No.11 2008(总第164期).

[3]华一君.目的论与中外电影片名翻译.教育教学论坛[J].2016(6).

[4]张德鑫.数字七的文化内蕴.北京语言学院[J].518-526.

[5]文辛.数字“七”在东西文化中的内涵及其文化根源.文化论坛[J].2011(3).119.

[6]阮娟.從数字“七”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5).120-122.

作者简介:

郑欣,宋姝婷,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农林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目的论数字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数字
答数字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数字看G20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成双成对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